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财经·军事 | 生活·家庭·娱乐 | 体坛·历史·科技 | 摄影·旅游·文化 | 移民·教育·就业 | 数码·健康·奇闻 | 社区·评论·问卷
留园网首页 · 新闻速递首页 · 【繁體閱讀】 【网友评论:28 条】 【 热评新闻排行 】 【 热门新闻排行 】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媒体:刺激消费 学西方全民“发钱”这招可行吗?(图)

新闻来源: 观察者网 于2024-08-07 11:18:52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 王慧、张菁娟】围绕提振消费,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经济学家开出了各种“药方”,其中一个政策选项便是:直接向居民发放现金或者消费券。

自疫情至今,呼吁政府发钱、发券的建议时常出现,支持和反对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截至目前,中国并没有像一些欧美国家一样采取“全民发钱”的直接方案,但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推行了多轮消费券的发放。

无论是发钱还是发券,都是短期刺激消费的手段,最终目的无外乎是用真金白银换来“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效应。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提出,要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因此关于“全民发钱”的讨论再次成为热议焦点。

在8月1日—2日举行的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暨第三届大湾区经济发展大会期间,多位首席经济学家围绕上述议题,向观察者网表达了看法。



“发钱”需要考虑实操中的很多问题

长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毅表示,无论是发钱还是发券,都需要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一些问题,比如说给谁发、发多少、以什么形式发等等。

“中国有14亿人口,是每个人都发,还是针对特定人群?中国的地区很多,每个地区的收入水平也都不一样,不同地区发钱的金额怎么确定?”汪毅说,在内地一些城市每人发5000块钱,大家可能觉得不少,但到一线城市发5000块钱,很多人可能觉得也没什么。

在形式上,汪毅认为发消费券比直接发钱更加合适。“如果发现金,我估计有些人可能会存起来。而想用消费券更好地实现一个乘数效应,拉动杠杆,就要考虑怎么设置消费券的模式。”

除此之外,他还对比了中美之间的不同,认为国情不同,选择也可以不同。

“我们和美国人不太一样,美国是个消费型国家,民众喜欢消费,因此政府给他们发钱、发消费券,他们可能会把杠杆放大。另外,美国也就3亿多人,而我国有14亿人,每人如果发1万块钱就是14万亿,这个量级是很大的。”汪毅提到,在支持“以旧换新”上,我国安排了3000亿的超长期特别国债。

“如果发钱总量按照3000亿或者5000亿来算,那平均每个人发到手也就几百块钱,我觉得起不了什么作用,发得多的话,我们可能走美国那条路,发很多债,如果发很多债的话,为什么不直接把这个钱直接给到想要扶持的产业呢?”他补充道。

西京研究院院长赵建提到,美国给个人发钱之后,出现劳动参与率降低,很多人退出劳动力市场的现象。

赵建表示:“我国政府对发钱这个事一直比较谨慎。中国是一个鼓励勤劳致富,自力更生等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的国家,比较担心‘养懒汉’。因此在发钱这个事情上,可能要走与发达国家不一样的技术路线。其实,坚持法治化、市场化的方向,保护私人的合法收入和产权,通过市场机制的方式‘发钱’,可能比再分配的方式更好。”

他还提到,甄别发放人群非常重要,因为从经济学原理上说,给低收入者发钱,他们的消费弹性会比较高,而给高收入者发钱,他的消费弹性、消费边际相对来说比较低。

“中国有五六亿人是还未进入数字化世界的,有些人可能连银行卡都没有,而这些人是最需要钱的。”赵建认为,给特定群体发钱的具体方案可能还在设计中,但普惠发钱,可能最近几年都不会出现。



2023年1月6日,吉林市民从贴有政府消费券+商场促销广告前走过。视觉中国

“很多问题技术层面能解决,可以先尝试再调整”

尽管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上述顾虑,但也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但可以在探索中得到解决,要敢于尝试。

前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告诉观察者网,发钱、发消费券是短期刺激消费见效比较快的方式。

“过去逆周期调节更多的是政府直接花钱,比如说修高铁、建5G等等,发钱、发消费券实际上是政府把钱给特定消费人群,由他们自己决定怎么花。”屈宏斌认为,给谁发、发多少等这些问题,技术层面完全能解决。

“简单一点,可以人人有份,香港就是这么干的,精准一点的话,可以发给中低收入。至于发多少?可以一步步来,先发一部分试试,接着再调整。”

广发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也提到了香港经验。

他说:“香港疫情期间每人发了25000港币,它是现金券,但有到期日,如果一定时间之后不用就自动收回。我们或许可以发到支付宝或者微信里,但不用像香港一样给所有人都发,比如说给中低收入阶层每人先发2000元。”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提到,地方基层财政比较紧张,他认为,如果发钱,中央财政应该做一个单向的特别支出。

