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热搜上“罗永浩与西贝预制菜”的大战三百回合被炒得沸沸扬扬。在罗永浩炮轰西贝使用预制菜后,西贝不仅营业额下降,客流也断崖式锐减,可以说损失惨重。

对于西贝来说,它可能始终没明白的是,在国内,餐饮行业卖得贵本来就是原罪,再叠加上一个预制菜的BUFF,那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邻国日本,预制菜的发展已经有超过70年的历史,并且深深融入到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相比中国市场的争议与排斥,日本社会对预制菜有着独特的态度和文化理解。

日本的预制菜历史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1954年,ニチレイフーズ推出了“茶碗蒸”也就是我们叫的鸡蛋羹,成为只需加热即可食用的“调理済み冷冻食品”的鼻祖。 在当时还没有微波炉的年代,这是一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
1957年,日本第一支南极考察队奔赴南极考察,其中冷冻蔬菜和茶碗蒸成为了主要携带食物之一。

1968年,大塚食品推出了世界首款市售罐装咖喱——“Bon Curry”,标志着日本正式进入预制菜时代。大塚食品主打的标语是“一人份包装、只需用热水加热即可食用、任何人都不会失败的咖喱”,而且它能既够在常温下长期保存且“不使用防腐剂”。
对于快节奏城市生活的人来说,易保存、加热即可食用,既便宜又不难吃,可以说一经推出,就马上在大城市风靡开来。

1986年,日本举办了一场以冷冻食品为主角的活动。一般社团法人日本冷冻食品协会在东京惠比寿举办了一场大规模试吃会。活动名称是“冷冻食品一万人大试吃会”,现场提供了使用4吨冷冻食品制作的日式、西式和中式料理。热闹程度可见一斑,甚至在侍者将菜肴端上桌之前就被人们一抢而空。第二天,日本各大报纸对此进行了大篇幅报道。
在相关团体与冷冻食品制造商扎实的推广活动和不懈努力下,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冷冻食品的产量在日本实现了飞跃式增长。

进入平成年代之后,日本冷冻和低温技术的进步,使得味道和营养品质大幅提升,预制菜不再被视为“简陋食物”,而是兼顾便利和品质的选择。
1993年,日本家庭微波炉普及率超过八成,翌年可用微波炉加热的预制可乐饼大受欢迎。可以说,日本预制菜已经刹不住车了。单一的菜品已经满足不了消费者,1999年,可自然解冻后直接食用的便当用冷冻食品上市。

从冷冻便当、冷冻意大利面到冷冻炒饭,可以毫不夸装地说,日本每个家庭冰箱的冷冻室里都有着几款热门预制菜的身影。
在日本,预制菜已经不仅仅是“速食”的代名词,而是一种日常生活方式的体现。根据调查,日本人购买预制菜的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节省时间:忙碌的上班族、学生和单身人群,可以不费力快速解决吃饭问题。
第二、营养平衡:现代预制菜强调健康、低盐、低脂肪,并提供蛋白质和蔬菜搭配,符合日本人重视营养的饮食文化。
第三、减少浪费:日本预制菜一般都会分为一人份或者几人份。按照个人需求购买小份量或单餐包装的预制菜,有助于减少食物浪费。
第四、拯救厨房杀手:一些高端预制菜提供半成品食材和调味酱包,使不擅长料理的人在家也能快速完成拿得出手的“手作料理”的体验。

总的来说,日本人对预制菜的态度是接受且兼顾便利与健康的。日本民众普遍认为,预制菜不是“偷懒”,而是生活智慧和便利的体现。尤其对于都市白领和老年人群来说,冷冻预制菜简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救星”。
从第一碗茶碗蒸开始,日本的预制菜发展已有70年以上历史,从最初的罐装咖喱到现代冷冻食品和料理套装,经历了一系列便利化、健康化和高端化的演变。之所以日本消费者接受程度高,是因为他们在一开始就知道那个是预制菜,并用合理的价格愿意为预制菜买单。

反观我们国家,其实很多人反对的也并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讨厌打着高端菜的名义却用预制菜削减成本、偷梁换柱。作为消费者来说,明明花钱去餐馆高昂消费,最后却被用半成品或成品预制菜糊弄,不愤怒才怪。

西贝的原罪在于价格昂贵还涉嫌使用预制菜。就像罗永浩在直播间说的那样,“不反对预制菜,推动预制菜透明化,维护消费者知情权”。
未来,无论是在日本还是中国,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高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年轻人对时间管理的重视,预制菜可能会遍布我们的生活并成为我们日常的一部分。尊重并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才是餐饮行业和预制菜行业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