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有个特点,就是它虽然“不富国”,但很“富民”。日本旅游业在疫情之后井喷式恢复、发展,提升了很多日本人在经济整体不好情况下的体感,受益人群很多。
虽然中国游客减少难以打击日本的整个经济,但会影响很多日本旅游从业者的生计,增加日本社会对高市早苗严重冲击中日关系的警觉。
15日,中国国际航空、南方航空、东方航空、海南航空、四川航空、厦门航空六家航司相继发布通知,对于出行日期在12月31日之前,涉及日本相关航线且符合相关条件的客票,可予以免费退改处理。

▲日本热门景点富士山(图源:网络)
2024年日本成为中国游客第一大外国旅游目的地,中国游客也是日本最大的国际客源。日本国家旅游局的估算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访日外国人达到3165.05万人次,以最快速度突破年访客量3000万。访日中国人则高达748.72万人次,不仅在各个国家和地区中最多,而且大增42.7%。据日本观光厅统计,7至9月的访日中国人消费额为590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71亿元),位列第一。
针对中国的赴日出行提醒,日本官房长官木原稔15日表示:“这与日本方面的认知有差异。正因为立场不同,日中之间的多层次沟通才更为重要。”他还透露,“已向中方提出此事,强烈要求采取妥善应对。”
自民党政调会长小林鹰之15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应该冷静对待。将继续对话,努力实现建设性、稳定的日中关系。”
日本媒体也普遍表达了对中国游客可能减少的担忧。共同社报道称,“如果中国人避免赴日的动向扩大,可能令火热的外国游客消费降温。”日本NHK电台则说,“外界担忧,今后,访日中国游客的趋势和日中间交流项目或将受到影响。”朝日电视台报道称,如果中国公民真的被劝阻不要前往日本,可能会损害依赖外国游客的旅游业。

▲高市早苗资料图(图源:央视新闻)
高市早苗上台短短不到1个月,对中国的挑衅非常高调,给人的感觉是,她要故意展示对华强硬,佐证自己“政治女强人”的形象。中国这一轮的反应也非常猛烈,可以说是迎头痛击。
14日凌晨,外交部官网发布消息,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奉示召见日本驻华大使金杉宪治。同日下午,外交部发言人三问日方近期军事安全动向;国防部发言人正告日方,若胆敢铤而走险必将碰得头破血流。14日晚间,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发布消息,中国驻日本大使吴江浩奉示约见日本外务事务次官船越健裕。
15日,“钧声”发布署名文章《日本胆敢武力介入台海局势必遭迎头痛击》;微信公众号“钧正平工作室”发布文章:《一言为定!这是中国网友对战后日本领导人涉台言论“危险新高”的回应》,文章指出日本近代以来的每一次对外扩张,都始于一套精心编织的“危机叙事”;新华社发文《什么样的“毒土”,长什么样的“毒苗”》。
中方的一系列严厉警告,老胡认为非常及时且必要。首先,日本紧抱美日同盟、对华冷淡已成为基本外交战略,但是该朝着亲美远华的方向走多远,这在日本国内是有争议的。石破茂执政一年多里明显采取了缓和日中关系的措施,重新强调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重要性。这不是说日本将与中国走多近,而是认为日本不主动恶化对华关系,不极力附和、配合美国遏制中国更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这种思维在日本是有一定基本盘的。

高市早苗上台后,迅速重新反扳了日本的战略思维,大张旗鼓地损害、重置日本对华关系,而且不惜以“女人之媚”讨好美国,做出无底线协助美国遏制中国的激进姿态,这构成了对中国国家利益的损害。中方必须揪住她的恶劣行径狠狠回击,否则就可能形成某种纵容,让日本人产生挑衅中国并不会付出代价的错觉。
日本的对外关系思维非常复杂,过去它在亚洲的经济实力最强,如今远被中国超越,实际上它已处在中美大国竞争的“夹缝”中。日本在历史上一直崇尚强者,有“随风倒”的基因。中国强大起来后,目前形成中美战略博弈,日本在骨子里想利用中美博弈的大形势,一味与中国对抗、讨好美国,从日本利益角度看是反地缘政治逻辑的,他们其实在不断斟酌考量,左顾右盼。
这种情况下,中国对日关系要坚持互惠原则,同时严守底线,在各种交往和摩擦中,让日方了解与中国相处的正确之道。现在高市早苗在台湾问题上越线了,她和日本都需付出代价。我们的强烈反制会向日本再次传递边界的信号,如果高市早苗继续往前走,中日关系将会有颠覆性的破裂,那绝非日本整个国家希望看到的。
高市早苗作为一个弱势首相,根本没有力量把日本朝着与中国对抗的方向带得太远,她将为此面对承受不了的代价。

▲高市早苗(图源:新华社)
目前中美关系相对缓和,中韩关系也在缓和,日本与中国的这场危机在整个地缘政治形势下格外突出了出来。而这一危机又完全是高市早苗个人挑起的,日本社会对这一点也是看得很清楚。所以,中日关系进一步恶化虽然会导致两国社会之间的大范围紧张,但是最大的承压点是高市早苗本人,当压力足够大时,就是她的强硬被压倒的临界点。
中方这次发赴日出行提醒,切入点非常准确。首先,自高市早苗挑起危机后,中日社会的互视发生了改变,两国关系的确恶化了,中国政府提醒本国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这是对国民安全负责任的表现。很多国家都有发旅行警告的机制,中方这样做合情合理。
而且很重要的是,中国这样做会打击日本旅游业,但对中国却几乎不会有什么影响。去日本的游客少了,中国冬季温暖地区的旅游反而可能活跃起来。很多制裁行为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但劝导中国游客近期不去日本,却几乎只会造成日本的单方面损失。
至于中日这场危机会延续多久,烈度升到多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市早苗和日本政府的态度。事情仍在发展中,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