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外交战升温:高市早苗内阁出招 赖清德声援高市(组图)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上任不到一个月,高市早苗接连的言行及内阁提案,被称触碰北京红线。Article InformationAuthor,吕嘉鸿Role,BBC中文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上任仅一个月,其一系列涉及区域安全、台湾及日本防卫政策的言论及行动,点燃了北京的怒火并遭到抨击。外界分析称,这有可能是高市个人保守派风格的延续,更有可能是地缘政治动荡下的战略转向。

从11月7日这位日本首位女首相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针对在野党有关“台湾有事,日本有事”的直白回应,到随后探讨修改日本“无核三原则”及自卫队军衔改革提案,相关言行如同一连串的引信,触动中国敏感神经并引发北京激烈的外交回击,包括召见日本驻华大使、发布赴日旅行警示,其外交官及官媒的社交媒体或评论甚至使用“满嘴粪言”及“毒苗”等字眼抨击高市早苗。

最新情况是,中国外交部在日本官员飞抵北京交涉之后,11月18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称日方“必须立即收回错误言论,深刻反省,给中国人民一个明确的交代。”而为了防止之前深圳有日童当街遭遇刺杀事件,日本文科省也在11月18日提醒在中国求学的日本公民,务必留意自身安全。

早些时候,中国海事局已公布11月17至19日黄海中部部分海域进行实弹射击,禁止驶入;同时,中共解放军发布影片称“枪已上膛剑已出鞘,时刻准备打胜仗”。日本外务省官员飞往北京交涉,但中国外交部直指高市的言论“极其错误、危险且挑衅”,并警告日本若不撤回,将“承担一切后果”。此前毛宁也表示即将到来的南非G20峰会,中国总理李强没有计划与高市早苗单独碰面会谈。

有分析称,这场风暴不仅暴露中日关系的脆弱性,更折射出高市内阁在美中大国博弈中的亲美战略:透过强化日美同盟、松绑军事约束,试图在印太地区争取主动权,同时巩固日本国内中右翼选民的支持。

外界关注,东京的防卫政策是否开始转变?作为提出“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安倍政治第一女弟子,刚上任不久的高市早苗近日动作频频,触碰了北京红线,她的战略为何?

据此,美国保守派智库哈德逊研究所非常驻研究员长尾贤(Satoru Nagao)向BBC中文表示,高市首相上次台湾言论“并未挑衅任何事”,“只是陈述一种情况”。长尾贤博士认为,北京想利用此情况,对日本新政府进行压力测试,而日本的回应,对中国来说是有用的资料。

美智库“德国马歇尔基金会”(GMF)印太区域资深研究员罗梅小百合(Sayumi Romei)博士也向BBC中文分析称,高市早苗一直以来都长期主张将日本自卫队的地位明确化,就高市来说这是日本国家“正常化”过程的一个议程。她向记者举例称,拟议中的军事阶级改革等措施,正是这项努力的一环。


但她也表示,这位新首相必须同时应对多重优先事项:除了推进她的国家正常化议程,亦需使日本的安全与防卫政策适应区域环境日益严峻的威胁,同时持续吸引最保守的核心选民,并谨慎行事不被视为正成为极端的民族主义内阁,还要因应日本国家的人口危机,后者对自卫队征兵已构成实质且迫切的挑战。



图像来源,中國海事局

图像加注文字,中日外交风波升温:中国近日在黄海举行实弹射击演练

不过,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ICU)国际与政治研究学系教授奈吉(Stephen Nagy)告诉BBC中文称,若检视日本自苏联崩溃后的后冷战时期,日本自卫队已经扩大了活动的地理范围以及参与的活动类型,无论是在该区域为战机加油、在印度洋或是在伊拉克及其他地区的维和行动,这绝非北京不满的日本“切香肠”(salami slicing)战略。

奈吉认为,日本是在非常明确地扩大其在区域的角色,以及随着“新挑战”出现而参与更多类型的活动。

高市早苗“国家正常化”的“三支箭”

高市内阁上任不到一个月的种种行动,或可称为“三箭齐发”,但每一步似乎都接近甚或踩到北京红线。最吸睛的是那句震惊东亚的“台湾有事”论。

11月7日,高市在日本众议院答询时称若中国对台湾发动军事行动,譬如海上封锁或攻击美军支援舰艇,即可能构成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因此政府将允许日本自卫队行使集体自卫权。

