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为期四天的闭门会议(四中全会)结束后,中国官媒新华社发布了会议公报,概述了中国“十五五规划”(2026至2030年)的优先事项,该规划将于明年3月份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正式公布。
“关键时期”的“高质量发展”
公报写道:“‘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
公报也强调,四中全会提出了“十五五”时期中共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即“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在此基础上再奋斗五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公报多次提到“高质量发展”,通稿没有提到具体经济增长目标。中国经济在疫情后未能完全反弹,本周一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4.8%,为去年同期以来的最低增速。
“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公告中,中共高层也承诺加大力度“惠民生、促消费”,完善社保体系。不过,公报没有详细说明计划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以及其资金来源。路透社的报道指出,在公报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被排在“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坚持扩大内需,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的内容前,产业现代化和科技自主被视为在中国与美国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巩固自身地位的关键。此外,在谈及安全和两岸等议题时,公报表示要“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高质量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并称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在谈及国防和军队议题时,公报表示要“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战略能力”图像来源: 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观察家:“强调连续性多于强调变化”观察人士在密切关注着这次四中全会,以期从中窥见中共的核心政策目标。
美联社的报道指出,这次的公报没有什么意料之外的内容,基本呼应了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此前提出的政策方向(强国强军)。伦敦国王学院的中国问题专家孙鑫(音译)说,“公报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它强调连续性远多于变化”。
据路透社报道,经济学人智库(EIU)的高级经济学家徐天辰表示,目前中共高层的思路仍然是侧重于供给侧,延续将资源更多倾斜向投资和制造业的传统。
法新社相关报道称,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中国问题专家霍夫曼(Bert Hofman)在谈到公报时表示,最明显的“是连续性”,“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增长、技术自主——所有这些都是‘十四五’规划的重点。”不过他表示,也存在一些“重要的细微差别”,例如,在内需方面,现在更强调需求引领供给。
法国外贸银行(Natixis)高级经济学家吴卓殷(Gary Ng)对美联社表示,与五年前的(十四五)规划相比,中国政府正加大力度推动技术自给自足、收入再分配和向清洁能源转型。公报称,“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预计将下周在韩国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会晤。吴卓殷也指出,这份公报表明中国政府有信心运用国内政策工具应对外部威胁。“这意味着,如果(中美)要达成协议,中国可能会向美国提出更多要求。”
震撼公报,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冲锋号吹响了
一场重磅变革拉开帷幕,决定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向。
10月23日下午,二十届四中全会闭幕。这是今年最重要的一场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十五五”规划。
这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运行的“总纲领”,涉及到产业、科技、民生等方方面面。每个行业,每一个人的命运,都与此有关。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这份中国发展的路线图里,提出了怎样的目标?
这背后,又有哪些领域将迎来重大机遇?
1
从公报可以看出,贯穿“十五五”最关键的一条主线,就是科技。
比起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中仅有2次提及“科技”,此次公报足足有10次提到“科技”,增加了4倍。且有专门一段话,阐述“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段落,不仅排在了仅次于产业体系的第一位,并且首次在五年规划中提出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表述: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
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
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由此可见,科技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主攻方向就是突破“卡脖子”,抢占制高点,剑指科技战。
攻关大国博弈的关键领域,将成为十五五最重要的事,也仍然会是未来几年投资的焦点。
2
与此密切相关的,是资源的流向。
很多人都注意到了,本次会议一次都没提到“金融”,公报也没有提到“资本市场”。
不是说这两个领域不重要,更有可能的深意是,我们会更加集中资源去突破卡脖子和硬闯关,对金融和资产进行严管,不允许出现超额收益和泡沫。
事实上,过去几年钱的流向,已经让人感受到巨大的变化。
央行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我国新增贷款结构已由2016年的房地产、基建贷款占比超过六成,转变为目前的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贷款占比约七成。

过去五年里,国家已经把资源投入的重点也从房地产转向了科技产业。
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我们尤其需要能够决定胜负的“硬科技”领域,比如芯片、人工智能。
未来五年,人工智能是新一轮技术浪潮的核心,围绕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的政策出台,包括但不限于芯片半导体、大模型、机器人、终端应用和设备。
有意思的是,公报中“房地产”仅提了一次,纳入到“民生保障”和“共同富裕”的框架下,传递出明确信号:
房地产不再是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而有保障和共富属性。
3
未来五年,我们的经济增速,还会保持一个不错的水平。公报明确提出: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根据估算,要在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意味着十五五期间要维持在4.8%左右的增速,才能实现目标。
很多人注意到,公报尽管三次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但有些意外的是,还在重要位置专门提到了一句: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这也反映了保持较高经济增速的重要分量。其中,消费将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成为一个战略基点。公报提出: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投资于人”这个提法写入公报,也受到广泛的关注。
过去,有观点认为消费不足是因为蛋糕不够大,但现在关注的重心,越来越注意分蛋糕的问题,要让老百姓在发展中有获得感。
“投资于人”的取向,政策上已有动作。比如,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发放生育补贴、多次提出要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动社保体系向低收入群体覆盖,等等。
从公报的表述中,还可以读出一个关键词“兜底”。
原文是这样表述的: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4
综合以上的信息,我们有个判断认为,“十五五” 期间宏观领域将更加清晰地分为两个体系:
第一个体系是强国体系,包括科技、军工、先进制造业;
第二个体系是民生体系,包括就业等民生领域,也包括房地产。
前者是“搏上限”,目的是为大国博弈输送弹药;而后者则是“稳下限”,防止出现系统性的冲击。
两个体系同时运行,将是下一个五年的常态。
当前,全球的秩序正在迎来一轮新的洗牌,许多资产的定价权不再仅仅是市场行为,将更多地受到地缘因素的影响。
比如芯片和稀土之间的攻防战,以及一路飞涨的黄金,等等。
在全会公报中,还有两个不寻常的动向:
其一是开篇的部分就提到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并且要“勇于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
其二是关于扩大开放的篇幅,相较于五年前大幅提前,并且首次提到了“扩大制度型开放”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两点表述,指向外部环境和大国博弈的意味明显。也可以看出“十五五”一个重要的战略意图:
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规划,而是在全球格局重构中,占据更多的话语权。
中国的底气,来自于发展的确定性。公报概括为“一个不变,四个优势”:
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
归根结底,中国将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西方的规则,而是更积极地塑造新的经济秩序,用自身的发展为全球带来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