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诺奖名单公布后 中国两位教授被群嘲(组图)





众所周知,今年的诺贝尔奖获奖名单开始陆续出炉了。

据报道,截至目前,今年拿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分别是美国的玛丽·E·布伦科、美国的弗雷德·拉姆斯德尔、日本的坂口志文,他们获奖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贡献;



而与此同时,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则是英国的约翰·克拉克、法国的麦克·H·德沃雷特、美国的约翰·M·马蒂尼,他们获奖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量子力学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而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则是日本的北川进,英国的理查德·罗布森,还有美国的奥马尔·M·亚吉;而诺贝尔文学奖,则是由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获得……

然而,当今年的这些诺贝尔奖名单陆续出来后,我发现在我们的网络上,开始有一些教授大咖,被我们的网友们群嘲了。

第一位被群嘲的大咖,就是这位:



因为这位黄维大咖,曾经在十年前表示——十年后,诺贝尔奖在中国大地出现的频率将会成为常态,诺贝尔奖在中国将会成为家常便饭,这是没有任何悬念的事情……

然而当这几年的诺贝尔奖名单陆续出来后,人们开始发现,这位大咖十年前的话虽然是很好听,然而好听是好听,但是这些话说出来后,回旋镖十年后再打回自己的脸上的时候,是真疼啊……

而今年当诺贝尔奖名单公布后,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的第二位大咖,就是饶毅教授了。

为什么饶毅教授会引起争议?

因为饶毅教授也在昨天,做了一个中国科学家今后是否能获诺贝尔奖的预言:



饶毅教授预言,25年后,中国的诺贝尔奖得数将会超过日本,因为日本目前已经出现了政策和文化性错误。

而查一下日本的诺贝尔奖得数你会发现,目前日本已经有了31个诺贝尔奖了:



如果饶毅教授的预言成真的话,那这就意味着,我们从明年开始,至少每年要获得1-2个诺贝尔奖,只有这样,饶毅教授的预言才能成真。

所以当看到饶毅教授的这个预言之后,有大V发文表示,饶毅教授这是想做黄维教授第二吗?为什么饶毅教授要做这种这么冒险的预言呢?



而且还有网友表示,饶毅教授如今已经63岁了,而他的预言要到25年后才能兑现,那时候他都已经88岁了,不知道88岁的饶毅,还能不能记得起他今天说的这些话呢?

而当这两位大咖说出这些话后,还有人发现了这两位大咖以前的一些事迹。

例如上面的黄维大咖,就有网友发现,这位大咖,简直就是论文界的“玉皇大帝”。

因为这位大佬,在不声不响的情况下,就默默干出了近3000篇论文:



可能有人不知道近3000篇论文是什么概念,那么我今天就来解释一下。

查一下我们能看到,黄维大佬,是1963年出生,而他是1992年毕业,那么他毕业的年龄,就是29岁。

那么,我们按他从一毕业就开始疯狂写论文来算,那到现在,他总共经历了2025-1992=33年,所以这就意味着,他是用33年的时间,就写出了2737篇论文。

那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继续算一下你就会发现,33年一共写了2737篇论文,那么他每年就能写(2737÷33)≈83篇论文;而这就意味着,他每个月就能写出(83÷12)≈7篇论文;那么这又意味着他只需要(30÷7.4)≈4天,就能写出一篇论文了。

从大学毕业开始,每4天就能写出一篇论文,就问你牛不牛掰吧?

众所周知,物理界最大的大佬爱因斯坦,一辈子也只写出了11篇论文,但是这位黄维大佬呢,则是到目前为止就写出了近3000篇论文——这顶尖的论文数和这顶尖的学术水平,即便爱因斯坦看到这位大佬,我估计也得向这位大佬敬杯酒再叫声老大哥吧?



而且更厉害的是,这位黄维大佬,毕业后,他还当过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然后又任南京工业大学校长,再然后,他又担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而后,又任西北工业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再然后,又任亚太工程组织联合会(FEIAP)主席,而且还是不少科学院的院士...

不是校长就是主任,不是常委就是主席,不是教授就是院士,身兼那么多职位,还能在百忙的工作中抽出身来每4天就干出一篇论文,看来论文这种东西,在这位大佬眼里,简直比小学生的寒假作业还好写啊!

