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了!华为这次果然有重大突破!无线激光充电(组图)
新闻来源: 好机友 于2020-11-27 13:07:33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自从苹果取消 3.5mm 耳机接口后,不能同时充电和使用有线耳机,成为很多用户心中的痛。

后来,越来越多厂商开始跟进这个潮流。
华为、三星、小米、OPPO……
机哥算了一下,主流品牌当中大多数机型还搭载 3.5mm 耳机接口的,大概只剩下做音乐手机起家的 vivo。

但是嚯,机哥不知道 vivo 是不是也产生了抛弃 3.5mm 耳机接口的想法。

反正今年发布的 X50 上,vivo 已经开始尝试把这玩意给砍掉喽。

说起来,即便取消 3.5mm 耳机接口的好处有很多:节省空间,增强防水防尘能力。

但作为用户,大家感受最明显的,还是三个字:不方便。
在耳机线和充电线无缝切换的循环里,时不时还会遇上连着耳机忘了充电的尴尬场景。

游戏还在进行着,手机却没电关机了。


当然,机哥也还是得说句公道话。
作为替代方案,目前用户可以选择无线耳机和无线充电板,缓解遇到的大部分问题。
各大品牌基本也都推出了自己的无线配件,尽可能降低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不方便体验。
但是,要钱。

而且抛开费用不谈的话,目前无线配件在使用上,还存在很多不方便的情况。
以充电为例,手机必须放置在无线充电板上。

拿在手上打游戏,或者躺着看剧……基本上就别想了。

So,机哥现在只能盼望一项技术早点普及,可以彻底解决这个非常违和的用户体验。

它的名字叫——非接触式远程无线充电。

顾名思义,非接触式远程无线充电的意思,就是要让用户在不接触充电器的情况下进行充电。
这里说的不是那些离桌子 20cm 的小儿科,而是少则几米,多则十几米的充电方案。
相比目前商用的无线充电技术来说,这项技术支持用户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接收器为智能手机进行充电。

简单来说,就是有个东西像信号发射器一样,通过空气源源不断地往你的手机里输送能量。
而且,这玩意还不担心触电。

虽然原理是这样,但是具体的研发还是靠研究人员的发挥。
So,目前不同企业给出的非接触式远程无线充电方案,都不尽相同。

举个例子,激光充电。

机哥知道,大家脑子里的激光,都像上面这张图一样,是花里胡哨的颜色。

特别是一旦动起来,让人忍不住既想画龙又想画彩虹。
但事实上,激光作为一种被引诱出来的光子束,其实还包括了不可见光在内。
由于其方向性好,能量极大,在 2010 年被耶鲁大学团队发现,可以用“反激光器”将其转化为电能,并且为设备进行充电。


不过这个设备有一个坏处,就是需要对准。
由于激光不会拐弯,所以需要充电的设备必须直钩钩地对准激光发射器,才能吸收其能量并进行转化。
即便是将激光散射出去,也很难确保空间里的每一个点都能让手机捕捉到能量。
所以,研究人员最近又研发出可以吸收激光的“反激光器”,能够无形地将能量束缚到任意搭载了反激光器的设备。

(实验中对不同光束的吸收效果非常明显)

这意味着什么?
我们或许可以拿着手机四处走动,靠吸收激光让手机持续保持电量充足。
而且,这个反激光器对能量的接收率高达 99.996%,也就是说受到的干扰非常小。
如果使用级别较低的激光,在不损伤视网膜和皮肤的情况下,至少可以确保用户在室内的充电效果。


说个好消息。
大家熟悉的华为,9 月份的时候曾在国外社交媒体上发布一则视频,表示他们正在研究激光充电方案。

(视频来源:Huawei USA)

