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财经·军事 | 生活·家庭·娱乐 | 体坛·历史·科技 | 摄影·旅游·文化 | 移民·教育·就业 | 数码·健康·奇闻 | 社区·评论·问卷
留园网首页 · 新闻速递首页 · 【繁體閱讀】 【网友评论:17 条】 【 热评新闻排行 】 【 热门新闻排行 】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外媒:是否该对中国入境实施管制?各界意见不一(图)

新闻来源: 德国之声/BBC 于2023-01-04 6:29:51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中国将于1月8日开放边境,此前有部分国家宣布对中国旅客实施检测。不过对于是否采取检测、限制措施仍有不同看法。支持者认为,检测可及时发现新变种;反对方则称,目前在中国传播的毒株在欧洲都已流传过,因此并未对欧盟构成挑战。



在法国,旅客自中国抵达后须接受强制的核酸测试

(德国之声中文网)关于是否有必要对中国旅客采取检测或其他对策一事已经在全球引起讨论,欧盟也将于周三(1月4日)的欧盟国家专家级会议上,就欧盟范围内协调应对中国疫情爆发方案作出决定。

一位发言人在周二的欧盟国家卫生部代表会议结束后表示:“绝大多数国家都赞成让旅客在离开中国国境前进行检测。”

欧洲卫生与食品安全委员基里亚齐迪斯(Stella Kyriakides)在周二的会议后于推特上写道,会议的结论倾向于在离境前测试和加强废水监测等措施,她称:“欧洲的团结仍然是我们对抗新冠病毒的最有力工具”。



一些欧盟国家已经主动收紧了对来自中国的入境者的规定。在法国,旅客自中国抵达后须接受强制的核酸测试;奥地利将对来自中国航班的废水进行检测;西班牙则要求来自中国的旅客必须是检测阴性、已完整接种疫苗或已康复。

德国仍继续观望另一方面,德国上周日(1月1日)再度重申需要再观望一段时间。德国联邦卫生部长劳特巴赫上周五也仍表示,目前“尚无必要”加强对德国入境的限制规定。

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ECDC)也对中国的情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称其不会对欧洲的流行病学状况产生任何影响。该组织指出,中国的变种已经在欧盟流通,至今并没有对欧盟公民的免疫反应构成挑战。

德国流行病学家、病毒学家斯托尔(Klaus Stöhr)表示,对来自中国的旅客进行测试并不是遏制新变种病毒的有效方法。他认为,由于无法透过测试找出所有感染新冠的人,因此这些变种也有可能在未被察觉的情况下传播。这位世卫组织流感项目的前负责人表示:“监测并不是一个坏主意,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当然很有趣。但从纯粹的实际角度来看,我们就必须看看这个变体在人群中的表现。”

斯托尔称,最主要的是确定哪些特征与遗传特征一起发生了变化,其他年龄组是否也受到影响,以及人们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其免疫水平的保护。他说:“所有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然后变种病毒就趁机溜走了,即使是测试也不能防止这种情况。”

医生协会支持进行筛检不过,也有医学专家认为对中国旅客进行测试是有其必要性的。世界医学协会副主席蒙哥马利(Frank Ulrich Montgomery)就表示,赞成在欧洲范围内对所有来自中国的旅行者进行强制性核酸测试。他说:“我们不知道中国目前正在发生什么,感染是完全无法控制的。因此,我认为在入境时强制进行核酸检测是有意义的。”他同时呼吁,应该对那些检测阳性结果进行测序,以便能够检测出尚未在德国注册的病毒变种,“我们应该为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并采取预防措施。”。

德国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医生联合会(BVÖGD)主席尼森(Johannes Nießen)近日接受媒体采访也时提到,像目前在中国出现的疫情大爆发的这种情况下,人们要考虑到病毒会发生变异,所以应该做好应对准备。他说:“现在我们需要一份欧洲一体化的防护方案,每一个从中国出境的旅客在进入欧洲时都应该接受快筛检测”。

美国务院:要求检测是基于科学美国周二表示,对来自中国的旅行者进行新冠检测除了是基于科学,也是为了因应北京在激增的病例上缺乏透明度。中国方面在同日早些时候谴责一些国家对其旅行者采取的措施是“不可接受的”,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Ned Price)对此回应记者提问称,“这是一个完全基于科学的方法”。他指出,这些措施有“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层面作为支撑”,因为“中国的新冠病例激增,而中国报告的流行病学和病毒基因组序列数据却不够充分和透明”。


中国新冠疫情:旅行限制能防止病毒传播吗?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北京宣布新冠“清零”政策结束后,一些国家先后推出针对来自中国的入境旅客的防疫措施,包括检测、隔离等。

中国宣布将从1月8日开始放开边境管控措施。这是自2020年3月以来,中国大陆首次开放边境允许中国公民出国旅行。

自中国放宽防疫政策后,新冠疫情海啸般爆发。加拿大、美国、法国、西班牙和英国等国家纷纷采取中国入境旅客在抵达时出示核酸阴性结果或隔离阳性旅客的限制举措。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1月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部分国家采取仅针对中国的入境限制措施缺乏科学依据,一些过度做法更让人不能接受。”

旅行限制对防止病毒传播有效吗?

