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日益壮大,一些车型引入隐藏式门把手、单踏板模式、全景天幕、屏幕换挡、零重力座椅等新设计。但这些设计却被不少车主吐槽为“反人类”,甚至成为交通事故的主要争议点。
日前,工信部发布了一则强制国标的征求意见。其中规定,所有车门必须配备机械释放功能,即便断电或碰撞后也能徒手开启。业内普遍认为,这或将意味着隐藏式车门把手被强制叫停。
不只车门把手,随着行业不断成熟,记者注意到,这些“花样”设计或将迎来叫停趋势。

车企 “炫技”,车主吐槽
像“隐藏式”车门把手一样,在车企的构想中,很多新能源汽车设计充满了科技感和人文关怀,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但在车主眼中,这些设计却“反人类”。
例如,几乎是新能源车标配的全景天幕,常常打着让车主和乘客看见“诗和远方”的宣传口号,但事实上,不少车主反馈称,抬头望见的全是鸟屎和灰尘,甚至还要花钱购买专门的遮阳帘,否则就需要在车里接受“日光浴”。
“买车时看着无遮挡的天窗异常心动,但实际用下来,在夏天免不了变换不同的姿势来躲避天窗映射进来的阳光。”北京的新能源车主小光向本刊记者吐槽道。
引发不便与麻烦,还是小事,而对安全性的影响就不得不让人重新审视这些设计。
缺少物理按键是车主对驾驶安全性吐槽的重灾区,部分车企力求简约、科技的设计却成了部分车主开车时分心的原因,有车主总结称:“现在看车要同时看三个玻璃——车窗、仪表、大屏幕。”
“这个屏幕换挡,说是‘上滑前进,下滑倒车,轻点驻车’,纵享极致丝滑,但操控时还是会下意识看一眼屏幕,虽然平时没什么太大的风险,但万一哪天在狭窄路口遇到堵车,偏偏还要掉头,兼顾路况的同时还要频繁看屏幕,这太危险了。控制空调温度也没了按键,这对新手司机并不友好。”北京的一位新能源车主告诉本刊记者。
有消费者感慨:“非常理解车企追求极致美学的设计初衷,但当新能源车车均‘大天幕’,一块屏幕控制所有的时候,我还是希望能给我们这些不想‘改变’的消费者一些选择空间。”
本刊记者注意到,近期已有不少车企开始回归“传统”设计。
以近期争议较大的车门把手为例,比亚迪海豹、问界M8等车型就采用半隐藏式门把手,还有不少车企对本刊记者说,车门把手的设计正在进行优化调整,但仍需要时间。
针对“一块屏幕控制所有”的情况,有车企打出了“保留物理按键,真实触感,支持盲操作”的宣传语。大众的设计总监安迪亚斯·明特也在今年3月接受采访时表示,实体按键将回归,而且会一直存在下去。
“花样”设计应首重安全性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花样”设计的安全性开始得到业内的重新审视。
例如,不少高端新能源车型标配的“零重力座椅”,近日就在业内掀起了讨论。
可以大角度放倒的“零重力座椅”凭借着舒适的乘坐体验,成为不少新能源车的卖点,甚至是加价才能选购的配置。
在日前举办的2025世界NCAP大会上,多位专家介绍,当座椅调至零重力模式时,人体处于半躺状态,安全带无法有效约束身体。发生碰撞时乘客可能因惯性直接滑出,或遭安全带勒伤甚至窒息。并且,由于大多碰撞测试是以标准坐姿进行,对“零重力座椅”并无统一安全评估标准,这也加大了实际风险。
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技术总监李维菁说,针对备受关注的全隐藏式门把手、异型方向盘、一体式炫光灯等新技术带来的安全风险,C-NCAP(车辆安全性能测试体系)将进行长期深入研究,针对零重力座椅也将提出开发测试的评价要求。
“全球汽车安全事业正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的挑战、智能驾驶的伦理风险、全球供应链的安全协同等新课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安铁成说。
宝马集团整车安全副总裁Roberto Rossetti认为,一些车企可能为了建立竞争优势,推出一些研发周期很短的技术,其中可能忽略了人为因素。这些技术推出前必须考虑现实交通场景中,驾驶人在特定状况下的自然行为反应。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表示,传统内燃机汽车经过一百多年的持续进步,其安全技术已经在实践中得到反复验证,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应用还没有在实践中反复验证,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所谓的汽车性能与安全科技就是汽车企业不断挑战物理极限的科技,也是汽车企业追求性能、配置、成本、挑战最优应用组合极限的科学探索,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实践的总结和时间的沉淀。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关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各类标准也在不断完善。
据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吕恒绪介绍,近10年,我国在法规、标准方面做了很大升级,升级了10项强制性法规,其中有7项是在2024年、2025年发布的。
随着工信部强制性制定车门把手标准和新规,新能源汽车那些“花样”正逐步走向安全、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