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财经·军事 | 生活·家庭·娱乐 | 体坛·历史·科技 | 摄影·旅游·文化 | 移民·教育·就业 | 数码·健康·奇闻 | 社区·评论·问卷
留园网首页 · 新闻速递首页 · 【繁體閱讀】 【网友评论:16 条】 【 热评新闻排行 】 【 热门新闻排行 】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媒体:我们大多数人一生都会得很多次新冠!(组图)

新闻来源: 冰川思享号 于2023-01-19 7:05:01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坏消息是:从今往后,我们大多数人一生都会得很多次新冠;好消息是:它渐渐可能会比普通感冒症状更轻微。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丨陈季冰

我住的住宅楼里一共125户200多个人,过去一个月里走了两位老人。一个老太太80岁出头一点,另一个老先生90多岁。聊以自慰的是,都是高寿了。

几乎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过类似经历,可想而知14亿人口的整体状况。

这是一个悲伤和压抑的冬天。

不过,抬头看看宏观,这一轮的“疫情海啸”高峰期总算是过去了,比大多数人之前的预期都要提前好多天。广州市卫健委新闻发言人昨天说,目前广州人群感染率已超过85%。

换句话说,不但疫情高峰期已过,也已实现了所谓“群体免疫”。


北京、上海等其他主要城市的形势也差不多,而从许多媒体报道来看,甚至内地许多农村地区的感染洪峰期也都在1月上旬以前度过。

这还意味着,舆论先前担忧的今年春运和春节会成为病毒从大城市向广大农村地区快速传播的“杀手”,似乎已经不再必要。说一句悲哀而无奈的话:该好的差不多都好了,该走的差不多也都走了。

所以,我这两天经常安慰我办公室里硕果仅存的两个尚未阳过的姑娘,让她们大可放松心情。其实从某一个时间点开始,她们俩再被感染的概率是越来越小了,而非相反。

原因很简单:我们大多数已经阳了又阴的人,为她们筑起了一道免疫屏障。而在上海,这一时间节点很大概率是在1月上旬出现的。

三年来第一次,大家总算可以好好过一个年了!

遗憾的是,这不是SARS,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更像流感,还会有第二轮、第三轮……第N轮。

01

不过,在忧心忡忡地展望注定要再来的第二轮疫情高峰之前,我们还是先回顾一下正在过去的这第一轮疫情海啸中冒出来的诸多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奥密克戎真是传说中的“大号流感”吗?为什么我们接收到的许多信息似乎都说明,奥密克戎远不像海外传来的消息说得那么温柔?

这个问题应当分成两个不同的层次来讨论。

首先,如果从感染以及造成的死亡人数总量等宏观层面来看,这一次毫无疑问比流感要严重得多。不过这里的“严重”,说的其实是疫情爆发的程度,而不是这种疾病或病毒本身的严重性。

我们周围一万个人同时得了感冒,比周围一两个人得了癌症和艾滋病,看起来显然要汹涌澎湃得多,而且最终死去的人数可能也会多于那一两个癌症和艾滋病患者,但这并不能说明感冒这种疾病比癌症和艾滋病更致命。

图/网络

就此意义而言,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次奥密克戎的疫情大流行比季节性流感要严重得多。而造成这种海啸式大流行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奥密克戎的确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它比普通流感的穿透率更强。

第二,三年的封控清零相当于用“筑坝”来抵挡洪水,当坝筑得越来越高以后,泄洪时爆发出来的能量也一定越大。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这一轮疫情爆发,比大多数其他国家都要更严重的主要原因。

这个问题的第二个层次是:为什么在许多人的个体感受中,似乎奥密克戎也比普通感冒或者之前西方国家里报道出来的情况要严重?我认为,以下几个因素或许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1,普通感冒和西方国家的新冠感染呈相对分散的状态,而中国的第一轮高度集中在当下,也就是冬季。对于这一类病毒来说,寒冷的季节活性更强。