视频加注文字,北京谴责多国针对中国的旅行限制 世卫吁分享疫情数据

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发生了什么?

疫情期间,澳大利亚曾实施世界上最为严格的旅行限制措施。从2020年起,堪培拉对非澳洲居民关闭边境,并禁止澳大利亚人出国旅行(少数例外)。

英国等一些国家相对较为宽松,要求国际旅客抵达时在专门的酒店隔离并进接受检测。

2020 年“大流行”(Pandemic)开始后,世界卫生组织 (WHO) 曾表示,总体来讲不支持旅行禁令,因为它们“通常无效”。

世界卫生组织说,“严重干扰国际交通的旅行措施可能只有在疫情爆发初期才是合理的,因为它们可能会为各国赢得时间。”

在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出现后,世界卫生组织再次警告不要全面禁止旅行,称这不会阻止奥秘克戎在全球的传播。

“(旅行禁令)可能会打消各国报告和分享流行病和测序数据的积极性,由此对全球卫生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说。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世卫组织现在怎么说?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赛2022年12月21日表示,“非常关注中国不断变化的局势,重症报道越来越多。”

他说,世卫组织需要更详细的信息来了解中国实地局势可能带来的风险。

他在推特上补充说:“在缺乏来自中国的全面信息的情况下,世界各国以他们认为可以保护其人民的方式行事是可以理解的。”



旅行限制会起作用吗?

牛津疫苗集团负责人安德鲁·波拉德教授(Anderw Pollard)告诉BBC新闻:“试图通过调整旅行政策来阻止病毒(传播)已经被证明效果不佳。”

“我们已经看到,大流行期间各国推出旅行禁令,并没有阻止病毒最终在世界各地传播。”

“最终”这个词在这里很重要,因为研究表明,旅行限制往往只会延缓病毒在一个国家传播,但不能完全阻止。

《英国医学杂志》的一份报告发现,对国际旅客的入境限制可能会将传播推迟两个月。

报告其中一位作者、香港大学的格雷品(Karen Grepin)告诉BBC事实核查,“我们在大流行期间了解到,适用于所有旅行者、而不仅仅是来自某些国家的旅行者的普遍性措施比有针对性的措施更有效,例如针对来自中国的旅客。”

“大流行期间唯一被证明有效的旅行限制是那些包括长时间隔离在内的措施,我认为目前人们对这类措施没有太大的兴趣。”



图像来源,REUTERS

还有哪些其他研究?

2020 年 12 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刚开始在世界各地传播时,(旅行)限制效果很好,但越晚引入,效果就越差。

德国WZB柏林社会科学中心对180多个国家的旅行限制和死亡率进行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并补充说:

一个国家在记录10例以下死亡病例之前禁止旅行时可以带来最大的影响隔离所有旅行者比禁止入境更有效(在某些情况下,入境禁令不适用于返回的该国公民)

另一位为英国政府提供建议的科学家马克·伍尔豪斯教授(Mark Woolhouse)告诉BBC事实核查,对从中国抵达英国的旅客采取防疫限制措施对试图控制英国本土的新冠病例没有多大作用。

他说,“目前英国的病例太多了,输入病例不会带来重大改变。”

新变异毒株呢?

有人说,旅行限制将防止潜在的新变异毒株进入英国。

但是伍尔豪斯教授说,如果已经出现变异毒株,旅行限制也会是为时已晚。

“几乎可以肯定它已经传入这里了,”他说,

“只有在(旅行限制措施)实施期间出现变异,此类措施才能发挥作用。即使如此,也只能是延迟、而不是阻止变异毒株的传入。”

此外,新变异出自中国的可能性并不比出自世界其他任何地方的可能性更大。

“虽然中国显然正在经历一波重大疫情,但没有理由去怀疑这波浪潮将成为新毒株出现的熔炉,”伍尔豪斯教授说。

“下一个变异至少是有可能出现在完全不同的地方 - 目前全球每周报告约400万例病例(当然,没有报告的数字要大得多)。为什么只关注中国呢?”

不过,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它担心中国没有分享境内感染人数激增的有关信息,包括是否出现新变异毒株。

“针对中国旅客的措施可能更像是对缺乏信息共享做出回应的政治声明,而不是促进公共卫生的真诚尝试,”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的凯瑟琳·沃尔斯诺普(Catherine Worsnop)说。


			
网编:空问站

鲜花(0)

鸡蛋(0)
17 条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扫一扫二维码[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新闻速递首页 | 近期热门新闻 | 近期热评新闻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健康园地】【运动健身】【养生保健】【抗疫信息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前期相关精彩新闻
新闻速递首页·向留园新闻区投稿·本地新闻·返回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