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财经·军事 | 生活·家庭·娱乐 | 体坛·历史·科技 | 摄影·旅游·文化 | 移民·教育·就业 | 数码·健康·奇闻 | 社区·评论·问卷
留园网首页 · 新闻速递首页 · 【繁體閱讀】 【网友评论:2 条】 【 热评新闻排行 】 【 热门新闻排行 】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 【 72小时神评妙论 】   

世界最美歌剧院50岁!太惊艳 无数人想把它砸烂(图)

新闻来源: Pinterest优选 于2023-03-06 4:04:11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2023年,无数人熟悉的悉尼歌剧院,迎来了自己的50岁生日。

没想到才刚开年,它就收获了一份大“惊喜”:在最近上映的《流浪地球2》里,歌剧院先是被淹,再被月球残骸炸,让无数澳洲观众看乐了。

有媒体补充了《悉尼歌剧院被灾难片和科幻片盯上的一生》:由于长得太标志,这座地标建筑先后经历了被砸、被烧、被怪兽攻击等悲惨遭遇。

回到现实世界,歌剧院的一生其实也颇曲折:开建前不被看好,还没建成就逼走了一个建筑师,建成后又被许多音乐从业者嫌弃……

但就是这么个“倒霉孩子”,见证了震撼人心的狂想与热爱,最终被成就为一世传奇——



它生来就该是传奇在澳大利亚悉尼北部的便利朗角,静静地伫立着一座别致的建筑——它虽高67米(相当于22层楼),重达27吨,却看起来优雅轻盈,一点儿也不笨重;

皎洁圆润的屋顶,犹如饱满的贝壳,又如被海风吹起的巨帆。无论从哪个角度,何种天气去看,这都是最完美的模样。

到了夜晚,屋顶还会化身屏幕,以绚丽的灯光秀点亮悉尼的夜空。

然而,就是这个惊艳世界的曲面,因其所需技术之复杂,在建造它的时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那是20世纪50年代,彼时悉尼只有海港大桥这一座著名地标。偌大的城市,只能看到千篇一律的写字楼。涌入悉尼的移民想欣赏交响乐,都找不到一个专门的文娱空间,只能跟公务员挤市政厅。

当时的新南威尔士州总理希望把旅游业搞起来,于是听从一位知名乐团指挥的建议,打算造一间歌剧院。他要一箭双雕,将这个新建筑打造成悉尼的“名片”。于是1955年,州政府发起了一个面向全球的剧院设计竞赛。却没想到,挑了两年,国际陪审团愣是在220几件作品中找不出一件感兴趣的。

当时的第二名和第三名的作品有一个设计倒是又怪又抢眼:它出自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之手,外形像“游艇的帆”,放在港口看起来特别自然。陪审团却觉得拱顶太出挑,前后否决了它三次。结果顶级大佬评委埃罗·沙里宁一眼相中了这个被淘汰的方案,他力排众议把它定为第一,说是发现了“不朽作品的气息”。

而在当时,这个得到专家肯定的方案,并没有被大众完全接纳。有人觉得它不靠谱,有人担心成本高。面对一众质疑,州总理按着内阁的头,坚持了下来。建筑师约恩·乌松更是拖家带口搬到悉尼,拿出了扎根搞建设的架势。

随着无数有志者的加入,1959年,悉尼歌剧院项目终于开工。都说“成功少不了三要素”,建设歌剧院的这帮人有什么呢——天时?影响施工、导致延期的恶劣天气不算吧。人和?施工第一年,支持歌剧院兴建的大靠山总理就猝然离世了。

地利?由于当时总理担心好不容易缓和的舆论和拉到的资金会有变动,连结构图纸都没等,直接催人动土。结果建好的承重,对不上确定下来的结构,只能炸掉平台重建,相当于之前白干……开头就碰到这么多麻烦,任何人心生退意都很正常。但悉尼歌剧院唯一的buff就在于——它遇到了一批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理想主义者。

总理还健在时,这位领导人顶着外部环境的压力,给乌松和工程师团队开了绿灯,让他们埋头研究怎么还原曲面。总理去世后,乌松接棒成为撑天的精神支柱。在超时超支的压力下,他带着所有人抱着对传奇设计的那份信念,望山跑马般往死里跑。

