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财经·军事 | 生活·家庭·娱乐 | 体坛·历史·科技 | 摄影·旅游·文化 | 移民·教育·就业 | 数码·健康·奇闻 | 社区·评论·问卷
留园网首页 · 新闻速递首页 · 【繁體閱讀】 【网友评论:32 条】 【 热评新闻排行 】 【 热门新闻排行 】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 【 72小时神评妙论 】   

胡鑫宇背后:很多孩子不是想死,是不知为什么活(图)

新闻来源: 智远新课堂 于2023-02-05 21:14:41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

生前,胡鑫宇在社交平台写下这样一句话。

他多次跟同学说“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我是否存在,已经没有意义了”、“我们压力大,活着没意思,是不是约着去跳楼”这样消极的话。

他打电话向母亲哭诉“不想读书了”“想回家”……

这个15岁的孩子,正在与死神做生死搏斗,这是他发出的求救信号。

但是,生前没有一个人真正关心他,死后106天里,全世界都在问他去哪了。

而他在那个孤独的夜幕里双脚悬空,从此一言不发。

1

胡鑫宇案落幕,但他的身后,还站着太多崩溃的孩子。

还记得两年前轰动全网的成都49中坠楼事件吗?

轻生的16岁男生小林,在老师和同学看来也是一个阳光、温暖的大男孩。

他把《当你老了》英文版翻译成诗经体,在讲台上朗诵。

但是,同学发现他的手上有划痕,他右侧裤包内遗留的一张纸条上写着“最近几乎每周哭三次,上过天台,割过腕……”。

他在QQ聊天时对好友说:“天天想着四十九中楼,一跃解千愁。”

相仿的年纪,相似的情节,相同的痛苦,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走上了同一条归路。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里,有一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

中国青少年抑郁症的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也就是说,每4个青少年中就有1个抑郁症患者,每13个人中就有1个患有重度抑郁,随时可能轻生。



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儿童自杀报告》里指出:我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5个中学生中,就有一个人曾考虑过自杀。

但是,在无数成人看来,抑郁是“矫情”,是“无病呻吟”,是“玻璃心”,他们往往会冷冰冰地说:

“我们小时候苦多了,不也活得好好的?”

“现在的孩子太脆弱。”

我们在发现自己问题的时候,习惯于归责于原生家庭。面对孩子问题时却忘了,我们也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内向的性格、玻璃心并不是孩子自己想要的,而是遗传的基因和后天的环境塑造的。

就像胡鑫宇一样,孩子可能也在为他内向的性格和玻璃心烦恼。他写下笔记:

“我这内向的性格真烦……”



实际上,抑郁症患者的痛苦要比旁人想象的严重得多。

严重时,抑郁症患者可能会通过自残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痛苦。更有抑郁症患者会通过自杀来彻底解脱。

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曾经对北大一年级新生做过一个统计,结果却发现,那些刚从高考战场厮杀出来的人生赢家,30.4%的学生认为学习没有意义。

更令人吃惊的是,有40.4%的学生甚至觉得人生都没有意义,只是照着别人的标准活下去而已。

哪怕这些孩子已经够优秀、够让家长老师满意了,可他们找不到活着的价值,根本不爱自己。

他们不是想自杀,而是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

2

胡鑫宇事件尘埃落定,引发全社会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生命教育的一股热浪,各大主流媒体、自媒体纷纷撰文跟风。

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发布了一封信《胡鑫宇,请给心理指导师五分钟》,空洞的说教,琼瑶式的文风却引发了网友的极度反感。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理当关注,但是,引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更值得深思。

为什么这么多孩子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因抑郁而自杀的年轻人,都是“矿井里的金丝雀”,在向我们这个社会发出警讯。

乍看是某种个人心理问题,其实是结构性的社会困境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然而,如果不深入理解、去解决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仅靠个人实际上是无法解决这种心理问题的,小林、胡鑫宇会源源不断地出现……

当下中国社会的现实之一,是把社会问题显化成为了心理问题,由个体自行承受、消化。

具体到学生身上,可能是教育领域的极度内卷,也可能是家庭与学校等环境带来的身心受困。

越来越多的“衡水中学”式高中,上厕所计时、跑操时背课文、吃饭都得掐点……

我们看看胡鑫宇的作息时间表, 5点50分起床,晚上10点才下课,10点半睡觉,每周休息一天。

胡鑫宇就读的初中学校规定:每月只有一天假,以考试决定,120分满分,考不到96分不许回家。

大年初五的时候,我到朋友家拜年,他家大女儿不在家,一问才知道,早就开学了。

不让排名,可是依然会有年级大榜。不让划分三六九等,可是有火箭班、实验班、重点班。学生和老师会为了能提升几分,玩了命的学,玩了命的催。

就像经典的高考标语:“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曾有补习班打出口号:“您来,我们培养您的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看着都焦虑。

3


英国作家、记者、社会评论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在他的代表作《一九八四》中写道:

“对一个孩子最残忍的事莫过于把他送到一所富家子弟的学校中去。一个意识到贫穷的孩子由于虚荣而感到痛苦,是成人所不能想象的”。

如果胡鑫宇当时没有去致远中学,而是去了一所差一点的公立中学,悲剧是不是就不会发生?

