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项大型研究指出,过量摄入红肉和加工肉,与结直肠癌风险显著增加有关。
换句话说,合理选购并搭配餐桌上的肉类,就有助帮家人降低肠癌风险。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告诉你怎么吃肉更健康。
两类肉吃得多与肠癌风险增加有关
这项大型研究由塞梅维什大学牵头完成,研究采用了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共纳入1990年到2024年间发表的60项前瞻性研究。

研究发现,大量摄入红肉、加工肉类与结直肠癌、结肠癌和直肠癌风险显著增加相关,具体来说:
较高的红肉摄入与结肠癌、直肠癌风险各增加22%相关,与结直肠癌风险增加15%相关;
大量摄入加工肉类,与结肠癌风险增加13%相关,与直肠癌风险增加17%相关,与结直肠癌风险增加21%相关。
此前,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报告称:与消费红肉、腌制肉类食品有关的癌症主要是直肠癌、结肠癌,有些胰脏癌和前列腺癌可能也与此有关。报告显示,每天食用100克以上的红肉会增加17%的患癌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5年将红肉列为「第2A级」致癌物。
为什么多吃红肉易得肠癌?
红肉和加工肉,为何与肠癌风险增加有关?对于其中的潜在机制,研究人员表示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
加工肉类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这些成分会促进N-亚硝基化合物的形成,其被证实可导致DNA损伤、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
与高温烹饪有关
红肉若经常采用煎、烤、炸等高温方式烹饪,会释放杂环胺和多环芳烃,这些物质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
某些代谢成分
更隐秘的是一种新“中介”——三甲胺-N-氧化物,这是肠道菌群在代谢红肉中的胆碱和肉碱时产生的代谢物。研究发现,它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慢性炎症和氧化环境密切相关。
血红素铁
对于细胞正常活动来说,铁是重要的元素。但如果体内出现了铁水平的异常,则可能积攒大量自由基和DNA损伤,对组织产生伤害。
2024年,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与新加坡国家癌症中心合作发现,红肉中的铁离子能重新激活DNA染色体末端的端粒酶,从而驱动结直肠癌进展。
每天吃红肉有个“上限”
怎么识别哪些是红肉呢?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是:看生肉的颜色。
科学家们发现,红肉发红的原因是「肌红蛋白」,其含有二价铁离子,所以呈红色。整体来看:
牛、羊、驴、猪、兔等哺乳动物的肉,叫做红肉。
鸡、鸭、鹌鹑、鱼、虾、贝类等禽肉和海鲜水产的肉,叫做白肉。
当然,并不是说不能吃红肉,吃红肉风险与收益并存。红肉能提供优质蛋白质、丰富的铁、B族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有些时候反而需要多吃一点红肉,比如缺铁性贫血期、生长发育期、孕期、哺乳期等。
当前证据很难准确计算出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点,但目前大家红肉摄入比例普遍偏高,从各维度研究来看,红肉还是要适当少吃一点。
最新版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每周畜禽肉摄入量为300~500克,平均每天差不多是40~75克。
这里指的是生重,跟鸡蛋差不多大小的一块肉大概就是一两。
中国注册营养师李园园表示,她个人吃红肉的量差不多是一周≤3次,每次不超过75克,其中以瘦肉为主。
如何最大限度降低红肉伤害?
专家提醒,为降低红肉的负面影响,需要注意以下5点。
1
日常尽量选瘦肉,如里脊肉;少吃脂肪含量高的五花肉、肥牛等。
2
可以每天吃一点红肉,每次控制在1两左右,也可以每周吃3~5次,不要一次吃太多。
3
推荐采用低温烹调的方式,除蒸煮炖之外,还可将肉做成肉馅,用来做包子、饺子、肉饼及丸子等。
4
将大块肉切成小块,如切丝、切丁、切片,与其他蔬菜搭配食用,既可控制摄入量,又利于营养均衡。
5
肉要现买现吃,冷冻最好不超过一个月。
可将餐桌上的红肉换成鱼/白肉
对大多数人而言,建议红肉、白肉间歇着吃,控制好摄入量即可。
对于有肠癌家族史的人或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可以考虑减少红肉摄入,增加白肉和植物蛋白的比例。
白肉里也有含铁大户,担心铁摄入不足的人可增加以下食物摄入:

需要提醒的是,吃鸡、鸭肉等白肉时要去皮,否则会增加脂肪摄入。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建议:
每周最好吃鱼2次或300~500克,畜禽肉300~500克;
少吃深加工肉制品;
优先选择鱼,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
鱼肉的烹饪方法包括清蒸、红烧、煎、烤、炸等,其中最健康的方法是清蒸,既可以保留鱼肉原有的鲜美,又可以减少油盐摄入。
挑选淡水鱼优先选鲜活的,体质差的鱼往往活动不灵活,或鱼嘴贴近水面,或尾巴呈下垂状游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