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近日,国际投行高盛给这股热情破了一盆冷水。高盛团队实地调研了9家中国人形机器人供应链的核心公司,报告发布后的机器人概念指数和人形机器人概念指数连续三个交易日阴跌。高盛调研名单上的A股上市公司,如三花智控、拓普集团、双环传动等,均跌幅显著。
高盛到底说了什么,能引发如此震动?
答案很简单,高盛只揭示了两个残酷的词:“产能抢跑”与“零大单”。
这份报告不只是一份利空,它更像一声“中场哨”,它宣告了靠画饼融资的时代已经结束,一场围绕交付的军备竞赛和终极考验正式开始。
“100万产能”与“0个订单”,高盛撕开的非理性繁荣高盛的“魔鬼细节”藏在调研内容里。
报告指出,中国人形机器人的核心供应商已进入“抢跑”阶段。它们启动了产能先行的策略,正在中国及海外(主要是泰国和墨西哥)积极规划产能。
这种“抢跑”有多激进?这些供应商规划的年产能规模,普遍介于10万台到100万台机器人等效单位之间。

与此同时,报告强调,没有一家公司确认收到了大规模订单或明确的生产时间表。
一边是高达百万台的激进产能规划,另一边是尚未落地的0个大额订单。这构成了2025年底人形机器人赛道最“非理性”的一幕。
这更像一场高风险的信心游戏,供应商们在用“真金白银”(土地、工厂、产线规划)对赌行业的未来。
中国供应链为何敢如此豪赌?高盛报告也承认,中国供应商的核心优势在于“快速的设计到产品周转能力”和“敏捷的服务”。例如,浙江荣泰作为北美头部客户灵巧手微型行星滚柱丝杠的供应商之一,能从接到需求到交付样品,仅需14天。

而这种速度的真正秘密在于,高盛调研的这9家公司,大多源自汽车供应链。它们正在做的,是将其在电动车领域已经验证过的精密制造和规模化生产能力,“迁移”到机器人领域。
这也体现了中国供应链的“肌肉记忆”——在行业爆发前夜,利用中国速度和规模化成本优势,提前锁定全球供应链的主导地位。
行业现实是“产能过剩”,还是“估值泡沫”?高盛的“0大单”报告,之所以能带崩板块,因为它戳破了资本市场对2025年订单落地的幻想。
当高盛用一份权威报告证实了“订单是0”时,市场只能恐慌性地从按预期估值切换回按现实估值,股价连续阴跌在所难免。
但如果只看到估值泡沫,那就低估了这场变革。
高盛报告还揭示了另一个趋势:价值链重构。供应商正在从卖零件向卖模块升级,产品组合从单一执行器扩展到传感器、结构件的集成方案。

这背后是对未来话语权的争夺。高盛认为,“那些能够提供集成方案并具备全球化生产能力的公司,将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
在“0订单”的抢跑阶段,谁能提供更集成的模块,谁就能在未来特斯拉等客户的“量产疯狂”中,成为不可替代的“一级供应商”(Tier 1),从而获得超额利润。
所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产能过剩”问题,这是一个战略选择。
中国供应链的行业共识是,现在不卡位,等量产了连喝汤的资格都没有。
2026年终极大考:从“画饼”竞赛到“交付地狱”为什么是2026年?
无论是高盛的报告,还是供应链的反馈,都将大规模量产的爆发点,精准锁定在2026年下半年。
高盛为市场指出了两个必须死盯的“试金石”。
其一是特斯拉擎天柱第三代机器人的发布,这是行业的绝对风向标,但已宣布推迟至2026年2月/3月。

全球机器人公司的2026年订单目标,预计在2025年底/2026年初公布。
中国供应商“产能先行”赌的就是特斯拉V3在2026年初发布后,订单会雪片般飞来,填满它们在2026下半年投产的生产线。
因此,2026年的真正考验,将从“画饼”能力,转向“交付”能力。
数据显示,2025年,智谱机器人已量产交付超过2000台。比亚迪的目标在2026年是交付2万台,小鹏也计划在2026年将其IRON机器人商业化。
高盛的报告不是利空,而是“中场哨”。它宣告了“画饼”阶段的结束,和量产阶段的开始。
2026年,将是人形机器人行业的“交付元年”。中国供应商正在用“产能过剩”的方式,去打一场“成本闪电战”。
而高盛揭示的现实是,中国公司必须在2026年穿越“交付地狱”——在它们位于泰国和墨西哥的新工厂里,才能真正跑出那100万台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