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本书,看过的人应该不多,但关于书的传闻,却沸沸扬扬。因为下面这几个原因。
第一,实名写作。
小说的作者,是广西南宁某中学的一位毕业生,内容就是她和男主的校园恋情。
但,小说中的人物,大多都用了真名,曾经的同学、老师甚至校长,或多或少出镜。
这下,一结合书中一些情节,特别是那些暗恋、出轨、三角恋等狗血情节,很难不真人带入。
简直是一场「隐私大作战」。
试想一下,毕业多年后的同学聚会,谁跟谁当年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谁当年被谁打了小报告,谁当年做过谁的小三……
比老坛酸菜还酸爽。

第二,大胆情节。
小说类似于一本自传,讲的是女主从初中开始,和男主相识相恋,恋爱长跑八年终于修成正果的故事。
但两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知三当三」的故事,中间又是分分合合,又是三角恋、出轨,这些就不提了。
因为青春校园爱情,主打一个疼痛文学。
不疼都不行,看过郭敬明的都懂。
真正让小说火爆的原因,还是男女主在校园里「处处吻」等情节的大胆描写。
教室啊、操场啊、图书馆啊,都曾经是青春的见证。
但我觉得,这才是最不值一聊的。
这个时代,拥个抱,接个吻,感觉都谈不上亲密行为了……

第三,学霸爱情。
这才是我今天要讲的重点。
因为网传小说的作者,也就是书中的女主,是当年的高考头名,如今在北大就读。
而男主,同样是学霸,后来考进了复旦。
就问你气不气?
恋爱比别人轰轰烈烈,成绩还比别人红红火火。
(图片源于网络)可明明,我们上学的时候,家长老师一直教导我们的是:
不要早恋!不要早恋!不要早恋!
因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早恋影响成绩,考不上好大学,还不是给别人养老婆、养老公?
但这两位的故事摆在这,所以今天我就想聊聊,早恋真的影响成绩吗?
读书这事,到底是看什么,天赋?努力?还是方法?
02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很难不想到自己的学生时代。
我念书的那些年里,除了小学,成绩一直很好。
小学,说实话,我没开窍,也不懂事。
那时候,成绩在班里是中游,非常不起色,没人说我笨,但也没人说我一定考得上大学。
但从初中到高中,一直是年级前三名,我印象中最差的时候,也会在前五。
但我显然不是努力死读书的那一挂。
我最大的毛病是,无法专注,上课没办法集中注意力听讲,老师讲不到10分钟,我必开小差,神游万里。
所以我靠的是自学。
发展到后来,干脆不听课了,就自己看课本、自己做卷子,自己总结经验。
实在遇到自学迈不过去的坎了,整理总结出来,找机会问老师,争取一次提问解决一个难题。
当然,我的方法可能很小众,没有什么推广的价值。
但我真正想说的是:
学习其实和工作一样,最重要的是总结归纳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效率。

不信你回想一下,当初班上一定有这样的同学:
非常努力,上课喝咖啡,绝对不打瞌睡;下课除了上厕所,都不离开座位,依然埋头学习;晚自习结束回了宿舍,还躲在被窝里,打手电筒背书。
但,成绩就是上不去,大概率永远停滞在中不溜那一档。
再想想,班上也一定有这样的同学,他们习惯性被称为天才:
上课大家都一样,但是下课了该打球就打球,放假了该看动漫就看动漫,甚至晚自习还会偷偷看看杂志漫画这些杂书。
但,人家每次考试,都是前几名,最后高考还能上个985之类的。
真的是智商差距、天赋差距吗?
肯定存在天才,但绝对是极少数的个例,大多就是学习方法的差距。
03
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当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且,这种总结方法的能力,老师家长,可能都没法教,它只能发自于孩子自己的内心。
孩子是不是自己很想提高成绩?
孩子是不是自己很喜欢读书,或者说,很享受那种克服一个又一个难题的征服欲?
想起曾经在网上,看到的一条问答。
说孩子累的不行了,倒头就睡,我这个时候该叫醒她起来写作业吗?
一位当了九年老师的网友回答说:
别。适合读书的孩子,要么对书本里的内容有好奇心,要么对考试排名有好胜心,这样的不用卷。
好奇心,好胜心都没有的,别卷,没用。
即使极小概率卷出来的,搞不好就心理有问题,你就看那些校园新闻嘛。
所以别折腾,是「那块料」就按部就班的跟着学校节奏走。
这里说的「那块料」,其实就是两颗心:
对名次的「好胜心」,对知识的「好奇心」。
那假如不是「那块料」,怎么办呢?
04
先讲个故事,主打一个心里安慰。
2021年,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苏炳添以9.83秒的成绩刷新亚洲纪录。
这事我们都知道,轰动全国,震撼亚洲。
但那一年,苏炳添已经32岁了。
职业短跑运动员的巅峰期,一般是21岁到25岁。
比如加特林22岁奥运冠军,鲍威尔22岁破世界纪录,博尔特21-25岁是他的绝对领域…
那么苏炳添的高光时刻,为什么来得如此之晚?

有一个采访。
苏炳添说,他以前很难突破10秒,于是他反复强化自己的起跑,强化自己在前半程的速度,但就是无法突破。
后来他和教练发现,他往往是在最后20米,才被人超越的。
他的起跑速度,是超过很多百米飞人的,他的前半程速度,甚至比博尔特都快。
换句话说,苏炳添的问题不在起跑,而在于他冲到最高速度后,维持这个速度的时间太短了。
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他的起跑和前半程太用力了。
人的能量不是无限的,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起跑牛逼、中段牛逼、冲刺还牛逼的人。
现在问题清楚了,苏炳添以前的跑法,跟那些顶尖选手是相反的。
越是想赢在起跑线,越是一开始就用力过猛,到了关键的冲刺阶段,就越是顶不上去。
所以他和教练,选择在前半程慢下来,之后才有了9秒83的突破。
你看,短短一百米的赛跑,赢了起跑线都未必能赢到最后,又何况我们几十年这长长的一生呢?
讲这个故事,其实是想说一件事:
读书成绩不论如何,考不考得上大学,孩子都才十几岁而已。
他们性格尚未稳定,兴趣爱好仍然不明,志向理想也未确立,甚至能力天赋也没完全显露。
我们根本无法预测,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将来会走进什么领域,从事什么工作。
读书还是学门技术,对于他这一生,到底哪个更有用,没人知道。
回想一下,我们父母那辈,因为大学还没扩招,所以大学生很少。
大多就是学门手艺,他们那年代学的多是木匠、漆匠这些传统手艺,到我们这一辈,大多学的是汽修、美发、厨师等等。
这条路在过去,被认为是读书不行的次选,但其实,现在形势正在慢慢改变。
现在人工费用每年都在涨,大多技术工的工资已经比写字楼白领高了,而且未来的趋势会越来越高。
所以孩子读书不好的家长真不用太过焦虑,给娃学门手艺,未来可能做体力活辛苦一点,但日子不会比念书的孩子差。
孩子考上了,安安心心送他去念高中念大学。
孩子没考上,一样安安心心送他学门技术,学门手艺,将来未必过得比别人差。
要知道,伤仲永和大器晚成的故事,其实一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