但是,站在胡鑫宇和胡家的角度来看,去致远中学读书却是最优的选择。

如果不上致远中学,胡鑫宇大概率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就自动被归为社会的底层,从事毫无价值感的体力劳动,无尊严,无地位,经济窘迫,然后在人到中年时逐渐认同这一套逻辑,开始逼孩子努力学习,争取跳出这个桎梏,于是下一代的悲剧又要上演。

教育为什么卷,是因为社会卷,因为社会将人分为三六九等。

高考虽然唯成绩论,但对广大平民学子来说,却是最公平、最公正的一次竞争与选择,可以让你跨越阶层、对抗人脉与关系。

错过了,以后就再也不会有了。

于是,像胡妈一样的家长们,宁愿省吃俭用,也要花高价将孩子送到私立学校读书,只为孩子争得一次上岸的机会。

他们卷得连陪在孩子身边的时间都没有,更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问题。



徐凯文教授还做过一个关于北大学生自杀危机的小范围调查,结果令人吃惊:

在出现自杀危机的大学生中,父母职业为教师的竟高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医护、公务员等对知识要求较高的体制内群体。

出现这样的结果其实并不难理解,因为作为“准精英”的体制内群体,比底层老百姓更接近精英阶层,他们的孩子更有机会跻身“精英阶层”,所以,他们卷得更厉害。

而且,他们比任何人都理解这个社会最残酷的真相,也即是,赢家通吃,输者全无。

他们很透彻和清晰的认识到,很多时候,输就是一辈子的事,机会不会再有第二次。

如果你高考考不上重本,几乎等于这辈子无法搞出尖端的科研成果。

如果申请留学失败,差不多就等同于跟你私立高中的同学再无交集,永远失去成为“精英”的机会。

在常人看起来,人的社会层级是线性的,10求不到还可以求得9,但真正熟知社会规则的人,他们看到的情况却不是线性的,如果10求不到,连求5都会变得异常艰难。



就像这张个人投入和社会层级分布图,“个人投入”可以是时间、精力,也可以是借贷、典当,也可能是陪睡和被潜规则。越往上走,个人投入的越多,而原地不动的时间更长,也即是指跨越阶层更难。

可以说,绝大多数的焦虑,不安,惶恐、抑郁都源自于这种非线性的结构,要么10要么不足5。

随着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跨越阶层对个人投入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自身没有足够的资源,比如说金钱、关系,压力会大到难以想象,很容易崩溃。

现在的小孩普遍都早慧,越是优秀的小孩,对社会阶梯层级的竞争模式越是有着深刻的理解,对竞争失败的后果(再无机会)更加清醒,也承担着更大的压力。

4


当今世界面对的很多问题的实质,是物质科技迈的步子太大,而精神迈的步子太小。

我们缺失的并非是更多的钱或更高的阶层,而是智慧。人们被眼花缭乱的信息蒙蔽,丢失了幸福感,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动力。

年轻人的“脆弱”是大时代背景下的一种表现,并不是所谓的青少年问题,也不是单纯的心理和教育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弥漫着的浅薄的氛围所造成。

青少年在这种社会氛围里,或者放弃思考和学习,最终全面娱乐化;或者专注于世俗的成功,价值单一地陷入迷失和痛苦……

这一代年轻人会比以往更加容易崩溃,抑郁和无所适从。

最终可能只有少数人才能在机缘巧合下得以开蒙,开启了苍生视角,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如何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无非两个方向:

一个是琐碎而真实的人间烟火,多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比如买菜、洗衣、做饭、扫地,沾染更多烟火气;

一个是千年传承的智慧,多读经典,多思考,在历史的长空中、在与古人的对话中找寻答案。

一个属于个人的生命力,一个是人类社会的生命力。恰恰是现在的青少年所缺乏的。

滚滚红尘告诉你,活着本身就是美好的事情,一箪食,一瓢饮,本身就是美好。

漫漫历史告诉你,活着本身就有特殊的意义,我们每一个人,都将汇聚到人类历史的长河里,并向着某个未知而确定的方向流淌。

如果诗意一点,那就是:

脚踩大地,仰望长空!

这不单单是青少年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不要让孩子“在身影消失后,心才被听见”。

			
网编:睿文

鲜花(0)

鸡蛋(2)
32 条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扫一扫二维码[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新闻速递首页 | 近期热门新闻 | 近期热评新闻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生活原创】【三叶原创】【留园网事】【生活百态】【杂论闲侃】【婚姻家庭】【女性频道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前期相关精彩新闻
新闻速递首页·向留园新闻区投稿·本地新闻·返回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