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41楼:ChatGPT:
中国政府确实在某些时期、通过特定方式对国有银行提供过财政支持,用来化解呆账(长期无法收回的贷款)和坏账(已经基本认定损失的贷款),但这种支持往往不是直接写成“财政补贴”,而是通过多种间接手段来实现。
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来看:
1. 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的大规模不良贷款剥离
背景:上世纪90年代,国有银行长期为国有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导致不良贷款率高企,有的甚至超过40%。
政府做法:
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华融、信达、东方、长城,接收银行的不良贷款。
AMC收购这些贷款的资金来自财政部发行的专项债券,以及人民银行提供的低息贷款。
这些债券的利息和部分本金由财政支出承担,相当于财政间接补贴银行。
结果:银行账面上坏账减少,资本充足率提高,为2000年代的上市重组铺路。
2. 2003年前后的银行注资与股份制改革
政府通过 中央汇金公司 向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注资,资金来源是外汇储备和财政资金。
部分注资实质上用于弥补历史坏账损失,提高资本金,满足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要求。
这属于“股权投资”形式,但在经济实质上起到填补坏账窟窿的作用。
3. 金融危机后的定向支持(2008年后)
全球金融危机后,为维持经济增长,银行信贷迅速扩张,不良贷款风险再度累积。
政府主要通过 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性专项债、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等方式,间接减轻银行不良资产压力。
虽不是直接拨款清理坏账,但通过低成本资金和监管宽容,给银行时间“消化”风险。
4. 当前的隐性支持(近年趋势)
近年来,国有大行的不良贷款率保持在较低水平(约1.5%-2%),但这部分得益于:
不良资产证券化(将不良贷款打包出售给投资者或AMC);
地方政府化债(地方平台债务转为政府债券);
AMC再度收购坏账(背后仍有财政和政策资金支持)。
虽然官方口径避免使用“财政补贴”一词,但财政部、地方政府和政策性银行的资金在实际操作中发挥了类似作用。
总结
中国政府确实通过财政和政策工具反复为国有银行化解坏账,包括直接注资、债券置换、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不良贷款、低息贷款等手段。这些做法在账面上可能是投资或金融操作,但经济实质是财政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