视频里华为表示,只要一个发射器,就能为多部智能设备提供隐形的充电。
说不定再过不久,大家伙就能用上这种激光充电器也说不定。

除了激光充电之外,最近韩国一所大学的研究人员,也鼓捣出来一种新的非接触式远程无线充电方案。

辣就是——红外线充电。
按照外媒的说法,这是一项足以挑战华为激光充电的技术。

(韩国红外无线充电将挑战华为的激光充电技术)
区别于激光,这种技术通过半导体光放大器产生高功率红外线,在经过一个叫衍射光栅的分光器件,让红外线分散出去。

而在移动设备上,通过安装带有回射器的接收模组,达到远程无线充电的效果。

虽然听起来和激光充电的方案差不多,但是红外线的特点致使这个技术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穿透性差。
首先,韩国研究人员把接收到红外线充电,称为功率传输模式,反之称为安全模式。

一旦受到遮挡物的影响,红外线难以像激光一样能够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输,就会被切换成安全模式。
另外,在实验当中,接收器所收到的电量,还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降低。
这损耗,看起来就比激光方案要大不少。

(这里的输出功率指通过回射器接收到的功率)
机哥帮大家总结一下,就是说这个技术的弱点,在于不稳定。

所以,充电的效果比起激光方案来说,要难把控不少。
实用性嘛,也大打折扣。

除了前面说到的两种,其实苹果也在前几年,提出过用远程无线充电的方案。

区别于激光和红外线,这个方案使用的是电磁波,也就是 Wi-Fi 充电。

(专利:基于双频贴片天线的无线充电和通信系统)
根据专利显示,这个专利适用于各种无线电频率,包括蜂窝电话(700 MHz至2700 MHz之间),Wi-Fi(2.4 GHz和5 GHz)。
通过在手机里配备双频贴片天线,用于波束控制阵列来定位设备的物理位置,可以达到吸引无线信号的效果。

这个技术曾经在苹果生产的路由器当中,有过短暂的应用。
而新的专利显示,只要路由器和贴片天线的波束,形成布局一致的双极化,那么其内置的无线电路和支持组件,就可以同时处理通信和供电。

(专利给出的无线电路的示意图)
不过嚯,大家都知道,苹果的常规操作就是申请专利,然后……屯着。

所以到目前为止,这项专利依然没有变成大家所喜闻乐见的可操作方案。
至于未来会不会,就更不好说喽。

但是不管怎么说,只要有人还在研究远程无线充电领域,就意味着大家伙的这个需求没有被忽视。

我们距离用上这种技术,或许已经不远。
一想到我们将要摆脱充电线的束缚,此刻的机哥,脑海里一直回荡着三个字,久久不能忘怀。
借此机会,机哥也想送给奋斗在研发前线的科研人员:
谢谢你……

搞!快!点!

后来,越来越多厂商开始跟进这个潮流。
华为、三星、小米、OPPO……
机哥算了一下,主流品牌当中大多数机型还搭载 3.5mm 耳机接口的,大概只剩下做音乐手机起家的 vivo。

但是嚯,机哥不知道 vivo 是不是也产生了抛弃 3.5mm 耳机接口的想法。

反正今年发布的 X50 上,vivo 已经开始尝试把这玩意给砍掉喽。

说起来,即便取消 3.5mm 耳机接口的好处有很多:节省空间,增强防水防尘能力。

但作为用户,大家感受最明显的,还是三个字:不方便。
在耳机线和充电线无缝切换的循环里,时不时还会遇上连着耳机忘了充电的尴尬场景。

游戏还在进行着,手机却没电关机了。


当然,机哥也还是得说句公道话。
作为替代方案,目前用户可以选择无线耳机和无线充电板,缓解遇到的大部分问题。
各大品牌基本也都推出了自己的无线配件,尽可能降低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不方便体验。
但是,要钱。


而且抛开费用不谈的话,目前无线配件在使用上,还存在很多不方便的情况。
以充电为例,手机必须放置在无线充电板上。

拿在手上打游戏,或者躺着看剧……基本上就别想了。

So,机哥现在只能盼望一项技术早点普及,可以彻底解决这个非常违和的用户体验。

它的名字叫——非接触式远程无线充电。

顾名思义,非接触式远程无线充电的意思,就是要让用户在不接触充电器的情况下进行充电。
这里说的不是那些离桌子 20cm 的小儿科,而是少则几米,多则十几米的充电方案。
相比目前商用的无线充电技术来说,这项技术支持用户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接收器为智能手机进行充电。

