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用一纸禁令,将闻泰科技价值147亿的半导体资产锁进了保险箱——西方世界的双重标准,这次在荷兰人手里玩出了新高度。
10月12日晚,闻泰科技的一纸公告把荷兰推上了舆论风口:旗下核心资产安世半导体被荷兰政府冻结147亿资产,中方创始人张学政被强行罢免职务,99%股权遭第三方托管。
更讽刺的是,就在荷兰挥动国家安全大棒时,其港口还堆满了从中国进口的稀土——这种光刻机制造离不开的关键材料,荷兰刚以26.4%的占比,坐稳中国稀土化合物第二大买家宝座。

这场闹剧得从9月30日说起。荷兰政府那份看似普通的部长令,实则藏着天罗地网,经济事务部突然对安世半导体下达“冻结令”,要求其全球30个分支机构一年内不准动资产、调人员、转技术,相当于给这家年赚22亿的芯片巨头按下了“运营暂停键”。
更蹊跷的是第二天,安世的三位外籍高管——首席法务官、财务官和运营官就联名告到法院,荷兰法庭连庭审都省了,直接暂停张学政的董事职务,还火速指派了一位有“决定性投票权”的外籍独立董事接管决策权。

等到10月7日正式裁决落地,闻泰科技彻底懵了:花380亿收购的核心资产,如今只剩1股象征性股权,治理权和投票权被全盘剥夺,只保留了分红的“经济收益权”。
这操作堪比把别人买的房子换了锁,还说“你放心,房租照样给你,不会少”。闻泰在声明里怒怼的“以合规为名、行夺权之实”,算是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
精妙绝伦的时间线、荷兰政府的决裁,整套动作行云流水到让人怀疑是不是提前写好了剧本。

最让人看不懂的是荷兰的双重标准。
要知道,ASML的光刻机抛光工艺全靠中国产的超高纯度铈基材料,这东西单价是普通稀土的8倍,荷兰每年要从中国进口12%的此类关键资源。今年上半年,荷兰光是稀土化合物就买了中国出口量的26.4%,比美国还多近10个百分点。
一边心安理得地拿稀土当“光刻机燃料”,一边转头就抢中资持有的芯片资产,这波“吃相难看”的操作,连闻泰的荷兰律师都看不下去,直言本国政府就是“跟在美国后面的温顺小绵羊”。

事实上,安世半导体可不是普通公司,作为全球第三大功率分立器件厂商,它的芯片装在宝马、大众的汽车里,供给全球2.5万家客户,年产能超1000亿颗。
2024年,这部分业务给闻泰贡献了147亿营收,占总营收的16%,剥离ODM业务后占比更是飙升到68%,妥妥的“利润压舱石”。荷兰这一冻,不仅让闻泰的战略转型戛然而止,还把全球汽车芯片供应链搅得鸡犬不宁——谁能保证第三方托管期间,研发进度不会停滞?给车企的供货不会断档?
不过,这也不是欧洲国家第一次玩“政治干预商业”的把戏。
早在2021年,安世收购英国最大晶圆厂NWF,就被英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逼退,最后只能高价转卖止损。如今故技重施,只不过把舞台换到了本土。有行业分析师点破了真相:美国刚出台出口管制“50%”穿透规则,荷兰就立马跟进,本质是把中企当“地缘政治博弈的棋子”,试图卡住中国半导体的车规芯片命脉。

闻泰的遭遇戳破了西方标榜的市场经济神话。当初闻泰花380亿收购安世时,荷兰政府举双手欢迎,毕竟这家百年企业能继续创造就业、贡献税收。可等到中国企业把资产盘活了,年净利润从收购前的不足10亿涨到22.97亿,就突然冒出来国家安全的担忧。这种养肥了再宰的套路,比直接拒绝收购更让人不齿。
有意思的是,荷兰似乎忘了半导体产业是共生体。
安世的芯片用到的稀土来自中国,ASML的光刻机又依赖安世这样的企业消化产能,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现在荷兰强行切断这种联系,就像自己砍断自己的左手——ASML再先进,没有稀土材料造不出来;安世再强大,被夺权后也难保证对欧洲车企的稳定供应。闻泰在投资者说明会上提到的“推进国产替换”,或许就是对这种短视行为的最好回应。

目前闻泰已经启动了法律和外交双重反击,一边对接国际律所准备诉讼,一边争取政府支持,同时还在稳住宝马、大众这些核心客户。
但这场博弈的意义早已超出一家企业的得失:当荷兰把商业合同当废纸,把股权承诺当空气,受损的不仅是中资企业的信心,更是欧洲市场经济的信誉。那些还在排队买中国稀土的欧洲企业,恐怕也要犯嘀咕:今天能冻芯片资产,明天会不会拿稀土供应说事?
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化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从飞利浦剥离出来的安世,能在中资手里焕发新生,本身就是协作共赢的典范。现在荷兰非要把地缘政治的脏水泼进商业池,最终只会让全球产业链变得更脆弱。毕竟稀土可以找替代来源,芯片技术也能自主突破,但失去的信任,可不是一张法院裁决书能找回来的。

就像闻泰声明里说的“暂时的寒流挡不住产业向上的力量”。荷兰这场双标戏或许能逞一时之快,但在芯片与稀土交织的全球产业链里,谁也没法真正做到既要又要还要。等到ASML的铈基材料告急,等到欧洲车企喊芯片缺货,或许荷兰才能明白:把合作当武器,最终只会伤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