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当时强调,这个系统将整合卫星、雷达、拦截器及激光武器,目标是在2029年前全面运行,实现美国所谓的无懈可击安全。
这个项目,极具特朗普色彩,看似雄心壮志,实际上更多的却是幻想和幻觉。
特朗普提出175亿美元预算,但外界估算若要实现其全部目标,成本可能高达数千亿美元。
对比20世纪80年代的“星球大战”计划,这次的规模更大、覆盖范围更广,且将外太空纳入防御范畴。
然而技术方面目前仍为概念阶段:包括用于助推段拦截、空间基地拦截器、全球卫星传感器网等核心构件尚未成熟。
战略上,这种力图构建无敌护盾的思维实际上破坏了传统的核威慑与弹道防御平衡。
美国若真正建成一个令对手没有反击能力的防御体系,将挑战相互确保摧毁的战略逻辑,从而激发对手研发更多突防武器或反制手段,那么这个“黄金穹顶”也就不再是无懈可击了。因此,他提出的绝对安全目标根本不现实。

(俄媒报道截图)
俄媒提到了中国的“穹顶”计划,并称之为“龙之穹顶”。
注意,这只是俄媒叙述的一种方式,而不是说中国专门建立“龙之穹顶”去对标特朗普的“黄金穹顶”。
这里说的“龙之穹顶”,指的是中国正在研发的一套分布式预警探测大数据平台,以整合天基、空基、海基、地基多源传感器数据,实时追踪全球多达一千次导弹发射,并利用算法区分弹头与诱饵。
中国也在最近的阅兵中展示了包括红旗-29系列在内的中段/外大气层拦截系统,展示出在这一领域的实际进展。
从战术技术层面来看,中国的路径强调异构传感融合和韧性提升。
这意味着并不追求一次性建立庞大的、无懈可击的设施,而是通过现有平台整合与升级实现防御能力的指数增长。
这种模式在战争、新威胁复杂化的时代更具适应性,体现出一种新的军事现代化逻辑。
更重要的是,这一体系定位明确:强调防御、加强态势感知与响应能力,而非追求空间霸权或先发制人打击别人而自己却如同开了金身一般无敌。

(特朗普宣传“金穹”)
两种体系背后的根本分歧,不只是技术路径,重点在于安全逻辑与战略哲学。
美国幻想消除一切脆弱性,实现自身的完全零风险,这折射出的是对军事优势与霸权地位的执念。
而中国的模式则更强调多层防御、信息优先,不存在绝对的无敌但可以提升韧性。
从这一视角看,美国虽标榜防御,但其行动本身将引发新的军备竞赛及误判风险,只会让世界更加不安全。
而中国的导弹防御技术进步,则会成为全球安全稳定的因素,而非激发对抗的新火花。
中国模式体现出的是负责任防御现代化,即通过数据驱动、协同防御的方式,提升安全而不扩大威胁,更不寻求霸权。
中国公开主张多边治理、反对太空武器化、尊重外太空和平利用原则,这与美国独享安全,先发制人的理念形成鲜明对比。

(红旗-29)
在实际应用中,若中国的传感整合平台能够实现全球覆盖,通过共享态势、协同预警,有可能为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多国提供安全溢出效应,从而降低全球范围内的误判、误击风险。
与此同时,中国并未提出类似美国那样的大规模拦截器或卫星武器化目标,而是通过提升全域态势感知与防御反击能力达到威慑与安全双赢。
这一点颠覆了军备竞赛必然带来不稳定的传统逻辑,这也是为什么说中国的“龙之穹顶”反而会增强全球稳定。
这正是中国一贯的战略,中国的“龙之穹顶”并非出于空间军事化的欲望,而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与全球战略稳定。

(美国国旗和中国国旗)
反观美国,对所谓绝对安全的执念,源自其根深蒂固的霸权主义思维。
冷战时期的“星球大战”计划、反导条约的单方面撕毁、太空军的成立,到如今特朗普的“黄金穹顶”,无一不是以所谓的防御的名义行扩张之实。
这些计划不会让世界更安全,因为美国真正追求的,是自己独享安全,也就是说,确保自己可以毁灭别人,而其他国家都无法毁灭美国。
真正的和平来自平衡与克制,但美国却一再追求打破平衡的技术垄断,这种思维与时代背道而驰,人类的未来是构建命运共同体,而不是美国继续唯我独尊。
如今世界已经进入多极化阶段,大家风险互联,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美国如果继续执迷于让自己无敌,只会导致世界对霸权的反噬,加速器自身的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