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财经·军事 | 生活·家庭·娱乐 | 体坛·历史·科技 | 摄影·旅游·文化 | 移民·教育·就业 | 数码·健康·奇闻 | 社区·评论·问卷
留园网首页 · 新闻速递首页 · 【繁體閱讀】 【网友评论:12 条】 【 热评新闻排行 】 【 热门新闻排行 】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 【 72小时神评妙论 】   

中国学医的人那么多 为什么还缺好医生?(图)

新闻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于2023-03-10 6:35:19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医学教育体系一直未被清晰化,这也是为何国家花大力气培养很多医学生,但最终会看病的人没那么多的根本原因。

作为国内心血管病领域的大咖,葛均波拥有诸多头衔,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今年两会,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他,带来关于“合理缩短医生培养时间”的提案。

医学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性,国内外公认是由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连续统一体。其中,毕业后教育又分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专培)两个阶段。

葛均波表示,目前国内医学生的毕业后教育和研究生培养是割裂的,体系较为混乱,应建立更加有利于医学人才成长并符合国情的科学体系,使人才培养更加高质量,更节省时间。围绕相关话题,葛均波日前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 葛均波 摄影/本刊记者 殷立勤

应把医学硕士、博士合并培养

中国新闻周刊:此次两会,你提出要“合理缩短医生培养时间”,这点怎么理解?

葛均波:改革开放以后,国内一直在探索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和中国国情的合理路径,逐步建立了国内的临床医学硕士、博士培养体系。这些年,医学教育体系虽然经过一些探索,日趋成熟,但仍存在不足。

首先,医学院校学历教育与毕业后教育没有完全打通。国内医学的学历教育和学位授予由教育部负责,毕业后继续教育由卫健委统筹。医生是个终身需要学习的行业,两者应该很好衔接起来。

其次,学历教育并不等同于临床执业能力。对一名医学生而言,学历越高,可能意味着研究能力越强,但并不代表临床水平就更高。我自己是考了硕士研究生,又考了博士,之后出国留学做博士后,然后再做医生。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走了很多弯路。

所以,我希望尽量缩短医生的培养时间,让他们少走弯路,在尽可能短时间内掌握各亚学科知识,成为一名好医生,甚至医学科学家。

中国新闻周刊:你提到,目前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培制度的内在规律和逻辑尚未理清。能否具体解释下?

葛均波:曾经中国医学生的培养时间并不一致,有三年制专科、五年制本科、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加规培、“5+3”一体化(本硕连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和临床医学八年制本博连读(下简称八年制)。

前几年,医学院校招生开始推行“5+3”一体化培养,但仍保留了八年制。八年制等同于医学的精英教育,全国仅有十余家院校开设。但八年制医学生用于写论文的时间大约只有半年左右,有的学生论文水平可能达不到博士毕业要求。

目前,医学硕士和博士又包括临床型和科研型。对科研型医学博士而言,一般三年毕业。第一年要学基础课,第二年做实验,准备毕业论文,之后要考医师执业证准备就业。由于时间紧张,这一阶段医学生所写论文大多是重复别人做过的东西,缺乏创新。

在我看来,应把硕士、博士合并培养,因为单纯读医学硕士很难学到“真材实料”。我认为,一名医学生完成5年医学教育和3年规培,完全可以获得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5年阶段要学医学基础,3年阶段在每一个科室轮转学习各个系统的疾病,整个培养期间不硬性要求做科研。因此,规范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亟待进行,这也是我提出这一提案的初衷。

就规培而言,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毕业、其后延续学习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毕业都可以申请。目前,国内规培制度已完全建立,原则上是好的体系,但执行时又存在问题。比如一名本科毕业的临床医学学生,不考研的情况下直接进入规培阶段,需要在消化科、呼吸科等多科室轮转,完成轮转后,通过执业医师执照考试,可以开始看病。但规培这3年,这名医学生没有学位,最后只能拿到执业医师执照。这和当时同一批考研、考博的医学生又有点“脱节”。

此外,全国不同地方、不同医院的规培时间不一样,有的医院两年,有的医院三年。这方面全国应统一,不能说在一线城市规培要三年,到了其他城市就降低标准要两年。

让好医生和医学科学家并存

中国新闻周刊:你提到应对整个体系进行梳理,破题关键是什么?