简单来说,就是有个东西像信号发射器一样,通过空气源源不断地往你的手机里输送能量。
而且,这玩意还不担心触电。

虽然原理是这样,但是具体的研发还是靠研究人员的发挥。
So,目前不同企业给出的非接触式远程无线充电方案,都不尽相同。

举个例子,激光充电。

机哥知道,大家脑子里的激光,都像上面这张图一样,是花里胡哨的颜色。

特别是一旦动起来,让人忍不住既想画龙又想画彩虹。
但事实上,激光作为一种被引诱出来的光子束,其实还包括了不可见光在内。
由于其方向性好,能量极大,在 2010 年被耶鲁大学团队发现,可以用“反激光器”将其转化为电能,并且为设备进行充电。


不过这个设备有一个坏处,就是需要对准。
由于激光不会拐弯,所以需要充电的设备必须直钩钩地对准激光发射器,才能吸收其能量并进行转化。
即便是将激光散射出去,也很难确保空间里的每一个点都能让手机捕捉到能量。
所以,研究人员最近又研发出可以吸收激光的“反激光器”,能够无形地将能量束缚到任意搭载了反激光器的设备。

(实验中对不同光束的吸收效果非常明显)

这意味着什么?
我们或许可以拿着手机四处走动,靠吸收激光让手机持续保持电量充足。
而且,这个反激光器对能量的接收率高达 99.996%,也就是说受到的干扰非常小。
如果使用级别较低的激光,在不损伤视网膜和皮肤的情况下,至少可以确保用户在室内的充电效果。


说个好消息。
大家熟悉的华为,9 月份的时候曾在国外社交媒体上发布一则视频,表示他们正在研究激光充电方案。

(视频来源:Huawei USA)

视频里华为表示,只要一个发射器,就能为多部智能设备提供隐形的充电。
说不定再过不久,大家伙就能用上这种激光充电器也说不定。

除了激光充电之外,最近韩国一所大学的研究人员,也鼓捣出来一种新的非接触式远程无线充电方案。

辣就是——红外线充电。
按照外媒的说法,这是一项足以挑战华为激光充电的技术。

(韩国红外无线充电将挑战华为的激光充电技术)
区别于激光,这种技术通过半导体光放大器产生高功率红外线,在经过一个叫衍射光栅的分光器件,让红外线分散出去。

而在移动设备上,通过安装带有回射器的接收模组,达到远程无线充电的效果。

虽然听起来和激光充电的方案差不多,但是红外线的特点致使这个技术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穿透性差。
首先,韩国研究人员把接收到红外线充电,称为功率传输模式,反之称为安全模式。

一旦受到遮挡物的影响,红外线难以像激光一样能够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输,就会被切换成安全模式。
另外,在实验当中,接收器所收到的电量,还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降低。
这损耗,看起来就比激光方案要大不少。

(这里的输出功率指通过回射器接收到的功率)
机哥帮大家总结一下,就是说这个技术的弱点,在于不稳定。

所以,充电的效果比起激光方案来说,要难把控不少。
实用性嘛,也大打折扣。

除了前面说到的两种,其实苹果也在前几年,提出过用远程无线充电的方案。

区别于激光和红外线,这个方案使用的是电磁波,也就是 Wi-Fi 充电。

(专利:基于双频贴片天线的无线充电和通信系统)
根据专利显示,这个专利适用于各种无线电频率,包括蜂窝电话(700 MHz至2700 MHz之间),Wi-Fi(2.4 GHz和5 GHz)。
通过在手机里配备双频贴片天线,用于波束控制阵列来定位设备的物理位置,可以达到吸引无线信号的效果。

这个技术曾经在苹果生产的路由器当中,有过短暂的应用。
而新的专利显示,只要路由器和贴片天线的波束,形成布局一致的双极化,那么其内置的无线电路和支持组件,就可以同时处理通信和供电。

