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看越不对劲,越描越怀疑人生。那道影子的外形、机翼折线、前掠与后掠组合造成的诡异轮廓,都与传统理解中的轰-20毫不相符。于是,一个问题被摆上桌面:空军这次给出的“新家伙”,到底是什么级别的飞机?
这真的是轰-20吗?从比例看,首先就“不像”。对比画面中的比例,新机从小卖铺上空飞过,阴影巨大,绝非战斗机尺寸。加上片尾压轴位置与全片叙事节奏,这显然是一架“重量级”平台,而不是战术飞机。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什么这东西看上去完全不像传说中的飞翼式轰-20?军迷描图后发现几个关键点:
其一是机翼呈怪异折线:前掠 + 后掠组合。常见的组合翼一般是 “大后掠 + 小后掠”,兼顾高速与起降。但片中投影怪异到出现“前掠翼接后掠翼”的配置,几乎从未在实机中出现。连科幻作品都很难找到与其完全匹配的构型。
其二是机头为三角形态,但机翼并非飞翼式。一般大型隐身轰炸机(如B-2、B-21)为了隐身都采用飞翼设计,而这架新机机翼明显不是。
其三是尾部呈 λ 形,但又带有折角延伸。λ形结构本身常见于隐身无人机,但这架明显比无人机庞大得多。
所以,若单从外形看,它确实不像轰-20。

之前空军基地中出现过42米级、20米级的巨型飞翼无人机,与片中的构型虽有相似之处,但依旧难以重合。即便马兰大型无人机是用来打击远程目标的、再搞一架缩小版也不是不无可能,但最关键的是,这影子的尺寸绝不是战术级。片中货架震动的效果,不是小型无人机能做到的。也就是说:它既不是战术无人机,也不是轻型有人机。
更重要的是,这架飞机的气动布局很反常:为什么采用“前掠+后掠组合翼”?前掠翼在高机动、低速控制上有优势,但对结构强度要求极高;后掠翼在高速性能最佳;组合两者更像是为了兼顾高速突防、低速着陆与隐身控制。
但谁需要这样的“全域气动特性”?以下平台最有可能:其一是空天打击平台 / 高空高速打击机,适应跨音速、超音速多状态飞行,可能需要这种极端布局。其二是长航时大型隐身侦察轰炸机,既要高速突防,也要低速巡航与高升阻比任务。其三是未来战略轰炸机的“跨代实验平台”,用来验证下一代气动布局,而非正式服役型号。
换句话说:空军可能不是在暗示轰-20,而是在暗示“轰-20之后的东西”。

目前来看,“新家伙”不是轰-20,更可能是空军正在试验的新构型大型飞机,也可能是轰-20衍生型号、下一代战略轰炸机、空天平台或跨代试验机。
过去官方宣传轰-20时,都是用飞翼轮廓“遮遮掩掩”。而这次与此前《天空之上》宣传片一样,使用的是一种“放影子、不放真机”的方式。这意味着两个趋势:首先是空军的装备节奏已进入“多型号并行”阶段,轰-20只是一个节点,更先进、更新构型的验证机已经进入试验。其次是官方开始提前放出“下一代信息”,引导舆论预热。这说明轰-20本体已接近公开,下一代战略平台已处于工程研发阶段。
从战略意义看,如果“新家伙”已首飞,中国战略空军将进入“双轰时代”。这意味着轰-20可能已完成工程定型,新平台(网称轰-2X)开始进入试验阶段,中国空军大机群的发展速度远超外界预期。如果轰-20为全球五代轰炸机(对应美国B-21),那么“新家伙”可能对应的应该是更远航程、更大载荷、具备高超音速或空天属性的“未来战略打击机”。这才符合影片最后“比你的梦想飞得更远”的主题。


从飞翼轮廓到前掠-后掠组合翼,从极端气动布局到震撼噪声,这架“新家伙”让军迷既兴奋又困惑。但可以确认的是:它不是轰-20,也不是战术无人机,更不可能是某个型号的缩小版衍生机。它是一个全新类别的飞行器,可能是中国航空工业正式进入“自行开创新构型时代”的象征。也许我们还需要再等一年,也许只是等到下一次大阅兵。但可以肯定的是,轰-20不会远了。而更令人期待的,是那架“连想都想不出来”的新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