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日前公然违反国际关系准则,打破数十年来日本政府对中国的政治承诺,公然抛出涉台挑衅言论。这不仅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更是对台海和平稳定的严重威胁,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野蛮挑战,性质之恶劣无以复加,影响之危重无以复加,必须予以坚决反对、强力反制,更应警惕其带领日本重蹈历史覆辙,给亚洲乃至整个世界再造成新的历史灾难。
高市早苗的错误言论一经传出,便遭到中国台湾地区有识之士的激烈反对与严厉驳斥。前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直言其躁进言行错误引用集体自卫权,搅动台海情势,并明确指出高市早苗此举让人联想到日本右翼军国主义复辟,在对日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的敏感时刻,其此类暗示武装介入的言论不仅触动大陆民众情绪,更严重冲击渴望台海和平稳定的台湾民众利益。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更质问“台海的事,关你日本人什么事?”她痛斥日本曾对台湾进行50年殖民统治,如今却对台海问题指手画脚,是历史傲慢与政治干涉,中华民族有智慧、有能力处理好两岸问题,任何想把台湾推向战火边缘的行为,都将遭到台湾民众的反对。前台北县长周锡玮指出,“高市早苗此言根本就是含糊其辞,就是一条没有实力的小狗,自寻死路。她在未来面临的绝对是最残忍、最寒冷的一个处境。”有台湾时事评论员称,“日本既没有战力也没有实力,高市早苗有什么资格挑衅中国?她不是‘越小的狗越会叫’,而是‘越坏的狗越会叫’!”
高市早苗的言论在日本内部同样引发轩然大波,政界、媒体和学界纷纷质疑与批评。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明确表态,台湾问题归根结底是中国内政,日本不应插手干涉,揭批其言论目的是煽动危机以扩充军力。前首相石破茂也批评其言论近乎宣布“台湾有事,日本有事”,打破了历届政府的审慎立场,警告不应在台海问题上贸然下定论。日本立宪民主党众议员小泽一郎评价,“极为危险,毫无首相自觉”。日本主流媒体纷纷发表社论。《东京新闻》发表社论指出,高市早苗的言论违背了《中日联合声明》,这番鲁莽且轻率的言论无异于公开表示“她将不惜同中国开战”;《每日新闻》提醒不谨慎的言论可能引发外交局势紧张;《京都新闻》批评这一“草率之举”会降低行使集体自卫权的门槛,加剧地区紧张。日本国内的广泛反对,印证了高市早苗言论的极端错误性和极度危险性,反映出日本民众对被卷入战争、重演历史悲剧的深切忧虑。
国际社会同样不支持高市早苗的危险言行。美国领导人此前直言,“我们很多盟友不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盟友在贸易上占我们的便宜更多。”有国际专家痛斥,高市早苗的言论等同于向中国“预告”战争。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台海问题是中国内政,任何外部势力干涉都是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只会加剧地区动荡,损害全球和平与发展利益。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事实,也是国际交往中一项不容置疑的基本原则。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一以贯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坚如磐石,意志不可动摇。高市早苗若不深刻汲取历史教训,胆敢铤而走险,甚至武力介入台海局势,必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铜墙铁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让日方付出惨痛代价。这两天,中国政府和中国军方的各种表态已经清晰说明了这一点,中国人民的集体愤怒也已经清晰呈现出来。高市早苗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与今日强大中国为敌的下场,否则必将被激发出来的旧恨新仇一起清算,那绝非是日本想看到并能承受的后果。
胡锡进:普通人近期尽量不要去日本
中国外交部14日提醒中国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老胡个人建议,国家都这样正式提醒了,普通人能避免近期前往日本的,尽量就不要去了。
高市早苗通过在台海方向越线表态,挑起了中日近年来罕见的冲突。日方为了转移视线,近日疯狂歪曲、炒作中国驻大阪总领事的一个网帖,声称总领事威胁要砍高市早苗的头。日本的政党、媒体一起这样高喊甚至威胁驱逐那位总领事,大家可以想见,日本国民现在对中国和中国人是什么样的态度。
中国人现在赴日旅游,面临的风险肯定要比平时大很多。尽管它依然是低概率的,但是这种几率在低水平上的大幅上升也非常恐怖。旅游是为了开心,对应它的应当是近乎绝对的安全。现在政府已经做出旅行警告,如果有国人仍然在日本旅游出了事,受到伤害,我们国内的舆论恐怕将会非常复杂。
我认为这样的风险还是应当规避。按照以往的情况,高市早苗在台上应该不会太久,她之前几任日本首相的平均任期也就1年左右。躲过她,之后再去日本旅游,完全是可以的,耽误不了大家的什么。
高市早苗就是个政治巫女。日本无论谁上台,对中国都别别扭扭的,但像她这样,上台不到1个月,就在台湾方向连续跳着脚挑事,而且拒不调整,态度恶劣,短短时间里把中日关系搞了个底朝天,绝对是日本首相里最为激进、鲁莽的。鉴于她是议会少数党推举的领导人,原本是个弱势首相,她对中国的发难尤其显得穷横穷横的。
这段时间国人有事情该去日本的,没的说。但如果仅仅是去旅游的,无论是为了个人安全,还是对高市早苗“用脚表态”,老胡都建议推迟赴日行程,另选合适的时间。
当然了,去不去日本,什么时候去日本,都是每个人自己的自由,老胡的话仅供参考。
“大佐”归来,高市早苗招军国主义亡魂
随着高市早苗的言论,一场危险的“招魂仪式”正在日本紧锣密鼓地进行!
11月12日,日本右翼媒体《产经新闻》扔出了一颗重磅炸弹:日本政府正计划把自卫队的“1佐”“1尉”这些称呼,改回二战时旧日本军队用的——“大佐”和“大尉”!