2,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疫苗都无法有效阻挡病毒穿透,但都能减轻患者的症状、降低重症和死亡率。只是疫苗的有效性有高低,mRNA疫苗的有效性明显高于灭活疫苗。

3,这是一种全新病毒,人体与它狭路相逢。完全不像普通感冒,即使经常有所变异,然而毕竟都是同一大类,人类已经与它们共处了千万年,身体对它们可能就有了很强的“记忆”和适应性。

4,这还牵扯到另一个次一级的问题:为什么这一轮比上海封控时方舱医院中病患的症状似乎要严重很多,当时方舱里不是到处莺歌燕舞吗?

图/网络

我认为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还是气温,上海封控的时候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病毒的活性比现在低;第二可能是因为疫苗的作用。

2021年疫苗刚出来,这一年里,因为各级政府投入了巨大资源号召,大多数老百姓都在这一年里注射了疫苗。2022年虽然封控加剧了,但疫苗注射的推动力度反而比2021年减弱了很多。

仍以上海为例,今年上半年封控时被拉到方舱的那些感染者,他们在2021年下半年注射的疫苗很可能尚未过期。而因为2022年疫苗注射率大大下降了,所以年底时很多人都已失去了疫苗保护。这或许能证明一点:灭活疫苗的效用虽不算高,但总聊胜于无。

还有一些影响甚至左右人们观感的因素可能更加主观,因而更难精确把握。

5,一般而言,愿意向更多人表达、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上广而告之的人,多是那些症状相对严重的感染者。我身边就遇到好几个轻症、极轻症,甚至完全“无症状”的感染者亲友,正因为他们的症状很轻,没有什么明显的病痛和不舒服,他们也就不太当回事,当然也就不会对自己的病情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6,更重要的还可能是舆论环境变了。在封控清零政策的时候,“阳了”的人就像是犯了大错误一样,他们中很少有人愿意大大咧咧地谈论自己的病情,更别说夸大症状了,周围人对此往往也讳莫如深。而现在,与去年12月份以前相比,舆论完全翻转了。

因此,在人们的观感上,轻症或“无症状”的呈现可能被大大压低了,而症状较严重的可能被放大了。

02

经过了整整三年的持续发酵,今天我们已经可以获得关于新冠疫情的足够充分的数据,故而也就完全有可能对未来的形势作一个预估。某种程度上说,中国未来将要发生的,在世界上很多其他地方实际上已经发生过,而且有过很多轮了。

基于这种比较客观可靠的认知,可以预期,最早到今年春天,也就是5、6月间,最迟至夏天,会有第二波疫情高峰,但无论感染人数还是症状普遍的严重程度,都会比眼前的第一轮轻很多。

而到今年底之前,还会有第三轮来袭。从国外的情况看,结合季节因素,第三轮有可能会比夏季的第二轮更严重,不过无疑仍会远远低于第一轮。另外,第二和第三轮的力度虽然衰减了,但持续时间很大概率会比第一轮更久。


图/视觉中国

之所以能够这么确定,是因为一次感染所形成的抗体有效期大约在3-6个月,个别人大概会更短或更长些。

这样的波浪形疫情今后将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也许三五年都不止,直到波峰被时间渐渐熨平。假设不出现重大的变异,那么奥密克戎最终会变得与普通流感完全一样。

而且,考虑到三年来的两次重大变异都是朝着毒性更低而传染性更强的方向,那么即便今后再次发生变异,很可能仍是这个方向,那么最终它会比普通流感更轻,渐趋无害化。

不过,鉴于这个病毒的传染性和穿透性似乎都比普通流感强得多,所以将来人类很可能会比普通流感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也会像流感一样出现季节性感染高峰,例如每年到冬季流行的时候,感染的人还是会很多,只是每一次流行的能量都不再像现在这样令人望而生畏。

面对未来,另一个重大的变量是更好的疫苗和特效药物会越来越充分,人类对付它的有效手段也越来越多。

坏消息是:从今往后,我们大多数人一生都会得很多次新冠,这已是我们无可逃遁的宿命了。好消息是:它可能渐渐会比普通感冒更微不足道。

03

那么,面对很快就将到来的第二轮和第三轮,我们又应当如何处之呢?

