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媒:高市早苗没说的后半句话 日本有事会怎样?(组图)



资料图:高市早苗


虽然高市早苗上任还未满月,但已多次让日本站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近日,高市早苗在国会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称,若中国大陆对台湾动武,将构成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并暗示武力介入台海的可能性。

上台未久的高市早苗被认为是“延续安倍路线”,又更为极端和直接,反复以言语“踩踏红线”展现所谓强硬态度。

多次公开表达“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高市早苗,没说出的后半句话是:日本有事会怎么样?

日本有事,那就是日本有事!在这场“危机闹剧”背后,高市早苗避而不谈的,是日本深陷经济泥潭这一更迫切的危机。

“借台湾生事就是给日本找事”

高市早苗抛出的涉台谬论,迅速引发中日两国强烈反应。

11月14日凌晨,中国外交部网站发出消息,“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奉示召见日本驻华大使金杉宪治”。中方深夜对日本进行了严正交涉。

同一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连发四问,直指其“挑战中方核心利益、阻挠中国统一大业”。

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11月12日表示,日本“在台湾问题上负有历史罪责,却妄图重蹈军国主义覆辙”。

实际上,早在今年3月7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外交主题记者会上谈中日关系时就曾告诫,与其鼓吹“台湾有事,日本有事”,不如谨记“借台湾生事就是给日本找事”。

日本国内同样舆论哗然

不仅是中国,日本国内同样舆论哗然。

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发文批评,“高市大概是想渲染危机,以此为日本增强军力找借口。”他强调,日本必须尊重“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事实,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日本不应插手。



鸠山由纪夫社交媒体账号截图(图源:中新网)

另一位前首相、立宪民主党党魁野田佳彦直言,“这是历代首相都在一定程度上止步的话题,高市的发言会给国内外造成重大影响。”

就连刚离职的前首相石破茂也打破沉默,指出高市的言论接近于“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但历届政府从未作如此限定,这种说法“无助于提升威慑力”。

“危机闹剧”背后藏多重战略意图

“高市的涉台谬论表明其政府正将以往对台‘战略模糊’转向‘战略清晰’。”辽宁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陈洋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表示,这背后是高市多重战略意图的交织。

对外,是为了响应并绑定美日同盟,配合美国印太战略以提升自身地位;

对内,则是为了推进军事松绑、为提前修改“安保三文件”铺路,并借此安抚国内右翼和反华势力,弥补其在历史问题上“服软”造成的支持度流失,从而巩固其“对华强硬”的人设与政治资本。

日本问题专家、数字经济智库高级研究员刘庆彬分析,当前自民党在国会未占据过半席位,年度预算能否通过需向在野党妥协。高市此时频繁炒作涉台议题,不排除是想以此为筹码,施压或拉拢在野党支持预算案。



资料图:日本国会

被刻意忽视的真正“存亡危机”

在这场“危机闹剧”背后,高市早苗避而不谈的,是日本深陷经济泥潭这一更迫切的危机。

“日本当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危机,经济层面问题尤为突出。”陈洋说,物价持续上涨、能源与原材料成本高企、居民工资增长滞缓等日本民生问题持续存在。但若不能尽快解决,民众不满将传导至国会和自民党内部,加速高市下台。

中期来看,日本急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牵引。在传统支柱产业方面,汽车工业受到全球新能源汽车普及和美国关税的剧烈冲击,累及日本整体经济。在新兴科技领域,日本在人工智能、半导体、量子技术等关键赛道的全球竞争中已脱离第一梯队,部分细分领域甚至明显滞后。

陈洋指出,高市内阁虽已识别危机,提出对包括人工智能、半导体在内的17个战略领域进行重点投资,但产业转型的紧迫性与现实基础之间仍存在落差。

一方面,日本政府债务规模已达GDP的250%以上,财政资源濒临饱和,持续大规模投入新兴产业的可行性存疑;

另一方面,尖端技术研发与产业培育需长期持续投入,难以在短期内产生直接的经济红利,这与民众期待快速改善生活的诉求也形成了矛盾。

少子化带来的经济连锁反应还在加剧。其带来的冲击,不仅在于消费市场的萎缩与内需的疲软,同时也加速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崩溃。

日本总务省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初,日本人口已连续16年减少,人口总数约1.2065亿,较2024年初减少约90.8万,减少幅度创1968年有统计数据以来新高。

多位专家认为,对于日本而言,真正的“存亡危机”不在台海,而在其能否直面经济困境。

在危机中走向何方?