而饶毅教授呢,则也被网友发现了以前的一些事迹。

那就是在董小姐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饶毅教授则站出来表示,4+4模式没有问题,董小姐家不是权贵,大家不要错怪王辰教授:



而当时饶毅教授发出这些观点后,网友们则纷纷对其观点表示了不认可:



实际上,黄维教授和饶毅教授对外说我们今后拿诺贝尔奖将会成为“家常便饭”的这些预言,表面上确实是很能振奋士气,这类话的确是让人听上去感觉很舒服。

但是这类让人听上去让人很舒服的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是也是一种麻醉剂呢?

表面上把诺贝尔奖说成是“家常便饭”,表达出了对诺贝尔奖的轻蔑,但是话里话外又传递出了诺贝尔奖其实才科研成果的硬指标,这其实就是一种“既要装作不在乎诺奖,又想拿诺奖贴金”的拧巴心态。

有时候,承认自己的不足,或许才是让自己迎头赶上的更强大的动力。真没必要过度在语言上表达轻视以此来过把嘴瘾。

文章的最后,我想说说我的一些个人经历。

其实在我的个人经历里,我是不太喜欢那些总在我的团队里说好话的人的,在我的团队里,一旦遇到总说好话的人,我就立刻对此人时刻保持警惕。

因为根据我的个人经历来看,我遇到的这类总说好话的人,不是想准备离职捞一把,就可能是在团队里做错了什么事了。

我一直认为——说真话需要勇气,说假话能保平安;真相常被糖衣包裹,问题常在赞美中发酵。

当一个人总说“形势大好”的时候,那这个人肯定是没有嗅到锅炉里传来的焦糊味的。而当等到房子着火的时候,这类人的第一反应一般都不是救火,而是继续说恭维的话——“这火光真暖啊,象征着我们的团队未来能红红火火”……
评论人:文学少年 [☆★★声望品衔11★★☆]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因为两位教授忘记了谁在掌控颁奖。他们还天真地以为人家会公正的肯定中国在各领域突飞猛进的事实。
2025年10月10日8:32
评论人:dingding6 [☆★声望品衔7★☆]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这些教授不明白这个奖的本质是非常排它性的,没有一点公平公正的信誉可言。中国现在经济这么发达,科技水平遥遥领先全世界,还是与这个奖无缘,过去无缘,现在无缘,将来也无缘。
2025年10月10日8:39
评论人:拉格斐 [☆品衔R3☆]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真正有实力的科学家在实验室,而不是在微博上算未来的诺贝尔奖。你还不如造出一台能赢过ASML的机器。
2025年10月10日8:36
评论人:mos2010 [♂品衔R2☆♂]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不要天真的以为诺贝尔奖随便谁都能拿的,即是有本事也要看你是哪国人?要看你是谁?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籍的,也就是说一切都是按照人家的规则在运作。
2025年10月10日9:04
评论人:唐山肖三 [☆品衔R4☆]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回复1楼:“对”哦。同理,男足也是,为什么男足踢不好,因为规矩都是外国人定的,啊噗。
2025年10月10日8:42
评论人:ppplu [★皮皮皮鲁★]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本人已经说过多少次,今天就再说一次。诺贝尔科学奖每年给近10人(最多3*3),但是放眼世界,研究成果达到获奖水平的科研人员的人数以几百计,研究方向更是五花八门。把这个奖给其中任何一组人,都是合情合理的,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但是,具体给谁,这其中考虑的因素就很多了,牵扯到方方面面。比如今年化学奖的一位就是某国难民背景,联系到今年的形势,得奖是水到渠成,获奖的另外两位于是打了顺风车。所以本人反复在说,得奖人的科研成果是前提,但是在这之上的各种因素是关键。中国自改开也有40年的时间了,有没有拿得出手的诺贝奖级别的科研成果?本人认为从发展规律上讲,应该是有的。请注意,当今的获奖成果已经是很具体化,细节化,不是一定要提出什么划时代的伟大理论或者拯救人类的产品出来。在这个背景之下,中国的获奖级别的成果应该不会少。但是,毫不隐讳的说,现今西方人把控评奖机构,中国人获奖根本就是政治不正确。
2025年10月10日9:44
评论人:一分为二好 [☆品衔R4☆]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2013 年,中国经济科技发展气势如虹,黄维教授做出如此论断,可以理解。至于他的两千七百多篇论文,绝大多数是因为他的行政地位,被讨好的人在发表文章时加名字的。
2025年10月10日8:39
评论人:这是神马情况 [☆品衔R4☆]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造假大国,当之无愧!!哈哈

