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财经·军事 | 生活·家庭·娱乐 | 体坛·历史·科技 | 摄影·旅游·文化 | 移民·教育·就业 | 数码·健康·奇闻 | 社区·评论·问卷
留园网首页 · 新闻速递首页 · 【繁體閱讀】 【网友评论:71 条】 【 热评新闻排行 】 【 热门新闻排行 】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 【 72小时神评妙论 】   

中国宣布:2022全国财政收入20万亿 支出超26万亿

新闻来源: 财经杂志 于2023-01-31 8:53:26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2023年要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特别是在财政支出强度、专项债投资拉动、推动财力下沉上加力。同时要“提效”,完善税费优惠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与货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



文|《财经》记者 邹碧颖

编辑|王延春

1月30日,财政部召开网上新闻发布会,介绍了2022年度财政收支情况:

狭义财政: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03亿元,比上年增长0.6%。其中,中央同比增长3.8%,地方同比下降2.1%。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0609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中央支出同比增长3.9%;地方支出同比增长6.4%。

广义财政还包括政府性基金: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团队测算,2022年广义财政收入近28.2万亿元,完成预算的91.2%、完成情况为近年来最低。政府性基金收入约7.8万亿元,完成预算的79%,是广义财政收入的主要拖累。2022年广义财政支出37.1万亿元,完成预算的91.4%。其中,政府性基金支出约11.1万亿元,完成预算的79.6%,也是主要拖累项。

所谓狭义财政是指政府预算收入;广义财政收入和支出,是指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和全国政府性基金收支数据的总和。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向《财经》记者分析,2022年财政运行呈现出全年紧平衡、非税收入快于税收收入增速、房地产相关税收和土地财政是主要拖累项、支出重点向民生基建抗疫倾斜的特点。全国狭义财政收入执行率为96.9%,未完成全年预算,主要与疫情超预期冲击和外需在四季度超预期下滑、房地产市场低迷导致的经济恢复基础不牢有关。狭义财政支出执行率为97.6%,略高于收入执行率,仍未完成预算支出,主要是收入不及预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指出,解决财政收支缺口,不外乎三条路,一是减少支出、增加收入;二是调拨资金;三是增发国债。猜想2023年,能够跨账户横向调拨资金的余地可能不大了。为了实现5.5%以上的经济增速,2023年中国的财政赤字和财政赤字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恐怕需要有较大的提高。中国没有必要过度拘泥于所谓“赤字率不能超过3%”的马斯特里赫特标准。此外,为了弥补财政赤字,2023年政府可能需要明显增加国债发行。

增值税、房地产成拖累,12月财政收入大幅好转

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全国税收收入166614亿元,比上年下降3.5%,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6.6%;非税收入37089亿元,比上年增长24.4%。此外,财政部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达4.2万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约2.4万亿元。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介绍,受国内外错综复杂因素影响,二季度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叠加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税收收入一度大幅下滑,下半年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逐步落地见效,工业服务业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总体上有所恢复。

从主要税种来看,2022年,增值税和房地产相关税收的拖累效应最为明显。

其中,主要拖累项有城市维护建设税、契税、土地增值税,分别比上年下降2.7%、22%、7.9%。受留抵退税影响,国内增值税同比下降23.3%,剔除这一因素后增长4.5%。此外,因6月1日起对部分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2022年车辆购置税也同比下降31.9%。

2022年主要税收增长项包括,国内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进口货物增值税及消费税、印花税、资源税、房产税等。其中,国内消费税16699亿元,同比增长20.3%。但2022年消费并不算旺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2%,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名义增长仅1.8%。广发证券研报分析,消费税高增或与2022年四季度以来加征的电子烟消费税、年末消费税金额较小波动易放大、主要征收范围为高能耗及高档消费品等多因素有关。

2022年,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比上年增长3.9%、6.6%,但受疫情冲击影响,企业与个人收入增长乏力,所得税收入增速也均明显低于2021年(分别为15.4%、21%)。

2022年,全国非税收入增长24.4%。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这其中,中央非税收入增长96.5%,主要是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上缴利润入库、原油价格上涨带动石油特别收益金专项收入增加等特殊因素拉动,扣除上述特殊因素后,中央非税收入增长3%左右。

此外,地方非税收入增长17.8%,主要是地方多渠道盘活闲置资产,以及与矿产资源有关的收入增加,拉高地方非税收入增幅14.3个百分点。各级财政部门坚决执行各项降费缓费政策,持续整治涉企收费,防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下降4.1%。