他举例说,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中央完全可以提供一些就业补贴,给予毕业生待业期间的支持。如果一些毕业生在待业阶段进行一些专业的训练、技能提升等学习,国家可以考虑免去他们的一系列学费。

李湛认为,对于低收入群体,可以直接发钱。“我国的社保、征信系统都非常完善,可以非常精准地把钱发到这一群体手上,完全没有技术上的障碍。如果要给这一群体发消费券,可以针对他们的需求发特定的消费券。比如说,现在奶制品的消费在下降,国家可以直接给低收入群体发放这类食品的消费券或者直接发实物。”

近日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也撰文表示,他认为,给全民发钱或消费券的最佳机会已经错过,不应该成为中央政府的基本选项。 若要“发钱”,应该针对特定人群,主要是鼓励生育和为社会弱势人群提供基本的社保和医保,这种补贴能兼顾拉动消费、促进公平和提升未来经济增长潜力。



2020年6月25日,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檀溪湖社区股民展示刚刚领到的股民消费券。视觉中国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扩大消费可从增收入手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增强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意愿。

对此,屈宏斌表示,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所以扩大消费可以从增收方面入手,而增收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短期措施,比如给中低收入人群发钱、发消费券;第二,从中长期来看,可以通过一些改革措施持续推进,比如说给2亿农民工同等市民待遇。稳就业、稳定房地产市场、活跃资本市场等也都是扩大消费的抓手。

沈明高也提到:“发放消费券是一个短期稳增长措施,同时兼顾老百姓生活的改善,收窄供需缺口。此外,还需要有长期的结构性改革措施配套,带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复苏。结构性改革措施,包括供给侧的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也需要需求侧的配合才能尽快见效。”

赵建认为,当下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收入预期问题,包括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下降。

他说:“短期间解决工资性收入比较困难,但是想办法把股市搞起来,把房价稳住,老百姓的房子稳了,股票、基金账户不是每天亏损了,慢慢地信心就恢复了。”

			
网编:空问站

鲜花(0)

鸡蛋(0)
28 条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扫一扫二维码[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热门评论当前热评  更多评论...
评论人:TVB2786333[♂☆★南方秀才★☆♂][个人频道][个人动态] 2024年08月07日11:21 回复
不可行,中国的电器旧换新巳是很好的办法之一,刺激了消费,也刺激了生产。

来自留园官方客户端

3   2
评论人:Pigheads[☆品衔R4☆][个人频道][个人动态] 2024年08月07日11:34 回复
太搞笑了 ” 而我国有14亿人,每人如果发1万块钱就是14万亿,这个量级是很大的” 收税的时候不见你说量级大?
13  
评论人:戚继光将军[♂☆★江湖任俺行★☆♂][个人频道][个人动态] 2024年08月07日11:21 回复
想让ZF掏钱给老百姓,做梦吧!
17  
评论人:只想一个人[★品衔R6★][个人频道][个人动态] 2024年09月08日19:34 回复
未必可行,中国人可能会攒起来,不会花出去
 
评论人:adelaideboy[☆品衔R4☆][个人频道][个人动态] 2024年08月07日20:58 回复
 回复18楼:
你太理性了,确实是一股清流,天天要和一帮骂爹骂娘骂生殖器的五毛小粉红讲理,好难,其实这也就是清华那几个被禁言的教授要去说服习近平一样,太难,不在一个维度,文化程度太低,讲不通
1  
评论人:6520[☆品衔R4☆][个人频道][个人动态] 2024年08月07日18:32 回复
就算皇上有钱 也不是给你们这些奴才花的
1  
评论人:山药[★品衔R5★][个人频道][个人动态] 2024年08月07日16:49 回复
全民免费教育免费医疗都不可行,发钱?做梦去吧。赵家人既不缺钱也不缺免费医疗。
1  
评论人:独孤苍狼[♂★伪希腊假罗马★♂][个人频道][个人动态] 2024年08月07日14:45 回复
 回复22楼:羊毛出在羊身上,发钱的后果(物价飞涨)最后还是要韭菜们自己承受!
 
评论人:一分为二好[☆品衔R4☆][个人频道][个人动态] 2024年08月07日13:20 回复
发钱很爽,就不知能否承担的起后果。美国政府在新冠期间,从美联储借钱向中低收入人员发钱,政府债务从20来万亿,直冲30多万亿。现在每年光利息就花掉9000亿税收。
3  
新闻速递首页 | 近期热门新闻 | 近期热评新闻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生活原创】【三叶原创】【留园网事】【生活百态】【杂论闲侃】【婚姻家庭】【女性频道
前期相关精彩新闻
新闻速递首页·向留园新闻区投稿·本地新闻·返回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