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人士:中国对外复合式威胁 日本非唯一受害者(图)



安保人员15日在位于北京的日本大使馆外戒备。(欧新社)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台湾有事」发言,引发日中关系紧张。涉外人士今天表示,中国此类言语暴力、经济打压与军事恫吓并行的模式,属于国际安全研究的「复合式威胁」,遭受中国施压的国家遍及印太与欧洲,日本并非唯一受害者。

针对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台湾有事」发言,中国外交部和中国驻日大使馆14日突然发布通知,呼吁中国公民暂时避免前往日本;中国海事局网站今天发布航行警告,17日至19日连续3天全天,将在黄海中部部分海域进行实弹射击。

涉外人士指出,日本的国家安全战略调整并非始自高市早苗,而是日本政府近年面对区域局势变化下,逐步形成的政策方向。高市早苗的相关答询确实较为直接、语气清晰,但并未改变日本原本既有的战略立场,也未超出国际社会对日本安全政策的理解范围。

对于中国的旅游限制与军演等反应,涉外人士表示,中国对此做出过度且不理性反应,不仅无助缓和当前印太情势,反而可能加深区域误判,升高不必要的紧张;至于台湾前总统马英九的高市早苗「躁进」说法,更与台湾主流民意及国际社会对台海和平的期待不符,其立场已不具参考价值。

涉外人士提到,中国此类言语暴力、经济打压与军事恫吓并行的模式,已成为对外施压典型手法,属于国际安全研究所称「复合式威胁」(hybrid coercion),日本并非唯一受害者。

涉外人士引述各国政府与国际研究机构数据表示,近十多年来,遭受中国以不同层次施压的国家遍及印太与欧洲,韩国是最明显案例;2016年韩国决定部署美国「萨德」反飞弹系统后,北京立即采取包括全面禁止中国旅客赴韩、封杀韩国娱乐内容在中国播出、以行政检查为名打压韩国企业等多重报复,形成大规模经济与文化封锁。

此外,澳洲曾因呼吁调查COVID-19起源,遭中国以高额关税与进口禁令制裁,涵盖葡萄酒、大麦、牛肉与煤炭等多项重要出口品。立陶宛则因允许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面临中国直接封锁其出口报关,甚至施压跨国企业切割立陶宛供应链。

涉外人士强调,在亚洲,菲律宾长期承受中国在南海的军事压力,包括水炮攻击与舰艇阻拦等灰色地带行动;印度则因边境争端爆发流血冲突,双方军力长期对峙。此外,加拿大在孟晚舟事件后遭遇人质外交与农产禁运,挪威在颁发诺贝尔和平奖给刘晓波后被中国禁止鲑鱼进口,捷克与瑞典则因维权议题或对台友好而遭外交威吓。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