上热搜!“现在的教授席 是不是拴条狗都能干?”(组图)

1

最近一名大学教授上了热搜,因为他被举报简历造假。



这位可不是一般的教授。

他说自己发了180篇SCI论文,是江苏科技大学的首席科学家,享有博导和副校长级别待遇。



他说自己获过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不久前也申报过中科院院士。



那这是行业翘楚啊。

你质疑大牛水平堪忧倒可以理解;你骂大牛简历造假,连个硕士学历都没拿过,怎么可能?

再说了,怎么可能两年多时间里没人发现呢?

其实他的简历不仅造假,还全方位造假。

比如说自己是洪堡学者,结果数据库里查不到。



比如说自己是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

这个奖项获得者很多,叫郭伟的也有俩人,但很明显他们都不是搞材料学的。



这些在无AI时代上网查查都行,更何况最近两三年AI遍地走呢。

最离谱也最好查的就是状元头衔。



郭教授说自己是1994年陕西理科高考状元,结果另有其人;



其他的日本澳洲求学经历也经不起推敲,另一边职场生涯也不真实。

简历里提到,“2006-2023年任德国国家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及三一集团欧洲公司总工程师”。

记者去采访了一下,三一集团说确实存在“郭伟”同名人士,但不是工程师,也就是非郭教授本人。



看到这里,你就明白了郭教授能一而再再尔三地杜撰头衔的关键了,因为他的名字重名概率太高了。

一板砖在中国砸下来,少说也要砸中几万个郭伟。

据说,唯一真实的只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身份,因为这好像花钱就能买。

最后他的最高学历只剩高中了。

得知此事后,江苏科技大学非常震惊,并表示将严肃问责。



换我我也生气,一位高中生当上首席科学家,还能去申报院士,那是不是意味着:

咱们的科研,拴条狗都行?

2

圈外人百思不得其解。

毕竟理工科专业壁垒这么强,想造假似乎不可能啊。

对此,一种解释是压榨手底下的研究生。

讲课就讲得粗浅一点,或者干脆不讲,把问题弹回去,抛给学生;然后,靠学生出成果,自己能长时间不暴露。

《年会不能停》里专门提及这些管理手段,当你不知道问题答案时,就用一种考考手下的语气把问题反弹回去:

“把不明白的事,能说不明白就不说明白,你得让下面的人揣摩你心思。”



这甚至能带来好处。

导师没有瞎指导,学生进步起来会很快。



但你不能每次都避而不谈吧,至少要讲讲基础性知识吧。

所以一定要稍微懂点。

第二种解释就来了,他有基本常识。

虽然只有高中学历,但他在材料企业工作过,所以从业经历让他具备了基本常识,然后把这些基本常识说成车轱辘话,就能在应聘和讲课时过关了。

对此,英剧《是,大臣》里也有记载:用几个概念串联起来讲话,但就是不下判断。



你不下判断,怎么会有人知道你真实水平呢?不知道你真实水平,又怎么揭穿你呢?



但这充其量可以当一名优秀的教授,做不了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更不能去申报中科院院士。

那老郭的特殊才能在哪里呢?

3

这就涉及到第三种解释了。

大佬很多时候更像项目经理,不干具体活。

你是博导,把实验和论文全甩给博士生,自己只负责签字挂名、应付评审,而不用去实验室日以继夜研究前沿科技,那你在干吗?

你是院士,挂名一堆项目却不碰核心研究,一个PPT循环用好几年,发言全是空洞套话,而不用沉下心深耕一个领域、攻克关键技术,那你在干吗?

答案是,他们只负责一件事,就是搞关系、拉项目、跑项目。

我们常常痛斥学术评价体系中"重头衔轻能力"的系统性问题,但它首先是把双刃剑。

而且,骂也可能改变不了扭曲的现状:

资源越来越向大牛集聚。

国外有一篇文章叫《科学出版中的陪伴效应》早就看透学术界的人情世故。

作者们收集了1960年到2012年间在380多个期刊上发表的610万论文。



他们的研究结论是,近几年新秀发表的文章比例在持续下降,而资深专家和他们传承的力量却在不断上升。

简单点说,以前没发表过Nature等期刊文章的作者以后要在上面发文章会越来越难,以前发表过顶级期刊文章的作者再发文章相对简单不少。



两相对比,道理清晰可见,对青年科学家而言,要想成功发表高质量研究成果,一个名人导师实在太重要了。

BOSS本身就意味着学术已经成功了一半。

这个资源向大牛集聚的趋势,也在各行各业里呈现着。

很多人会吐槽:“搞科研其实跟导师没多大关系,只要有资金实验设备,导师就没啥用了。”



但这个前提就是逾越不了的鸿沟,总不能自己去买这么多设备,申请这么多基金吧。

没有项目和基金就没有钱,没有钱还怎么把学术做下去?

这已经被吐槽烂了:烧菜烧的好,要饭要到老。

事实上,把产品做得最好不代表不可替代;反而能融资,能销售的,才是公司里最强存在。

所以我们固然要为技术人员发声,但我们不能说不搞技术的人一无是处。

4

不仅科研领域,编剧行业也如此。

一个大佬手握资源,他就可以不写剧本。

而你不仅仅要认认真真写,有模有样地改,你要给大佬做汤、煎牛排、挡些酒,事无巨细照料他生活,还要忍受他们的鄙视和嘲讽。

最后拿个3000块的工资,没有署名。

但这里的大佬真的一点不懂技术和内容吗?未必,工作职责各有侧重罢了。

这也让我们对栓狗论有了更深的认识。

事实上,体育赛场上的栓狗论都有前提。

也许那个教练的指导能力确实不行,但他一定是资深懂球人士,一个门外汉可干不了这活。



这就带来一个更可怕的推论。

如果高中学历的老郭在企业工作时,已经具备了一定技术;

当上教授后,还孜孜不倦、边干边学,最后水平上来了,也带着团队发了很多论文。



那我们就要问了:

高中生认真学学,真能当教授吗?

还没完。

更犀利的问题是:

一个有真才实学的骗子,和一群不学无术的专家,哪个更有贡献呢?

也许看完这些曝光和推论,很多人会失望,但真相往往残酷。就像我们之前在文章《北京日报对诺奖的锐评很正确,但是呢》里引用的评论:

“在足球和诺奖领域,吹牛和剽窃毫不管用。”

(15万人口的库拉索晋级世界杯)

反正都看过程,比结果。

无论是悲是喜,可以肯定这不是专心科研的学生的至暗时刻。

现在很多人为老郭的硕士博士担心,觉得简历上会不好看,但学生们也有话说:

“我都能帮冒牌教授冲击院士,更何况你呢?”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