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年有很多人期待歼-20上舰
现在外界很熟悉的美国海军航母舰载机联队,是F-35C和F/A-18E/F为主力,EA-18G和E-2D提供技术支持,另有轻型运输机和直升机辅佐的模式。国内缺乏弹射航母操作经验,所以暂时借鉴美国经验,打造了高度相似的组合。但冷战期间美苏高强度对抗时,美国航母的舰载机配置可不是这样的。以参加海湾战争的六艘航母为例,普遍配置其实是:20架重型F-14A制空、18架F/A-18A打杂、18架A-6/7对地攻击,另有E-2C预警机、EA-6B电子战机、KA-6D加油机和S-3反潜机支援。

▲美国海军现在的舰载机配置主要针对中低烈度战场
理论上多用途的F/A-18E/F,可以接过对地攻击、空中加油和电子战等多个任务,但仅仅局限于中低烈度战场。在俄乌战场上,同系列出口成绩出色的多用途苏-30SM折戟,战前并不出彩、稍显笨拙的苏-34成为攻击主力,与名义上多用途、实则以制空为核心任务的苏-35搭档,构成了俄罗斯空天军的前线主力机队。如果从未来中美海上高强度对抗的角度考虑,发展高性能专用舰载机是必然趋势,歼-20、歼-36作为更胜一筹的重型机,确实符合这个趋势。不过,中美航母的发展理念并不完全相同。

▲苏-34实战表现远比想象得出色
美国海军直到现在,仍然将舰载机视为执行所有核心任务的平台,包括舰载机明显无法承载,面对强势崛起的中国航母,已经难以应对的反舰领域。相比之下,国内从最开始为高强度海战准备的反舰兵器,就是鹰击-12,后续更是升级到鹰击-21、鹰击-19等高超声速导弹。在这种情况下,舰载机最重要的任务,是争夺战场制空权并引导攻击,掌握航程、载弹量优势的重型机,同样更符合这种需求。歼-15当年能成为海军初代舰载机,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这一点。

▲装备发展抉择要考虑当时的环境
歼-20没能延续这一思路,并不是海军需求发生变化,而是歼-15T庞大的体型,已经占据了足够的空间和资源。两款重型机同时上舰的结果,就是内部空间挤压到难以接受,太笨拙了。此外,歼-35虽然挂着中型机的名义,但官方报道中“接近30吨的最大起飞重量”,其实和歼-15T非常接近。而明显小一圈的体型,则是五代机强调隐身布局、更新换代导致体重上涨的典型特征。歼-35和歼-15T这对组合,未必是海军最希望看到的,不过歼-15T和歼-20搭载到福建舰8万吨平台上,显然是海军难以接受的。

▲歼-35是考虑到歼-15T已经上舰后的结果
等到歼-15T退役,歼-35成为六代舰载机的辅助型号,再加上到时候新航母尺寸进一步增加,搭载六代重型机就是应有之义。唯一的问题在于,歼-36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重型机。独特的动力、乘员布局,使得歼-36更多地倾向于非制空作战任务,歼-50虽然体型更小,却带有明显的空优布局,这也就是西方之前将歼-36称为“JH-XX”的原因。因此,对于需要先进制空战斗机的海军而言,歼-50其实更加符合需求,并且其尺寸相比歼-35又有大幅上涨,基础性能绝对够用。

▲说白了,航母吨位并不是无限的
以歼-36相比歼-50还大一截的体型,想做为主力舰载机使用,航母平台恐怕12万吨都不够用,这个性价比就有点低了。毕竟海军驱逐舰和潜艇发射管,天然就是远程、大尺寸导弹的优秀发射平台,确实没有空军对歼-36这类超重型平台的渴望。歼-15T、歼-35再到歼-50这条舰载机发展路线,并不是最完美的,但基本都是最决定时最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