2025年10月10日9:24
评论人:南方来风 [♂★品衔R5★♂]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回复5楼:中国科技水平遥遥领先全世界,就是喜欢整天抗议西方科技禁令,怎么不见西方抗议中国实施科技禁令?
2025年10月10日8:52
评论人:cxy1223 [★品衔R6★]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中国科学家也许永远也得不了多少诺奖,但是不妨碍中国科学家可以把诺奖扫进故纸堆里。
2025年10月10日9:54
评论人:netcamel [☆★★声望品衔11★★☆]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俄罗斯亲证:
艺术无国界,
体育无国界,
文学无国界,
音乐无国界,
科学无国界,
瑞士是永久中立国,
瑞典是永久中立国,
芬兰是永久中立国,
……
世界是美好的,
种族是平等的,
人类是爱好和平的,
资本是大爱无私的,
合约不是用来撕毁的。
2025年10月10日10:19
评论人:heyc2009 [☆★一字并肩★☆]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一方面中国的科学家不在诺奖评委玩的圈子里,另一方面中国重应用而轻理论,第三个我们要有点耐心。想想十年前的经济科技军事的世界格局,是不是有点沧海桑田的感觉

2025年10月10日10:11
评论人:Jizao [☆品衔R3☆]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见怪不怪,人家说说梦话不允许吗?
2025年10月10日8:44
评论人:dingding6 [☆★声望品衔7★☆]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回复20楼:提炼稀土没有科技内涵?无知当有趣。
2025年10月10日9:41
评论人:BTY2684 [★品衔R6★]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只要有章家敦在,这种xx年后会怎么样的预言怎么打脸都不疼
2025年10月10日9:59
评论人:ppplu [★皮皮皮鲁★]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文章中说"众所周知,物理界最大的大佬爱因斯坦,一辈子也只写出了11篇论文,据维基百科,爱因斯坦一生共发表近300篇科技论文(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scientific_publications_by_Albert_Einstein)。
2025年10月10日9:22
评论人:大裤衩 [♂★生命进化先知★♂]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回复4楼:被讨好的人在论文上加他的名字本身就能说明这个人的素质有多低
2025年10月10日9:05
评论人:wukeming [♂★品衔R6★♂]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日本人获诺贝尔奖是越来越频繁,可这国力是越来越衰。。。不知道算是喜是忧。。。
2025年10月10日11:52
评论人:dingding6 [☆★声望品衔7★☆]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回复9楼:怎么没有,当然过江之鲫,带上有色眼镜自然熟视无睹。如稀土,等等。
2025年10月10日8:56
评论人:月饼歌 [★★声望品衔10★★]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回复6楼:噗!拿中国男足跟中国的科技来比。有可比性吗?连道理都不懂,还"同理"呢。
2025年10月10日13:25
评论人:不知是不知 [☆品衔R3☆]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诺獎级“土壤”必须是“分田到户”的,就是“分誉到个人”,在被发现的理论确立时必须同时也确立"一"位原创者,因为每项诺獎有人数限制。当研究基金竞争而来时,很容易很容易是集体分享(包括仅2人)(从屠呦呦获奖过程可见一斑),可能大大限制人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如早期的杨李之争)。而目前大多数(如非全部)外部资金追求短平快,对成功机率越来越低的基础研究不利。如果这些土壤不多,即便有种子(还多是老种子),难以有出芽的;即便出芽成苗了,也难以成长起来。这与从1到100的应用科学大不相同。不改变土壤,谈何容易。
2025年10月10日10:44
评论人:老兄您真逗 [★品衔R6★]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开创性的基础科学才能获诺奖,这方面是中国的弱项
2025年10月10日15:03
评论人:山药 [★品衔R5★]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一百年后有没有这般可能,或者设一个中国诺贝尔奖吧,世界其他任何国家也可以参与的那种。
2025年10月10日8:49
评论人:土豆四十斤 [♂★青衣金剑与正★♂]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拿了诺奖的莫言,屠呦呦,被你们奚落成啥样了,你们不知道吗?更不说不能说的。还不如鄙视诺奖到底,得了也不要,算你好汉。
2025年10月11日7:58
评论人:火生火 [☆★声望品衔7★☆]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回复6楼:不觉的踢足球是非常无聊的事情吗?一点兴趣都没有,哪里会诞生足球精英。
2025年10月11日5:34
评论人:月饼歌 [★★声望品衔10★★]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回复10楼:"战争与灾难",你在阴阳美国?
2025年10月10日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