2022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下降23.3%。对此,罗志恒分析,这意味着土地市场回暖仍需时日,预计在“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政策基调和房地产纾困举措的支持下,房地产企业风险逐步缓释后,房地产市场可能逐步迎来企稳。

值得注意的是,狭义财政收入已经出现明显好转态势。

2022年1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大增61.1%。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告诉《财经》记者,这一数据已连续3个月大幅抬升。12月,税收收入1.38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7.3%。低基数、年末部分税收加快入库,是财政收入改善的主要拉动。四大税种多维持较高增速。12月,非税收入同比增长44.4%,为年内最高水平,可能与年末国有资产盘活加快有关。

中银宏观指出,12月,国内消费税、进口货物增值税及消费税均维持在较高增速,说明当前国内消费正在结构性复苏。同时,熊园指出,12月,土地与房地产相关税收由负转正、但绝对水平仍低,指向当前房地产仍是弱修复;出口退税同比加速走弱,反映出口压力仍大。

卫生健康支出增长17.8%,2023适度加大财政扩张力度

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6.1%,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8.1%,教育支出增长5.5%,卫生健康支出增长17.8%,农林水支出增长2.3%,交通运输支出增长5.3%,科学技术支出增长3.8%。同时,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905亿元,比上年下降2%。

罗志恒评价,2022年财政在抗疫纾困、稳定市场主体、扩大总需求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防范化解经济社会风险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专项债等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投入,扩大了总需求,也有利于优化长期供给结构。财政还积极支持化解了房地产、金融等风险。

总体来看,2022年专项债发行节奏集中于上半年,全年的财政支出也呈现前高后低特点。

广发证券指出,2022年公共财政收支差额在11月便显著超出了年初目标赤字规模33700亿元。12月公共财政支出增速继续下行1.9个百分点至3.0%,支出的收缩反映了存量财政资金仍处于较紧张状态。社保就业、卫生健康等刚性支出分项增速较高,一定程度分流了基建资金支出。回看2022年下半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出台有一定必然性。

罗志恒认为,稳定宏观税负势在必行。2022年宏观税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GDP)下降至16.8%,近年持续下行。对于大国而言,没有一定的财政汲取能力不利于强化宏观调控能力,最终由债务支撑,推升债务过快上升。收入端的减税降费举措有利于增加企业和居民端的现金流,但在预期低迷的情况下难以转化为投资和消费。今后财政应更多采用支出端政策。

2023年的财政政策将如何施力?

目前,市场普遍预计2023年的赤字率在2.8%以上。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2023年赤字率甚至有必要达到3.2%,财政支出总体安排可能与2020年持平。熊园向记者表示,2023年财政将加力提效、中央加杠杆。赤字率有望抬升至3%左右甚至更高,专项债规模可能持平至3.65万亿元甚至接近4万亿元。开发性、政策性金融等准财政有望继续发力。

当下,许多经济学家也在呼吁加大国债发行力度。

余永定指出,为了弥补财政赤字,2023年可能需要明显增加国债发行。国债发行的首选对象是一般公众,其次是金融机构。而中央银行则必须维持低利息率为国债发行创造良好环境。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认为,中国举债的空间还很大,可以增加长期国债的发行,这也有助于缓解地方政府目前面临的债务上的压力。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也指出,2023年地方政府财政支撑力依然会偏弱,中央财政加力以及启动一些特别项目会变得尤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财政部数据显示,2022年,债务付息支出11358亿元,比上年增长8.7%。罗志恒提醒,债务利息支出占支出比重达到4.4%,近年来逐步缓慢上升,这弱化了财政统筹能力、加大了优化支出结构的难度。因此,财政需要与货币政策积极配合,降低利率。

罗志恒建议,要加强财政政策与经济政策尤其是与货币金融政策的配合。一是进一步扩大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发挥其落实项目资本金的作用,提升杠杆作用。二是货币金融政策为财政营造良好的环境,从价格和数量上支持财政发债等。此外,加强财政政策与非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要避免非经济政策如环保等引发对经济的冲击,进而转化为财政风险。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对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要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特别是在财政支出强度、专项债投资拉动、推动财力下沉上加力。与此同时,还要“提效”,完善税费优惠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与货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网编:和评

鲜花(0)

鸡蛋(0)
71 条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扫一扫二维码[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新闻速递首页 | 近期热门新闻 | 近期热评新闻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经济观察】【谈股论金】【股票投资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前期相关精彩新闻
新闻速递首页·向留园新闻区投稿·本地新闻·返回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