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跟特朗普都不去 COP30开来还有意义吗?(组图)



十年前在巴黎拍摄的一张照片,如今看起来有些像历史遗迹。

照片中,数十名身穿深色西装的男女排成一列,站在一个巨大的标牌前,上面写着“巴黎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 Paris)。

正中央是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David Cameron),他笑容满面,站在未来的查尔斯三世国王(King Charles III)旁边,而站在国王前面的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远在右侧的是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他正与一位被画面切掉的人交谈——当时排队的领袖实在太多,摄影师很难一次将所有人拍进镜头。



十年前在巴黎举行的峰会上,世界领袖多到让摄影师难以将他们全部拍进同一张照片。当年,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和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也出席了这场气候大会。

与上星期四(11月6日)在巴西举行的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上拍摄的“全家福”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习近平和莫迪缺席,还有其他约160个国家的领导人也未出席。而最引人注目的缺席者是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

事实上,特朗普政府已完全退出这一进程,并表示今年不会派任何高层官员参加。

这不禁让人质疑:如果如此多领袖都不在场,为何还要举行为期两周的多国会议?

在去年会议期间,曾领导联合国气候进程、并促成《巴黎协定》达成的前负责人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表示,COP机制“已不再适用”。

“多边外交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前气候行动人士、现任新智库“Loom”负责人乔斯·加曼(Joss Garman)也持相同看法。



今年在COP峰会拍摄的“全家福”中,世界领袖的数量明显少得多。这场会议在亚马逊边缘的一座潮湿城镇举行。


他告诉我:“气候政治如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乎谁能掌握并控制新兴能源产业的经济利益。”

那么,在碳排放量仍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尽管已举行了29次旨在降低排放的会议——更多的COP会议,究竟能带来任何改变吗?
特朗普与“气候骗局”

特朗普在重返白宫的第一天,用他标志性的签字笔让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这项2015年的联合国条约要求各国合作,努力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C以下。

他在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说:“这个‘气候变化’——这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骗局。如果你不摆脱这个绿色骗局,你的国家就会失败。”

他撤销了对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限制,签署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化石燃料企业减税政策,并开放联邦土地进行开采。

此外,特朗普及其团队呼吁全球各国放弃“可悲的”可再生能源计划,改为购买美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不购买,还可能面临惩罚性关税。日本、韩国以及欧洲已同意购买价值数百亿美元的美国碳氢化合物(hydrocarbons)。

目标十分明确:特朗普表示,他希望让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能源超级大国”。

与此同时,他着手拆除前总统乔·拜登(Joe Biden)的清洁能源政策。

风能与太阳能的补贴和税收优惠已被大幅削减,许可证遭撤销,项目被取消,研究资金也遭删减。

我在9月份曾与美国能源部长克里斯·赖特(Chris Wright)见面。我问他如何解释特朗普政府的政策。他说:“美国的风力发电已获补贴33年——这还不够吗?”

“在获得25到30年的补贴后,你必须能够独立运作。”

曾在奥巴马和拜登政府担任气候高级顾问的约翰·波德斯塔(John Podesta)则持不同看法。他批评道:“美国正在用大铁球砸毁清洁能源。”

“他们试图让我们回到的不是20世纪,而是19世纪。”

上个月,一项原本将削减全球航运排放的里程碑式协议在美国与沙特阿拉伯成功终止谈判后被搁置。

许多COP会议的支持者深感忧虑:如果美国的路线导致其他国家降低承诺,会发生甚么?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 House)环境与社会中心研究员安娜·阿贝格(Anna Aberg)指出,鉴于特朗普的立场,COP“正处于一个非常艰难的政治背景中”。

“我认为这次COP向世界释放某种信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表明仍有政府、企业和机构在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想要赢这乒乓球局?为时已晚


特朗普的战略让美国与中国走上碰撞之路,而中国同样在过去数十年努力主导全球能源供应——方法是搞清洁技术。

根据气候网站“碳简报”(Carbon Brief)的数据,2023年,清洁技术推动了中国约40%的经济增长。尽管去年略有放缓,可再生能源仍占所有新增增长的四分之一,并且如今已占整体经济的逾10%。

与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类似,中国在国际上也不仅仅局限于参与COP,而是将其整个能源模式推向全球。



当美国如今押注化石燃料之际,中国则大力发展绿色科技。

这种分歧已经彻底改变了气候辩论。如今,这场辩论将世界两大超级强国对立起来,争夺对地球上最重要产业的控制权。

而这也让英国和欧洲——以及印度、印尼、土耳其和巴西等主要新兴力量——都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一位来自某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消息人士在今年的会议上表示:“在所有让他们最恐惧的事情中,最大的就是被视为批评特朗普。”