历史符号的复辟,往往藏着最危险的信号。
当日本自卫队的军衔称谓即将从中性数字退回充满军国主义色彩的旧称,刻在亚洲各国集体记忆里的警惕与不安,再次被唤醒。
消息一出,国际社会一片哗然。
面对质疑,日本政府居然面不改色地给出了一个听起来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们这是为了“与国际接轨”,为了在联合行动中“便于理解”。

这简直是侮辱全世界智商!
事实上,日本自卫队现行军衔的英文翻译早已符合北约标准,“1佐”对应的“Colonel”(上校)在国际军事交流中通行无阻,完全不存在沟通障碍。
若仅为对外协作,根本无需大动干戈修改日文原称。
其真实意图,是通过渐进式恢复旧日军符号体系,潜移默化消除日本民众对军事化的抵触心理。
日本要接的,根本不是什么“国际轨”。
接的是“昭和”的鬼!
他们心心念念想要接上的,是70多年前,那辆满载着侵略、屠杀和罪恶的旧日本帝国军列!
看看他们的计划书吧:
把高级别的“将”,改回“大将”。
把“1佐”,改回“大佐”。
把“1尉”,改回“大尉”。
甚至连兵种名称,“普通科”要改回“步兵科”,“特科”要改回“炮兵科”……
朋友们,闻到那股熟悉而又腐朽的味道了吗?
这每一个称谓,都曾经是亚洲各国人民噩梦里的主角!
这哪里是改名,这分明是在为军国主义的阴魂“重塑金身”!
这一举措并非临时起意,而是自民党与日本维新会联合执政协议中的明确约定,看似简单的名称变更背后,是日本突破战后体制、推进军事“正常化”的深层图谋。

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在美军占领下组建自卫队,为与双手沾满亚洲人民鲜血的旧日军彻底划清界限,设计者特意采用“1佐”至“3佐”这类中性数字称谓。
这些冰冷的编号背后,承载着日本对和平宪法的承诺,更是对曾遭受侵略的周边国家的安全保证。
如今,日本政府执意将数字称谓换回“大佐”“中佐”“少佐”,绝非单纯的“复古”。
在旧日本军队的体系里,“大佐”是个什么角色?
要知道,“大佐”在旧日军体系中对应联队长级别,是直接指挥一线作战部队的核心军官。
它绝不仅仅是一个等级符号。它往往是联队长的军衔,指挥着大约3800人的部队,是能够独立执行一场战役、制造一场屠城惨案的关键节点。
二战期间,正是这一级别军官下达了无数屠杀手无寸铁平民的残酷命令,成为侵略历史的“活符号”。
如果说“大佐”是屠杀命令的制定者,那么“大尉”就是这些命令最残忍、最直接的执行者。
他们通常是中队长,指挥着两三百人的队伍,是刺刀见红的前线恶魔。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改名”,这是在为战犯招魂!
是在所有战争受害者的伤口上狂妄地撒盐!
是对历史的公然背叛!

更值得警惕的是,军衔改名只是系统性复辟的一环:自卫队还计划将“普通科”改为“步兵科”、“特科”改为“炮兵科”。
这些兵种名称的全面恢复,几乎完整复刻了旧日军的编制体系,相当于在制度层面模糊了现代自卫队与侵略日军的历史界限。
当“大佐”“炮兵科”这类带有侵略历史印记的词汇成为日常军事用语,旧日军与现代自卫队之间的历史隔阂将被逐步抹平,为日本突破“专守防卫”原则、推进军事扩张扫清民意障碍。
这一动作与日本国家安全政策的转型形成精准呼应:2015年通过新安保法案解禁集体自卫权,2022年宣布拥有“对敌基地攻击能力”,如今再恢复军国主义符号,日本正在一步步系统性撕毁战后和平承诺。
高市早苗领导的日本政府在军事领域的激进动作,远不止军衔改名。

她公开鼓吹将防卫预算提升至GDP的2%,意味着日本军事投入将实现跨越式增长。
在进攻性武器研发与采购上,日本更是动作不断:
计划引进美制“战斧”巡航导弹,自主研发超音速导弹,这些武器的作战半径远超“专守防卫”需求,让日本具备了远程打击能力;
在制度层面,2023年通过的《防卫省设置法修正案》强化了武官在决策中的话语权,彻底打破了战后长期坚持的“文官统制”原则,让人不禁联想到二战前日本军部独大、最终走向全面侵略的历史教训。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日本防卫预算已连续十年增长,2023年达到6.8万亿日元的历史峰值;
自卫队的作战范围也从本土周边不断扩张,如今已深度介入印太地区事务,其军事活动早已突破“自卫”范畴。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的态度却显得暧昧。
出于“印太战略”需要,美国对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发展进攻性武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双重标准让日本得以在军事扩张道路上越走越远。
日本右翼以为,改个名字就能让世界忘记过去?
做梦!
历史从不说话,但真相震耳欲聋。
更值得深思的是,当德国至今仍严格禁止任何纳粹标志和符号、深刻反省战争罪行时,日本却在小心翼翼地恢复旧日军的象征体系。
这种鲜明反差,暴露了日本对战争历史的暧昧态度,也让国际社会对其和平承诺产生严重质疑。
改名易,改心难。
当“大佐”的称谓再次回荡在日本军营,当旧日军的编制符号被重新启用,亚洲各国人民的历史记忆也被同步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