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娱资本统治东京电影节?除了恭喜还能说什么(组图)

五月份《狂野时代》拿戛纳“评审团特别奖”国内风平浪静;俩月前辛芷蕾《日掛中天》拿金狮影后内娱小风小浪。

直到上周王传君拿东京影帝。

嚯。

那叫一个沸沸扬扬......



紧接着,连带着辛芷蕾的威尼斯影后也一起被翻出来挨锤。

讨论热度远超当时获奖。



演员,撕×比演戏精彩。

电影,八卦比奖项有流量。

这一阵热搜后,反正Sir只觉得电影凉得更透了。

内娱正在进入一个听着风就是雨的时代。

“阴谋”,会一次比一次更猛烈。

01

11月5日,王传君拿下影帝。

而前一天,同片主演、有资格角逐影后的白百何发了一条意味深长的微博:

还能这么操作?



配合极具指向性的“三不猴”表情(非礼勿视勿听勿言)似乎在内涵这届东京水很深......

事情就是这么个事。

开局一张图,各种“内部消息”立马就装订成册了。

核心思想是:沪圈资本硬抬王传君,挤掉白百何的影后提名。

等等。

影帝影后是不同的两个奖,为啥王传君和白百何是竞争关系啊,你以为生孩子保大保小呢。

这些人言之凿凿地说,东京影帝影后不会在同一部作品里开双黄蛋。

咳咳。

同样是国际A类电影节,同样是中国演员。

咏梅、王景春同时拿下柏林的影后和影帝,这怎么说?



质疑有黑幕的原因还包括,《春树》作为一部大女主电影,你戏份只有40%的“挂件男主”凭什么能当影帝?



谁规定了,出场时间少就不能拿最佳演员奖?

那你这让大女主电影《沉默的羔羊》,戏份只有21%的安东尼·霍普金斯情何以堪,人家的奥斯卡影帝就水吗?

怀疑“根据”之二:

网传的“运作”方式多种多样,但火力集中于评委席中唯一一名内地导演文晏,传闻称“沪圈要求文晏把东京男主给王传君,否则日后不投资她的电影”。

好吧。

一个日本的东京电影节,竟然变成了中国人情世故的主场,全程被我们的人操控,想给谁奖就给谁奖。

这件事且不论真假,怎么听着有点莫名的……自豪?

相信和编造这些传言的人,基本没出国去过电影节,但他们熟练自身的生活经验。

将整个世界,泛化成一个巨大的“城市人际关系网”——

“你听我跟你说!”

“我交警队有人!”

“Ta肯定是出来卖的!”

最后,来自白百何本人的澄清,她发微博重新聚焦火力明确控诉《春树》的制片、导演,矛盾是剧组内部矛盾,非奖项问题。



但网友自有说辞——

“妥协了”,“被买通了”。

在王传君创造了“拿奖等于挨骂”的历史之后,受害者二号辛芷蕾的威尼斯影后,也被拿出来说“运作”了。

你这奖啊,是赵涛(评委)给你撕的。



辛芷蕾强势回应:

根本不存在运作。



没想到回应之后,骂声得更刻薄了,大概分为三种类型。

“看不惯”型:得了便宜还出来卖乖?

“社会人”型:还把帮你办事的赵涛给否了。

“耍流氓”型:你急了,你急了,你急了。





如果国际类艺术奖项真的可以运作,真的可以像“到交管所找熟人消违章”一样简单。

那气什么?

这是遥遥领先啊!

民族资本的打击面已经覆盖全球,能够对他国的独立文艺评选进行长臂管辖,先是操纵意大利,再是运作日本。

等一下哈。

一方面大家觉得资本无比强大,无所不能。

但另一方面,这个“资本”就如他们所说的——“票房几百万”。



一部投资小、票房低的艺术片,能有多少资本?

敢情资本不为了赚钱,就是为了全球撒钱,买奖来逗自个开心?

这种阴谋论的背后是。

把真正的努力变成笑话,把稀有的成就变成原罪,把更高一层的世界舞台提前判成毫无价值的闹剧。

受伤的何止电影?

它以“看透一切”的姿态,把所有人都拖进信任崩塌的泥潭,一起烂到底。

02


是的,阴谋论这把火早就烧进了娱乐圈里。

也就是在今年,内娱饭圈第一次让Sir领会了什么叫做阴魂不散。

就连网易云音乐毫不相关的作品评论区里,你也能看见这样的牛皮癣式维权——

恳请大家关注于朦胧事件



啊,童年时,收到印着违法信息一元钱纸币的体验被瞬间唤醒。

尽管官方已经出了相关调查结果:饮酒意外坠楼。

甚至于的母亲也已经发布声明,表示尊重调查结果。

但粉丝群体的怀疑声浪,非但没有停止反而直线上升。

以至于粉丝都比生前多……



这大概才是现实版的无法安息。

性剥削、资本压迫、灭口......种种说法已经不能满足怀疑论者们的胃口。

当Sir以为会有人怀疑“母亲的声明存在伪造可能时”,没想到,他们已经开始怀疑——

“他母亲其实不爱他,发声明是收钱办事”。



无论是电影节“撕奖”还是于朦胧事件,都反映出来一个现象:

似乎艺术与娱乐本身已经越来越失去吸引力,相比它们,怀疑成为了新的娱乐休闲方式。

大家有多喜欢撒布/消费阴谋论呢?

