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攻击-11一夜之间享誉全球
和高超声速导弹一样,“无人僚机”这个概念,也是本世纪初美军无敌时琢磨出来的。最初仅仅是打算弥补,五代机隐身弹舱容积不足的短板。但经过深入研究后,美军发现无人僚机对人工智能、信息传输和电磁控制要求极高,实际上转为长期技术储备。中航工业在歼-20首飞后,也开始琢磨这个领域,并遇到了同样问题。最终解决办法和歼-20侧弹舱一样极具灵性——既然人工智能水平不足以指挥无人僚机,那就添设一名飞行员专职操作,结果就是现在看到的歼-20S。

▲简单但有效的思路,蕴含着深厚的工程积累
想与歼-20S这类高隐身装备配合作战,出色的隐身性能是基础要求。再考虑到多任务能力、使用/维护成本和航程,最终结果就是现在的攻击-11。据“Defence Security Asia”推测,攻击-11配套的机载武器非常丰富,可以按照需求搭载两枚1000千克级制导炸弹、八枚小直径炸弹,或者是反辐射和反舰导弹。甚至挂载电子战和侦查吊舱,执行辅助任务也是顺手拈来。在这种情况下,攻击-11对歼-20S的价值,就远不止“外置隐身弹舱”那么简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攻击-11本身就是歼-20S可消耗的武器之一。

▲无人机本来就是可消耗的武器
苏-34在乌克兰战场上早期屡屡被击落,既展示了战斗机的脆弱性,也导致地面获得的支援非常有限。攻击-11在歼-20S指挥下,可以承担最危险的对地攻击(不能将国内面临的对手,也视为乌克兰那种水平)、前沿侦查任务,自身则在留在相对安全的后方。最重要的是,就算前出的攻击-11被击落坠毁,仍然可以调度编队里其他攻击-11补上,这种战力持续性是之前所有战斗机都无法比拟的。美军现在最头疼的是,为F-35B垂直起降的升力风扇,挤占了后座飞行座椅空间,无法发展双座型号,跟不上歼-20S的路线。

▲升力风扇是一点位置都没留
在80年代末期,苏联防空军得意地表示,能视为“小型预警机”的米格-31,可以现场指挥其他战机,形成编队来保护东部广袤领空免受美国侵略。后续F-35也声称自己是“小型预警机”,可以将编队里其他非隐身战斗机的性能发挥到极致。歼-20S则是第三阶段,其只需要歼-16D等极少有人驾驶战斗机辅助,主要通过可消耗、出色隐身和蜂群作战的攻击-11发挥战斗力。哪怕是和对手“一换一”,都能把对手耗到弹尽粮绝,更何况实际上是体系碾压。

▲歼-16D这阵出场变少了,但地位依然关键
最重要的是,不管攻击-11还是歼-20S,在国内空军的技术发展路线里,都不是最终装备。其中攻击-11的基础布局很出色,主要是开发程度有限,还需要在不断磨砺中发挥硬件潜力,比如说衍生空中加油、全电子战型号。而歼-20S本质上,是歼-20搭载部分六代机技术衍生的五代半,地位有点类似十年前的歼-16。等到从最开始就按照指挥无人机群作战设计,真正颠覆空战模式的歼-36服役后,配合届时基本成熟的无人机群,才是美军的梦魇。

▲只有电磁弹射才能灵活操作这类舰载无人机
攻击-11的舰载版获得了攻击-21的新编号,目前主要搭载在076上,作为伴随海军登陆编队作战的空中侦查、指挥平台,偶尔发射反辐射、反舰导弹,打击高价值目标的核心装备使用。按照技术发展逻辑,未来大概率会出现在福建舰等弹射航母上,伴随歼-35,甚至是歼-50集群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