有分析称,这是自2015年已故前首相安倍提出日本修宪(并未成功)以来,日本领导人首次如此赤裸裸地将台湾与日本军事挂钩,即便高市强调这是基于“最坏情况假设”,目的是强化美日联盟的核威慑,也引发了争议。

事实上,在这之前,高市内阁于11月12日已表示在研议修改日本自卫队军衔与军服的提案,引发中国侧目。根据日本防卫省内部文件,高市指示检讨自卫队阶级名称,从现行“1佐”改回战前“大佐”,并优化军服设计以“提升象征意义和士气”。

关注日本行动的若干中国博客甚至指出高市本人视察空母时穿着机能性裤装,解读为“召唤皇军”的信号,并直指此举连结高市过往担任大臣时参拜靖国神社的历史,意在复兴军国主义,破坏亚太和平。

但也有分析认为,从高市的战略来看,这是日本内阁对国防“现代化”的关键一步:透过象征改革,振奋军心,配合2026年防卫费翻倍计划,逐步摆脱和平宪法的枷锁。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概念,最早由日本已故前首相安倍晋三于2021年卸任首相后三个月提出,其后三位历任首相任内皆未正式表态。

譬如,11月14日曝光的“无核三原则”修法探讨,无疑是比起军服“改革”最具爆炸性的举措。根据日本《产经新闻》报导,高市内阁考虑在修订《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安保三文件)时,松绑“不拥有、不制造、不运进”核武器的“无核三原则”,理由是允许美军核动力潜艇或搭载核武舰艇停靠日本港口,能强化美国对中国的核威慑。高市在国会询答时确认2026年将推进修法的计划。

对此,北京同样表达抗议,视此举为日本“拥核”铺路,日本国内外媒体及评论也警告这将引发军备竞赛。

日本防卫学者长尾贤博士则向BBC中文补充称,说到底,日本的法律体系本身就是问题。他解释,在日本,首相需宣告“存立危机事态”才能调动自卫队支援美国。在其他国家,领导人不需要如此就能调动军队。

他说:“在日本的情况,法律是‘正面清单’;自卫队只能做法律写明的行动。例如,警察只有在法律提及的条件下才能开枪。这就是正面清单。因此,日本的自卫队至今仍是警察力量,而非军事力量。若不改变法律,日本一旦面对战争将显得迟缓。”

也因此有分析称,高市的战略似是藉着美国的“核伞”以扩大日本战略空间,配合武器出口扩大,如引进战斧巡航导弹,提升自卫队远距打击能力。但日本此举的风险是会刺激北京加速核现代化及作出反制,也可能导致印太情势不稳。



图像来源,AFP via 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中国外交部发出赴日旅游“提醒”后,一些旅行社宣称已停止出售日本团体旅游或自由行产品。

对此,长尾贤向BBC中文表示,长期以来,日本政府向其他国家表示,由于宪法第九条等法律体系,日本无法参与任何军事活动。但事实并非如此。例如,2003年,韩国部队在加入南苏丹联合国维和行动(UNPKO)时面临严峻情况,向日本请求弹药,日本以“例外情况”提供弹药给韩国。

他分析称,日本所谓的“和平主义”并非基于法律体系,而是建立在民衆的信念之中。“确实,这种信念一直维持以避免军事议题”。例如,二战后日本获得坦克时,称之为‘特种车’(TOKUSYA,意为特殊车辆),日本主流媒体将与美国关税谈判称为‘贸易摩擦’,而非‘贸易战’或‘关税战’,长尾贤说这都是因为日本的‘和平主义者’在试图避免使用军事词汇。他还举例引用最近日本的“熊害”解释,近日一位地方知事要求国防省派遣自卫队,但由于这些自卫队员未携枪械,他们只能手持长木棍和防熊喷雾与熊对峙。