哪怕是20多年前的张国荣,也会被“有心人”以内幕消息的口吻重新立出来,再狠狠圈一波流量。

你别说,还真圈得到。



阴谋论为啥会出现?

其实不难理解:

第一,事件相关人员会通过制造它直接收获关注度。

第二,传播者会因为既耸动但又符合期待的信息再度收割。

第三,咱老百姓其实也能喝上碗汤,人们潜意识里总是愿意相信阴谋论。

逻辑简单,理解门槛为零。

有优越感,仿佛洞悉真相。

是“别怪我无能,是敌人太全面”。

在简单叙事和审判快感的共同作用下,现实焦虑被缓解——

本质是止痛片。



人类已经用一次次腥风血雨证明,越是一败涂地、越被生活反复羞辱的人,越需要一个“宏大的外部敌人”来解释自己的痛苦。

在最初它是鬼魂是巫术,于是杀异端、烧女巫……

后来变成了外部的阴谋,于是搞清洗、搞运动……

如今再度演化,阴谋变得日常且普遍:一切都是资本的局。

是呼兰的段子,“总有朕想祸害刁民”。



组成那一页一页PDF的,是人们倾向相信阴谋,是与生俱来的惰性。

但,当真没有办法解决?

其实有。

可我们似乎离它越来越远——

真相。

03

严肃的社会议题今天先打住了,今天就说娱乐,准确地说是娱乐新闻。

发现了吗?

它好像也消失了。

你可能已经忘了,在十余年间,我们“吃瓜”的方式也已经历经了多次迭代。

第一次是2014年。

你可能不记得“周一见”。

但或许记得“中国第一狗仔”卓伟浮出水面。

通过将偷拍、跟拍在微博平台快速曝光,卓伟很快从业内权威化身为“正义使者”。

“狗仔”一词变得眉清目秀,可以欣然顶着它接受采访、录制节目。

中国第一狗



看上去,窥探隐私不仅无罪,甚至具有道德使命。

或许从某个角度来说,我是用一种反道德的形式,报道他们的假恶丑,去监督他们注意自己的言行,比如提醒那些已婚的明星不要轻易出轨,比如不要对喜欢你的歌迷影迷撒谎。

《智族GQ》

英雄?

当然不。

但一定是胜利者。

在饭圈尚未成型的十余年前——

第一手的八卦绯闻,成为了新浪微博最早期流量发动机,二者之间达成了相互成全,而被扫地出门的是互惠共赢、打法保守的传统媒体。

同样的。

偷吃、出轨、同居等腥膻的花边八卦,也取代的详细严肃的娱乐报道,占领了流量高地。

碎片式“有图有真相”也慢慢代替了真相。



而多年以后的今天呢?

明星少了狗仔的骚扰。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无物之阵”式的,莫须有的八卦传闻。

只需要一段聊天记录、一篇小作文,甚至只需要举起摄像头,只要你的涉事人够分量、内容足够吸引眼球,人人都可卓伟。

我们的注意力再一度碎片化:

因为到处都是“真相”,所以再也没有真相。

就像这一次的王传君影帝争议。

流传最广的,“挂件男主”一词的出处,就是这样一段聊天记录。



没出处、没信源、没求证。

但它就是能在没有专业报道的真空中召唤邪神。

因为它说出了阴谋论者们最想听的话,因为我们早就失去了孕育真相的土壤,也失去了追寻真相的耐心。

况且对某些人来说阴谋论根本没坏处,现在是资本,以前是洋人,再以前是巫术。

这两天,Sir又把《走向共和》的相关段落看了一遍

它不一定懂真的慈禧,但一定很懂政治。

或者说,很懂人心。

老佛爷怎么想的?

明明是一帮乱党,但是他们——

“以往红花会、白莲教,还有长毛太平军,无一不是要乱我大清,这义和团扶清灭洋,倒像我大清的赤子啊!”

民心可用,民心可愚,越愚越用,越用越愚,老太太左脚踩着右脚原地起飞了。

只不过。

“一个朝廷最难得的总是稳定,不管多好的事,动静一闹大了,就不再是好事了!”

混乱、无序、盲目,正是一种预期结果。

因为投身其中的人,也有可利用之处。

他们不求甚解又轻易相信。

如果他们真的开始去问到底什么是真相——

那才是真的麻烦呢。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