高市早苗的涉台谬论,无疑为中日关系蒙上阴影。中国外交部明确警告,“如日方胆敢武力介入台海局势,将构成侵略行为,中方必将迎头痛击。”

从经济层面看,中日关系的恶化对日本而言无异于“自杀式行为”。

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出口对象国和最大进口来源国。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中日贸易总额3083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额1520.1亿美元,进口额1562.5亿美元。

若因台海问题导致贸易中断,日本汽车、电子、机械等产业将遭受重创。更关键的是,中国在稀土、光伏、锂电池等关键领域已占据全球主导地位,日本企业若失去中国供应链支持,其全球竞争力也将大幅下降。

对于中日关系未来走向,陈洋认为,短期来看将步入一段高风险期,政治对立加剧难以避免,这对于中日关系未来长远发展显然不利。

但中日关系最终走向何方,还将取决于日方能否以实际行动恪守承诺,能否将中日“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等政治共识落到实处。



日本问题权威专家:不能将高市早苗涉台言论视为偶然和孤立性事件



高市早苗 视觉中国 图

11月7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公然宣称“台湾有事”可能构成日本可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存亡危机事态”,暗示可能武力介入台海问题。而高市在国会答辩时坚称,有关言论符合日本政府看法,无意撤回或取消。

自11月10日起,外交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密集发声,向日本发出强烈抗议。11月13日,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奉示召见日本驻华大使金杉宪治,就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涉华错误言行提出严正交涉。

孙卫东指出,高市的涉台言论极其错误、极为危险,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严重违背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严重破坏战后国际秩序,严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和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严重破坏中日关系政治基础,严重伤害中国人民感情,14亿中国人民对此绝不答应!

在日本国内,除了在野党严厉批评高市鲁莽外,前首相石破茂13日质疑高市早苗有关所谓“存亡危机事态”的涉台言论。他说,高市早苗的话非常接近于“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然而,“历届政府在设想各种情形时,从未作过如此限定”;并且这种说法也“无助于提升威慑力”。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也在8日、11日两度发文称,“日本应该尊重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这一事实,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日本不应干涉”。

就高市早苗此次涉华错误言论,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对话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上海日本学会顾问吴寄南,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廉德瑰,展开深入剖析。

以下为对话实录

“对中国的挑衅程度远超以往”

澎湃新闻: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所说的“若台湾遭受武力攻击,有可能构成日本可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存亡危机事态’”这一说法,在日本法律、政策与安全层面意味着什么?

吴寄南:日本提出的“存亡危机事态”概念,其前提是与日本有密切关系的他国或者盟国。然而,台湾并非一个“国家”,高市早苗将台湾视为一个“国家”来提及,这完全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粗暴践踏,中国人民绝对无法接受。尽管高市早苗再三辩解,声称其言论基本上与日本政府一贯的主张一致,但这完全是一种谎言和狡辩。日本政府在任何正式表态或文件中,都未曾如此露骨地表达过此类观点。高市早苗的辩白显然是在撒谎,无法掩盖其违背一个中国原则的事实。

廉德瑰:2015年日本出台了新安保法及相关集体自卫权规定,根据该规定,若日本的盟国遭受攻击,尤其是当此类攻击威胁到日本安全或日本侨民等情形时,即便日本本土未直接受到攻击,日本也可将此情形认定为对其国家安全的侵害,即构成所谓的“日本存亡危机事态”。在此情况下,日本有权发动集体自卫权,这实质上意味着日本可以动用武力进行反击。

当时,日本曾举例说明集体自卫权的行使场景。比如,若日本的自卫队军舰与美国的军舰在中东霍尔木兹海峡等有武装冲突的地区共同执行任务时遭遇攻击,日本可认定陷入“存亡危机事态”,有权发动集体自卫权。但从来没有用台湾地区来举例进行说明。

澎湃新闻:与往届日本政府相比,此次高市的表态相比过去有何特殊性?