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上个月警告,欧洲绝不能重蹈覆辙,再次将战略产业拱手让给中国。

她称,欧洲太阳能制造基地被更便宜的中国竞争对手抢走,是“一个我们绝不能忘记的警示故事”。

欧盟委员会预测,未来十年,可再生能源及其他清洁能源市场将从6000亿欧元(6949亿美元;2.15兆元新台币;4.95万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兆(万亿)欧元,并希望欧洲能至少占据其中的15%。

但这一雄心可能为时已晚。

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中国气候中心主任李硕表示:“中国已经是全球清洁技术的超级强国。”他指出,中国在太阳能、风能、电动车以及先进电池技术方面的主导地位,如今“几乎无法撼动”。

他将此比喻为试图在乒乓球比赛中击败中国国家队:“如果你想超越中国,你必须在25年前就开始努力。如果你现在才想做到,那毫无希望。”



美国与中国所选择的能源道路“南辕北辙”。


中国生产全球超过80%的太阳能光伏板、类似比例的先进电池、70%的电动车,以及逾60%的风力涡轮机——而且价格极低。

欧盟近期提高中国电动车关税的举措,反映出这一困境的严峻程度。开放市场,欧洲汽车产业可能崩溃;封闭市场,绿色目标或难以实现。

乔斯·加曼表示,限制中国进入这些市场可能会减缓减排进程,但他强调:“如果我们忽视经济安全、就业、国家安全等问题,这将危及公众和政治对整个气候行动的支持。”
COP:新的使命,还是徒劳无功?

如今,随着全球政治与优先事项的转变,安娜·阿贝格表示,她预期COP将成为一个年度论坛,用于对各国及其他组织“追究责任”,她认为这仍是一个“重要角色”。

在巴西的会议举行前,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才刚承认《巴黎协定》设定的1.5°C目标恐将破防——他称这代表全球社会的“致命疏忽”。

去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60位顶尖气候科学家在6月表示,按照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地球可能在短短三年内突破1.5°C。然而,越来越多人质疑年度会议的必要性。

能源咨询公司彭博新能源财经创办人、绿色能源播客《Cleaning Up》主持人迈克尔·利布雷希(Michael Liebreich)说:“我认为我们需要每五年举办一次大型COP。在此之间,我不确定COP的作用是什么。”

“你不能指望政治人物不断做出更多承诺。你需要给产业发展和事情发生的时间。你需要让实体经济跟上。”



去年是有记录以来首次,全球平均气温比19世纪末高出超过1.5°C。然而,单一12个月的数据并不被视为违反《巴黎协定》,因为2024年的破纪录高温还受到自然天气模式的额外推动。


利布雷希认为,若能在更小型的会议中专注于消除清洁能源的障碍,讨论将更具成效。

但他也认为,一些议题,如落实措施,应该在他认为更相关的场所进行——例如华尔街,“在那里人们才能真正提供资金”,而不是在巴西雨林的边缘。

尽管如此,今年的COP仍将进行重要谈判,其中包括争取达成一项协议,设立数十亿美元的基金,以支持亚马逊(Amazon)和刚果盆地(Congo Basin)等全球雨林。

曾为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Gordon Brown)戈登·布朗提供气候政策建议、现任谢菲尔德大学(Sheffield University)政治学教授的迈克尔·雅各布斯(Prof Michael Jacobs)认为,持续集体支持这一进程至关重要。

“这是一个重大的政治讯号,因为特朗普正试图破坏集体进程,但这同时也是向企业传递的讯号,表明它们应继续投资于脱碳,因为各国政府将继续推行气候政策。”



欧盟委员会预期,可再生能源与洁净能源市场价值将于10年内增长至2兆欧元。


英国能源大臣埃德·米利班德(Ed Miliband)认为,这些会议确实推动了实质进展,让各国投入应对气候变化并制定政策,使可再生能源革命成为可能。

他说:“它枯燥、复杂、令人焦虑、令人疲惫——但它绝对必要。”

然而,许多人如今也认同,这些国际会议缩减规模的理由十分充分。

最终,对于众多与会国而言,真正的选择归结为它们在多大程度上与中国主导的清洁能源革命保持一致,或者加倍押注“化石燃料优先”的议程。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观察人士表示,脱碳进程将不再像过去的COP那样依赖多国承诺,而更多取决于各国之间涉及巨额资金的双边协议——这是今年峰会以及未来COP可能呈现的样貌。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