其实,答案几乎可以一目了然。如果“事后诸葛亮”的话,可以得100分的正确举措应该是非常清晰和简单的:

1,一切正常秩序照旧,不封一城、一区、一街道、一社区。

2,尽力做到病毒和疫情监测。所谓病毒监测,主要是针对变异而言。而所谓疫情监测,则应是努力排查80岁以上老人及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严重基础病的特殊脆弱人群,为他们准备好充分的医疗资源。

我认为,以中国现有的行政能力,甚至可以做到其中的鳏寡孤独都有专人定期跟踪,确保信息畅通。这项工作,大概只需要花去过去全员核酸和大面积封控时所需的资源中的很小一部分。


▲北京社区为老人上门接种疫苗(图/微博用户@北京发布)

3,其他普通人群,需要进一步加强疫苗接种。不过,我们更需要的是医学专业上确认最有效的疫苗。

4,各级医院还应当根据疫情排查中得到的客观真实的信息,准备好充足的药物,确保有需要的患者能第一时间配到、用上。但同样的,我们需要的是医学专业确认有效的药物。

我非常有把握地说,如此,就可以花很少钱挽救最大多数的生命。本来,我们是有机会更早、更好地做到这些的。

前几天说起这事,听到有人说,“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当务之急应该朝前看!”我想,这样的思维方式应该就是为什么会有过去这一年的原因吧?

04

关于去年底的“放开”,舆论场中有两种相当具有典型性的观点,我在即将结束本文时简单讨论一下。

第一种观点顽固地认为,“封控”是比“放开”更正确的疫情应对之策,而且当下的事实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关于“封控”所造成的“次生灾害”和经济社会综合损失等等,虽然有目共睹,但因为不同人利益和立场不同,所以说起来比较复杂。

我想说一点最简单的道理:经常听到有人说到要“不惜一切代价”,且不讨论我们是不是应该和值得为了某个目标“不惜一切代价”。

但是“不惜一切代价”这种命题之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是:它所希望达到的目标最终是能够实现的。

“封控有效论”者最大的误区在于,他们完全无视了一个活生生的现实:

事实上,在政策放开之前的数周中,来自各方面的所有信息,如飞速上升的感染地区和人数,都已明白无误地说明,继续封控不仅没有必要,成本与日俱增,而且已经不可能阻止病毒的大规模扩散,其最好结果也不过是拖延一些疫情高峰的来临时间而已。

如果已经不惜一切代价了,却仍然实现不了希望的目标,结果与什么都不做相比好不了多少,甚至更糟,那么“不惜一切代价”的意义何在?


▲空无一人的核酸亭(图/冰川)

第二种观点认为,政策放开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该观点认为,既然已经封控了三年了,又何必急于一时呢?应当“有步骤地”逐渐放开,这样,造成的冲击会小很多。

潜台词是,如果没做好准备,就应该继续封控。这种观点听起来是十分合理的,因而比“封控有效论”更有市场得多。遗憾的是,这种观点无视了一个基本的“国情”:政策运行的真实模式从来都不会像他们想象的那样。

路径会造成路径依赖,很多时候唯有强力才能打破这种依赖。更何况,拖延放开时间,“准备”也未必就能做得更好。

这些问题都太复杂了,也超出了本文的主题。

大家先好好过这个年吧!

			
网编:和评

鲜花(0)

鸡蛋(1)
16 条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扫一扫二维码[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新闻速递首页 | 近期热门新闻 | 近期热评新闻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生活原创】【三叶原创】【留园网事】【生活百态】【杂论闲侃】【婚姻家庭】【女性频道】【博论天下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前期相关精彩新闻
新闻速递首页·向留园新闻区投稿·本地新闻·返回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