吴寄南:关于“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这一论调,最初由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卸任后提出。然而,高市早苗作为现任首相公开表述类似立场,身份与影响力本质不同,性质更为严重。历届日本政府在回应相关问题时,通常采取模糊策略,仅表示将“根据事态发展适时作出判断”,避免直接表态。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2023年窜访台湾时曾鼓动台湾“做好战争准备”,并强调需具备“威慑力”,但并未明确提及日本将采取何种行动。

然而,高市近日的言论构成赤裸裸的挑衅,公然宣称若中国大陆对台采取军事行动,日本将视其为“存亡危机事态”,并不排除武力介入。因此,这番言论不仅在身份上更具官方色彩,内容也更直接极端,对中国的挑衅程度远超以往。

廉德瑰:在安倍、岸田内阁时期,尽管“存亡危机事态”的概念已被提出,但日本政府在国会等场合被问及具体案例时,从未将台湾作为例子进行阐述。此次高市错误言论问题的严重性就在于此。高市早苗是1945年日本战败以来,第一位在官方正式场合鼓吹所谓“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并将其与行使集体自卫权相关联的日本首相。

日本社会内部可能存在对“存亡危机事态”的相关认知,但日本政府在公开场合一直秉持较谨慎态度,对于“存亡危机事态”的认定强调需基于多种情报的综合判断。这是日本官方公开表明的立场,且避免列举具体案例,尤其是避免直接提及台湾。

然而,此次高市早苗作为现任首相在回应立宪民主党质询时,却破天荒地以台湾为例进行说明,这一举动显得极为蹊跷。

澎湃新闻:高市早苗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表态,并且在中方多次严正交涉后,仍拒不撤回错误言论?

吴寄南:高市早苗是日本政坛“亲台派”代表,自诩安倍继承者。安倍离世后,高市就企图扛起“亲台”大旗。从她的言论也能看出,日本保守势力仍迷恋对殖民台湾的旧梦。台湾作为日本明治维新后攫取的首块殖民地,被其视为跻身列强的重要标志,承载着日本历史上一段所谓的“辉煌时期”。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复兴,一些保守政客妄图“重温旧梦”,将台湾视为日本的“后院”,试图重新染指台湾。

其次,这也反映出日本保守政客基于地缘政治考量的冷战思维。台湾地处第一岛链的中心位置,且为西太平洋海运的咽喉要道,日本从中东进口石油以及从东南亚进口的原材料中,超过80%需经台湾海峡运输。在日本一些保守政客笃信的丛林法则观念下,他们担忧若第一岛链断裂,特别是两岸实现统一,将意味着日本战略态势的严重恶化。

三是日本保守政客长期垄断政坛形成的政策惯性。近年来,自民党在日本政坛一党独大。从高市早苗内阁的成员构成来看,亲台色彩尤为浓厚,这种政策惯性驱使其在台湾问题上不断挑衅中国,践踏中国的红线。

高市内阁官房长官木原稔是“日华议员恳谈会”(日本亲台派的重要据点)的事务局长;该会的会长古屋圭司目前担任自民党选举对策委员长。亲台派的核心人物在内阁和自民党内均身居要职,这充分表明日本“亲台派”的诸多理念已逐渐转化为高市内阁的实际行动。因此,对于高市早苗的言论,不能视为偶然,应该看到其背后的必然性。

高市上任不足一月,其内阁支持率最高时甚至达82%。尽管在我看来,这种高支持率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但当前的高支持率仍可能使高市利令智昏、得意忘形,说出了上述言论。高市早苗的此次发言既有远因也有近因,共同作用导致了这一结果。

廉德瑰:高市早苗的基本盘支持层主要由日本右派构成,这部分群体大多持亲台立场,支持“台独”。高市早苗能够上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亲台派的支持。因此,在她上台后,若在台海问题上、在亲台相关议题上无法满足这些支持者的诉求,便可能面临失去其支持的风险。从国内政治层面分析,高市早苗似乎陷入了一种两难困境:若顺从基本盘支持者的要求,在外交上可能陷入被动;但若不顺从,这些支持者当初推举她上台,正是期望她能推行右派路线。

因此,在我看来,高市存在故意模糊立场的嫌疑,虽然她辩称所举台湾案例仅为假设,试图往回找补,但话已出口,也已造成既成事实。从表面看,日方试图营造“口误”的假象,毕竟日本官方一贯宣称在相关问题上采取综合判断立场,不单独以台湾案例为依据。然而,此事并非孤立事件。

高市在韩国APEC期间会见台湾方面代表,并在社交平台上进行炒作,中方已明确表达不满。日前,日本政府还向前“台北驻日经济文化代表处代表”谢长廷授勋。这一系列事件相互关联,绝非偶然。综合来看,高市在国会上的发言显然是在打擦边球。

事件发生后,日本媒体和政府却迅速转移焦点,将舆论导向中方外交官的言论。因为在台湾问题上,日方的言论明显站不住脚。无论从国际法、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原则精神来看,台湾问题都是中国的内政,日本没有任何资格干涉他国内政。更何况,日方不仅干涉内政还将所谓“存亡危机事态”作为发动集体自卫权的依据,性质恶劣。在被批评时,日方理亏词穷无法辩解,只能试图转移视线。

“只有通过务实合作才能为两国关系注入稳定性”

澎湃新闻:您认为,日本在台海问题上应该怎样做去改善当前的氛围?