长尾贤表示这些都是因为日本人犹豫使用军事相关物品,而军事在日本仍是禁忌。他认为,“在英语中,自卫队的上校就是‘Colonel’,这点毫无疑问。但在日语中,‘一佐’(ISSA)是自卫队的军阶,‘大佐’(TAISA)是陆军的军阶,即使两者皆意为上校。改变军阶名称是打破禁忌的重要一步。而打破禁忌确实是正常化的主要部分,因为基于信念的犹豫才是日本问题的核心。”

奈吉则说,很明显,日本希望将其自卫队国际化,让其军阶和徽章与全球其他安全部队相同。这大概是为了改善沟通与理解——什么人是什么军阶、什么角色对应什么角色——从而更好地提升互操作性。他说,如果自卫队发生与其他国家的安全部队必须合作的情况,“我认为这只是务实的现代化措施,而绝非北京所描绘的那种象征着民族主义”。

中国祭出“划红线组合拳”反击

然而,北京对日本的种种行动已经表达激烈的不满。上周日,中国派遣海警船在日本控制但中国和日本都声称拥有主权的钓鱼岛(日本称尖阁列岛)附近巡逻,同时中国驻东京大使馆警告在日中国留学生注意其所称的安全风险,两国外交争端升温。中国学者、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徐永智11月16日在中共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发表一篇评论文章抨击东京种种举动实属错误,只会把自己引向“不归歧途”。

徐永智的文章称日本已将从北海道到南方冲绳列岛的数十个港口、机场变为军民两用基础设施。在今年10月的综合演习中,日本自卫队业已使用39个机场、港口进行军事运输及战机起降,徐文因此抨击说,这表明如果日本介入台海,日本政府会将全日本民众“绑上自毁的战车”,因为“全日本国都有沦为战场的风险”。



图像来源,JESSICA LEE/EPA/Shutterstock

图像加注文字,11月18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称日方“必须立即收回错误言论,深刻反省,给中国人民一个明确的交代”。



在经济上,中国也有学者评论高市对华政策虽趋强硬,但“掀不起大风浪”,原因是日本经济对中国依赖度高达20%以上。其中,包含贡献日本观光经济甚巨的中国游客,成为瞩目焦点。

中国外交部在11月14日郑重提醒中国公民近期暂停赴日。港媒《南华早报》接着报导并引述资深航空分析员李瀚明资料称,自11月15日以来,约49.1万张从中国飞往日本的机票被取消,约占中国飞往日本机票总预订量的32%。李瀚明向《南华早报》称,上海至日本两大城市东京及大阪的航班受影响最大,他个人估计此次退票潮损失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

而根据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研究员木内登英11月17日的一个短评称,若中国游客大幅减少,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将减少0.36%,初步计算经济损失将达2.2兆(万亿)日元(1006亿元人民币)。



图像来源,Taiwan President Office

图像加注文字,高市早苗2025年四月以众议员之姿访问台湾,并与台湾总统赖清德碰面。此次中日外交风波,赖清德发言声援高市。

分析中日激烈的外交角力,新加坡《联合早报》刊出评论称,北京连日来激烈的反制,或是向高市内阁划出明确红线,但日本对台湾问题又有着深度的战略焦虑。评论说:“对北京而言,解铃还需系铃人,若高市不收回言论,这道坎很难绕过去,但高市在北京的压力下很难有更大退路,示弱必然会影响她在国内的声望与政治地位,双方如今都是骑虎难下。”

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郑志华副教授也向《联合早报》称北京正在动用“划红线组合拳”,因为单靠口头谴责日本未必有效,“日本政策要踢到墙角、踢疼了,才会有后面的修正”。

据此,智库德国马歇尔基金会(GMF)中国专家葛来仪(Bonnie Glaser)向BBC中文分析称,中国对高市内阁有如此激烈反应,应该是在为这个新任女首相立标(marker)。葛来仪称,中日关系在石破茂领导下已稳定并改善,北京因此希望维持此势头,但前提是东京尊重其核心利益。“如果高市首相继续公开采取北京视为挑战其主权的立场,后者可能对日本企业采取针对性行动或其他类似措施。”她说。

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奈吉教授则向BBC中文分析称,中国正利用所有反高市内阁或反日宣传,来引诱日本和高市犯下某种外交或外交政策错误,从而给北京一个藉口,在台湾、钓鱼岛或其他议题上变得更具侵略性。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