为了打造出可建、省钱且和谐的“风帆”屋顶,他们从薄壳研究到厚壳,历经无数次失败与重启,考虑了至少12种不同的解决方案;人工算不过来,就开创计算机辅助工程设计的先河;整整摸索5年,这群摸着石头过河的人,才终于触到了岸边。当利落且毫无瑕疵的扇形混凝土梁一现世,乌松和无数工匠顷刻间泪如泉涌。

还没等成就感消化完,他们又开始埋首钻研屋顶上贴的瓷砖。这一次,建筑师花了3年多的时间,带人研发出了白色釉面和哑光奶油色两种砖面。一共100多万块瓷砖,被交错贴在混凝土“帆”面上,才有了我们今天见到的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反射出不同光彩的外壳。

后世一位知名建筑师大赞这个设计:“直到照射在这座建筑上,太阳才知道自己有多美丽”。

而按照乌松原本的打算,接下来的任务是将悉尼歌剧院的室内,打造成与外壳截然不同的节日狂欢、色彩盛宴。只可惜……



不完美的happy ending1965年,新南威尔士州政府上台了一位新总理。新官上任第一把火,就使向了悉尼歌剧院项目。由于之前那位大领导靠山错估成本,报了个极低的预算,歌剧院开工不久就陷入了超支的窘境。完美主义的设计师,碰上施工途中接二连三的麻烦,终导致工程一拖再拖,让悉尼当地人对乌松生了怨言。新总理一方面因为党派利益,另一方面也是想尽早了事,开始阻拦建设经费的发放。

没有工钱的乌松走投无路,终于在1966年跟新领导公开闹掰并被辞退。他这一别,就再也没有踏上过澳洲这块土地。

此时,歌剧院的外形建造其实已经基本完成,只剩一些剩余结构体和内部装修。政府买下了乌松手里的130幅第三阶段的设计图,派一个本土建筑团队接手。新团队对原设计做了多处改动,整体施工又不断妥协,许多年后,歌剧院被诟病的所有缺陷几乎均来于此。

1973年10月20日,悉尼歌剧院终于建成并开幕,总花费1.02亿美元,是原计划700万的14倍。约恩·乌松跟手的部分只占了这笔钱的22%,却几乎背负了“超支”的所有骂名。但设计师并不迁怒于这个作品,私底下还一直默默挂念着悉尼歌剧院。

而乌松对悉尼歌剧院的牵挂,也让他们的重逢成为可能。1999年,已经81岁的约恩·乌松接受了歌剧院信托基金的委托,远程参与指导建筑的翻新工程。双方不计前嫌地合作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悉尼歌剧院在申遗前,回到更好的状态。

第一个由乌松设计的室内空间,墙上还挂着他设计的挂毯在他们的努力下,于悉尼歌剧院34岁时,这座齐名埃及金字塔和中国长城的“建筑奇迹”,终于成为了“最年轻的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点名表彰约恩·乌松、奥雅纳工程师团队及所有工匠:是他们竭尽全力将狂想变成现实,才有了这座人类创造力史上无可争议的杰作。

从此以往,悉尼歌剧院就在海港处静静记录下那些令人难忘的画面:是澳洲大火发生后,所有消防人员辛苦付出的身影;

是世界各地网友分享的与悉尼歌剧院相关的珍贵记忆:

有个音乐人在开幕式前一晚迎来了新生儿,有个女生在这里庆祝21岁生日还见到了英女王,无数年轻人在这里求婚成功……

而对中国网友们来说,与悉尼歌剧院的缘分,不能不提小时候读过的那篇课文:“整座建筑洁白晶莹,像一瓣一瓣盛开的白莲,又像几叶张开的扇贝,再仔细一看,更像一组要出海远航而扬起的白帆。”

我们做阅读理解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一转眼,承载童年回忆的建筑已经来到“知天命”的年纪。在下一个50年来到之前,得找机会亲眼看看这座“白月光”吧。

许愿毕,在此衷心预祝寿星公:50岁生日快乐!

图片来源/ 网络撰文、编辑/ 木糸口责任编辑/ 王子&蜜糖

			
网编:空问站

鲜花(1)

鸡蛋(0)
2 条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扫一扫二维码[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新闻速递首页 | 近期热门新闻 | 近期热评新闻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生活原创】【文化长廊】【奇珍异宝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前期相关精彩新闻
新闻速递首页·向留园新闻区投稿·本地新闻·返回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