(专利给出的无线电路的示意图)
不过嚯,大家都知道,苹果的常规操作就是申请专利,然后……屯着。

所以到目前为止,这项专利依然没有变成大家所喜闻乐见的可操作方案。
至于未来会不会,就更不好说喽。

但是不管怎么说,只要有人还在研究远程无线充电领域,就意味着大家伙的这个需求没有被忽视。

我们距离用上这种技术,或许已经不远。
一想到我们将要摆脱充电线的束缚,此刻的机哥,脑海里一直回荡着三个字,久久不能忘怀。
借此机会,机哥也想送给奋斗在研发前线的科研人员:
谢谢你……

搞!快!点!
网编:和评 |
|
45 条 | |||
|
|||||
华人二狗子们为川普甩锅中国、遏制中国的做法叫好,是因为他们觉得川普彭佩奥是在帮他们对付中共,包括叫嚣“中国病毒”、和中国打贸易战、制裁华为、中兴、中芯国际、Tiktok这样的高科技企业他们都觉得川普是在帮他们打击中共。华人二狗子们觉得中国经济垮了,他们的敌人--中共就得到了惩罚。
这些华人不会关心这些高科技企业垮掉了那么多大学生、研究生到哪里去拿高工资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他们不会关心中国经济垮了中国老百姓怎么办,中国老百姓哪怕食不果腹、过得再惨他们也不care,在他们眼里,只要中共受到惩罚就好了,就是川普帮他们出了口恶气,他们只关心这个。所以川普一系列对中国的敌意和遏制措施他们都高声叫好。所以说这些人非常的狭隘、自私、阴暗、龌龊。就跟当年抗日战争时期的二狗子心理是一样的,我管你中国老百姓怎么样,只要日本人来帮我揍了我们村该死的村长就行,哪怕日本人把全村扫荡了都没关系。当了二鬼子,我还能咸鱼翻身,在村民面前耀武扬威、吃香喝辣。 其实这些华人二狗子想多了,日本人侵华不是为了帮他揍他们村村长的,而是为了征服整个中国和中华民族,所以针对的是整个中国和包括二狗子本人在内的所有中国人的。同理,川普彭佩奥也不是为了帮他们出气修理中共,而是针对整个崛起的中国和Chinese这个种族的。谁让中国崛起的?是中国人,就是Chinese这个种族,只不过领头的是中共而已。换成其他任何政党,只要让中国发展到威胁他们的利益照打不误。所以打击中国就是打击中国人,就是纯粹的反华而已。 当然,二狗子们都极其狭隘偏执又愚蠢,他们考虑不到这么多,也不管“仇华”氛围对自己的反噬效果,他们只要中共“难受”就行了。至于中国老百姓的利益,他们是更不会care的。结果就是,等他们助纣为虐帮川普彭佩奥把仇华氛围搞起来之后,发现自己成了白人川粉歧视和射杀的对象,真是可悲可叹。所以说,狗粮们说反共不反华既狭隘、短视、愚蠢,又都是骗人的。爱国华人团结起来反对狗粮既是为祖国,更是为自己。
华为代表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不屈不挠、敢打敢拼的奋斗精神。加油华为!当年上甘岭战役中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顶住了敌人疯狂的轰炸和进攻,相信在目前中美科技战的新时代上甘岭战役中,你们作为先头部队也一定能顶住敌人丧心病狂的进攻!更何况你们不是自己在战斗,背后有强大的祖国和14亿人民!
在流氓国家霉国倾举国之力打压华为一家公司的困难时刻,爱国华人都会站在祖国利益、民族利益的高度支持华为。那些仍然对华为极尽嘲讽奚落、幸灾乐祸的反华二狗子们极度狭隘、阴暗、卑鄙又毫无人性,必遭中国人民唾弃。
又來吹牛啦?! 老任,快來吧,你女兒還等着我們上生理衛生課呢! 哈哈😄
|
【经济观察】【谈股论金】【数码家电】【电脑前线】【手机数码】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前期相关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