吴寄南:第一,高市早苗应正式撤回不当言论、致歉并郑重承诺:今后将严格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及日本宪法,在涉华议题上谨言慎行,杜绝任何损害中日关系根基的言行。这是缓和紧张局势的首要前提。

日方应立即停止对中国外交官相关事件的恶意炒作,避免将严肃的政治分歧曲解为言语表述的争议。转移视线、混淆是非的操弄手法不仅无助于问题解决,反而会进一步激化矛盾,日方须以负责任态度停止此类不当行为。

日方需以实际行动防止中日关系出现整体性脱轨、倒退,只有通过务实合作取代零和博弈,才能为两国关系注入稳定性。

从长远视角看,中方可借助日本舆论,团结日本国内理性健康的政治力量,遏制少数极端势力将日本推向危险道路的倾向。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中日四个政治文件这一“定海神针”,始终坚守正确政治定位与原则底线,绝不能有任何偏离或动摇。在此前提下,严格遵循中日双方在系列政治文件中作出的承诺与规定,沿着既定政治方向稳步推进双边关系发展。

廉德瑰:中日关系的基石在于严格遵循1972年签署的《中日联合声明》及四个重要政治文件。这些文件明确且郑重地确认了一个核心原则: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在五十年前便已就此作出庄严承诺,这不仅是中日两国间的共识,更是日本对国际社会作出的明确承诺。

然而时至今日,日本国内仍有部分右翼势力及所谓“专家”罔顾事实,公然宣称“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甚至鼓噪“台湾地位未定论”的谬论,并以此为借口主张日本有权干涉台湾事务,甚至更进一步声称,若中国大陆以武力方式实现统一,即构成对台湾“攻击”。这种行径严重违背了国际法与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更是对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公然践踏。

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以四个政治文件为基石。日本应切实履行其承诺,严格遵守文件规定,不得干涉中国内政。若日本无视或背弃这些文件精神,中日关系将失去稳固的根基,更无从谈起健康稳定的发展。
Advertisements
评论人:KOCP [♂☆刁太大☆♂]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1950年代,美國和中華民國軍事實力優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關閉」台灣海峽,掌握整個中國東南地區及華南地區的制空權,並進出中國大陸進行轟炸、掃射、偵察等任務。根據新華社公布的數據,僅1954年初至1958年6月期間,國軍對中國大陸東南沿海要地和軍事設施轟炸、掃射達400多次,偵察飛機達3100架次[13]:14。1958年初,解放軍空軍、海軍航空兵進駐福建。當年,雙方空軍展開空戰。雖然中國大陸方面有觀點認為於1958年,解放軍取得東南地區的制空權[14],但雙方空戰持續至1960年代[a]。同時,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間[15],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處於敵對狀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的領海上空偵察飛行[16]。美國軍機軍艦在二十年間經常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劃定之領空及領海,不斷在台灣海峽及南中國海偵察飛行及航行,特別是在台灣海峽及南中國海並不少見,次數超過了數百次[17]。解放軍海軍在1974年突破中華民國在台灣海峽的軍事封鎖,1976年突破第一島鏈,但解放軍空軍在1980年代以前的很長一段時期則仍然被限縮於中國大陸之上[15]。
1971年1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發布第497次嚴重警告,抗議美空軍侵犯海南西沙群島領空[8]。根據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的記載,這是《人民日報》最後一次採取計數方式刊發警告[18]。1972年2月,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遜訪問中國,雙方發表《上海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進入「中美蜜月期」,兩軍空中敵對狀態相應結束[19]。
2025年11月14日4:22
评论人:拔它几根毛 [★品衔R5★]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中日关系-----从敌对-----到友好------再敌对。
中俄关系-----从友好-----到敌对------再友好。
中美关系-----从敌对-----到友好------再敌对。
时代变迁,沧桑轮回。
2025年11月14日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