葛均波:医学教育系统一直没有被清晰化。这也是为何国家花大力气培养很多医学生,但最终会看病的人没那么多的根本原因。建议相关部门开一个研讨会,由国家教育部、卫健委和知名学者组成的顾问委员会一起共同参与,一起讨论制定标准化的医学培养流程。因为这涉及到学科教育、医学专业知识的应用,需要各个领域专家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弄清楚弊端在哪,进行改进。

破题关键在于,打通现有医学硕士、医学博士的教育培训体系,可以考察一下国外的医学教育体系,去粗取精,让国内医学生少走弯路。

中国新闻周刊:国外医学生是如何培养的?比如说美国,以及你工作过的德国?

葛均波:在德国,临床医学并非是大家熟悉的本科-硕士-博士制,而是类似于一个总学时为6年零3个月的大学学习课程,得到的毕业证书也并非一般的学位证或毕业证,而是行医资格证。整个临床医学学习阶段被分为临床预备课程2年、临床课程3年、临床实习年1年。临床实习阶段,实习医生要在各个科室轮转,但出科室时,要达到一定临床考核指标。

国内临床医学学生都是高中毕业后直接考医学院校,5年后从医学院校毕业。在美国,学生需要先读四年理工科或其他专业,再报考读医学院。美国“4+4”模式的医学生不一定非要写论文,他们毕业相当于MD,即临床医生博士。

各国的医学培养体系都不太一样,不能一味硬套在自己身上。现在我们需要让医生培养制度在原有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避免走弯路。

中国新闻周刊:国内专科医生培训试点目前进展如何?是否到了出台标准化规范的时候?

葛均波:进行过专培的医生,并不意味着水平就更高,大部分医院也没有硬性规定,一定要进行专培。现在全国范围内,专培还没有正规化,只是试点。五六年前,我联合其他几名政协委员一起呼吁,在国内成立专培试点。后来在科技部资助下,我们开始在全国推专科医生培训的试点项目。当时希望借助这个试点打开缺口,慢慢在全国铺开专培计划。

2017年,神经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和心血管病学3个专科率先启动专培制度试点,试点医院校大部分处于北京、上海这类一线城市。五六年过去,现在是时候回顾下,看是否能制定一套标准化的制度。

不过,对什么人群需要专培、从什么阶段开始专培,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定论。一般医学生毕业进入医院5年后,就可以申请升至主治医师。我们也考虑过,是否主治医生职位以上的医生,就不需要专培了,主治医生这个群体在医院占比很高。但如果不进行专培,这个群体的知识面掌握得可能并不那么全面,所以先做试点,看看行业反应。

中国新闻周刊:你呼吁要建立协调机制,让好医生和医学科学家能更好并存,更具体你对此怎么看待?

葛均波:不同医院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不一样。大型三甲医院承担了更多科研任务,对各地县医院来说,没有必要一定要考核医生的论文水平,或者将学位门槛设得很高。因为现在老百姓看病,80%的人到县医院看病,对县级医院而言,看好病更重要。

现在很多医院要求医生既会看病,又会做科研,实际上没有必要,日常看病的医生没必要都需要达到两者兼顾的水平。以美国为例,美国华裔心脏协会的医生,一般有自己的独立诊所,更多进行日常看病,不太涉及科研。也有一些专门做学术科研的医学科学家。哈佛医学院等高校学科带头人,可能两者兼顾。在国内,临床医生做科研,似乎是一种常态,也是国内人才评价和晋升的重要指标,想要改变这点需要从考核机制入手。

			
网编:和评

鲜花(0)

鸡蛋(0)
12 条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扫一扫二维码[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新闻速递首页 | 近期热门新闻 | 近期热评新闻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生活原创】【三叶原创】【留园网事】【生活百态】【杂论闲侃】【婚姻家庭】【女性频道】【博论天下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前期相关精彩新闻
新闻速递首页·向留园新闻区投稿·本地新闻·返回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