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通过G2理论提出“中美平起平坐”之后,俄罗斯精英在谈到这个话题时,似乎心里有一点点不是滋味。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首席科学研究员马马哈托夫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刚刚结束的中美釜山会晤表明,美国正在利用包括威胁、承诺等各种手段向中方施压,使其疏远俄罗斯。他还指出:“在釜山会晤期间,特朗普承诺将结束与中国之间贸易战,甚至提出了‘G2’的概念,本质是将全球霸权在中美之间进行瓜分……”
“但特朗普的这些游说并没有起到作用,中国没有同意,也不会同意。无论美国如何施加压力,中国都不会牺牲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
话虽如此,但不得不说,看到美国提议中美平起平坐,俄罗斯的政治精英们其实是挺无奈的——看重实力的特朗普提出的设想是G2,而不是G3,而在短时间内美俄关系恢复无望的情况下,俄罗斯只能相信中国。

相信中国当然是对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俄罗斯也没有别的选择。
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与西方世界彻底决裂;特朗普上台后,美俄关系一度出现恢复的曙光,但随着双方在俄乌停火问题上的分歧逐渐明显,美俄关系的重启也陷入僵局。
10月份,特朗普宣布取消原计划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的第二次“特普会”,并首次宣布对俄施加新的制裁。自此以后,双方之间再也没有任何的高层接触或外交互动。
10月底,普京派出的特使在华盛顿待了3天,见到的最高级别人物是一名长期同情俄罗斯的众议院议员——安娜·保利娜·卢娜,白宫内部的高级实权官员一个没见到。
因此在这种局面下,俄罗斯自然更加重视与中国之间的关系。毕竟,现在能在经贸、科技、外交上给予俄罗斯真正帮助的大国,也只有中国。

过去三年里,中俄之间的贸易额不断创新高,本币结算比例接近100%,几乎摆脱了美元体系的束缚。俄罗斯应该感到庆幸——在被西方围堵的时刻,还有一个强大的伙伴愿意伸出援手。
但与此同时,俄罗斯内部某些人也在讨论一个问题:如果中美关系真的出现“缓和”,那将对俄罗斯意味着什么?
这种担忧的动机其实可以理解。毕竟在冷战思维的惯性下,很多俄罗斯人仍习惯用过去的逻辑看世界——美国、中国、俄罗斯三方此消彼长,一方靠近另一方,第三方就会被边缘化。
而特朗普关于“G2”的设想,听起来恰恰像是这种担忧的具象化:假如中美真走得太近,俄罗斯会不会被晾在一边?
不过,从中方的角度来看,这种担心其实有点多余。中美之间的确需要沟通,但那更多是基于现实利益的博弈与风险管控,而不是战略伙伴关系的缔结。
中美之间的矛盾太多,贸易、科技、台海、南海……不可能因为一两场高层会晤就“冰释前嫌”,两国之间的竞争将长期存在;与此同时,俄罗斯则是中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而且这种关系还在不断升级。
再说了,中方也不希望看到一个被过于削弱的俄罗斯。对中方而言,一个内部稳定的俄罗斯,是维护欧亚大陆平衡的重要力量。
无论在上合组织、金砖机制,还是在能源安全、“去美元化”等议题上,中俄的利益都高度契合。只要双方保持互信、平等和互利,这种关系就不会被轻易动摇。
透过现象看本质,特朗普提出的“G2”设想,其实更多是一种试探,是一种对中俄关系的挑拨。他在外交上惯用“分化”策略,一边承诺好处,一边制造矛盾,希望通过诱导让对手阵营出现裂痕。
实际上,早在去年大选期间,特朗普就曾毫不掩饰地表示:“让中俄走到一起是拜登犯下的最大的错误……我将分裂中俄之间的‘同盟’,并让美国再次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

不过,特朗普的阳谋注定无法实现,不论是提议“G2”还是其他什么招数都没有用。两国高层已经多次强调,中俄关系“不是权宜之计,不受任何外部影响”。
未来的全球地缘格局可能会变得更加复杂,但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在可预见的未来里,中俄关系会长期保持“稳中有升”的状态。
哪怕美国想通过“平起平坐”来重新划分世界权力格局,中国也不会拿俄罗斯做筹码;而俄罗斯,也会继续在这段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