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日本警察厅统计,2024年至少在10个都道府县共确认了21起此类案件,涉案金额约9亿日元。2025年7月至10月期间,仙台市一名老年妇女接到自称是警察的电话后被骗,损失了价值约3.48亿日元的金条。
11月11日,埼玉县警方逮捕了5名直接涉案人员,其中包括日籍和中国籍。团伙主要头目来自东京都丰岛区的公司高管成濑晓太郎和来自埼玉县上尾市的公司高管杜某某。他们涉嫌诈骗和违反《有组织犯罪处罚法》,被控以诱骗老年人购买金条的手段进行诈骗。警方认为该团伙造成的损失总额可能高达4亿日元。
从今年的6月24日起,该团伙就多次给埼玉县川越市一名70多岁的老年男性打电话,冒充警察称:“在一起诈骗案件中有300人被列为嫌疑人,你的名字也在其中”“为了调查你账户里的资金,请把钱换成金条”等。
据县警透露,这名老年男性相信了电话内容,通过电话订购方式购买了金条。之后,一名外国籍的所谓“取货人”到男子家中,将27根金条取走(市值约4608万日元)。随后,这些金条被卖给了东京的一家二手商店,之后又被送往一家加工公司。
无独有偶,仅仅在2天后的11月14日,日本警方又侦破了一起震惊社会的特大型黄金诈骗案件,涉案金额高达95亿日元。警方指控,一个由中国籍公司高管为首的团伙,通过伪造黄金刻印与文件,将走私或来路不明的金块伪装成“合法黄金”,再以正规渠道高价出售。
这一案件不仅牵涉金额巨大,也首次揭开日本近年来日益猖獗的“黑金”灰色链条的一角,走私、伪造、洗钱、暗号资产,环环紧扣,形成了高度隐蔽的地下金条黑市。11月14日,东京警视厅特别搜查课宣布,逮捕了8名涉嫌参与黄金诈骗的嫌疑人,包括主犯,39岁的中国籍公司高管杨某某。
根据警方掌握的线索,仅在今年3月至4月期间,这伙人就在东京千代田区两家店铺进行了4次交易,卖出假刻印黄金共37公斤,骗取约6亿日元。更令人震惊的是,警方认为这起案件只是“冰山一角”。警方初步调查认为嫌疑人在今年3月至7月期间 ,通过各种方式倒卖走私金条,总涉案金额可能高达95亿日元。
一般来说,如果要在当天卖出金条,除了金条表面上标有制造商、序列号、重量等刻印之外,还需要能够证明其为正规商品的相关文件。而杨某团伙的目的是把走私等方式取得的金条伪装成正规渠道获得的商品。在日本,接二连三发生了这么多起黄金诈骗事件。其原因并不复杂,因为黄金的特性是即日可变现,是犯罪分子最爱的洗钱工具,而且价值高、体积小、易携带、易隐藏、买卖也无须复杂身份验证。
对犯罪分子更有利的是,2014年日本将消费税提高到8%,2019年又升至10%。但日本对进口黄金免税,这就造成一个关键漏洞,只要犯罪分子非法将免税黄金带入日本,再以含10%消费税的价格卖给店铺就可直接赚取价差。所以在过去这些年,日本海关查获的黄金走私案件以每年数百件的速度增长。很多人为了钱也愿意铤而走险。虽然在日本出售金条时,店家都需要查看,金块表面刻印(制造商、序号、纯度、重量)和附带的正规证明文件,但这些都可以伪造。
也就是说,即便金条本身是真的,只要是“走私货”,就无法提供正规证明,因此犯罪团伙常通过伪造文件,把非法黄金“洗白”。
既然这样的事件确实已经发生了,“外国人增加会导致治安恶化”这种感受并不能被视为虚构。外国人犯罪不仅在数量上值得关注,质量(犯罪手法)也同样重要,他们有时会使用一般日本人想都想不到的作案方式。为了社会防卫,也希望对此类案件能够施以特别严厉的惩罚。
不仅是外国人,针对诈骗的处罚本身就太轻了。诈骗的实际执行犯,不论任何理由,都应该直接判无期徒刑。什么“是别人让我做的”“我不知道”之类的理由全部不予接受。不做到这种程度,诈骗是不会减少的。利用电子邮件进行的诈骗和恶意诱导,也必须加重刑罚,否则同样不会减少。
金条是真的,但刻印是假的啊。有些回收店可能会说“价格会便宜一点哦”,但还是会收下。以前从大型黄金店被盗的茶碗,就是因为回收店没有要求确认本人身份,以180万日元买下,立刻又以两倍以上的价格转卖。恶劣的回收店是存在的。这次之所以变成案件,大概是因为对方被压价压得太狠了,于是把金条带去了正规的回收机构吧。有必要公开能够收购这些金条的交易所。如果不对那些地方进行打击,犯罪还会继续重复发生。日本网民说的很对,除了犯罪者本身之外,低价买取这些非法黄金的日本店铺也应该严查,只有缺少了变现出口的途径,才能扼住黄金诈骗的命脉。
对于越演越烈的黄金诈骗,日本未来也会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比如提高黄金买卖的身份验证标准,限制现金大额交易等。这次的这些案件,也许只是整个黑色产业链中曝光的一环。
我们也提醒在日华人,千万不要相信陌生电话,或涉及不正规的黄金交易。遇到可疑电话或者可疑事件时,记得第一时间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