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由攻击11隐身无人机带领歼20隐身战斗机和歼16D电战机,组成西太平洋最强打击编队的画面非常令人惊喜,而这也是攻击11首次官宣服役。
可以说,这几秒钟镜头预示着战争的形态,已经从钢铁洪流转向信息主导,从对称对抗转向非接触打击!

图:空军发布的攻击11与歼20歼16D编队画面
自纳卡冲突以来,无人机已不再是战场上的配角,在俄乌战争中,各种无人机更是“大杀四方”成为战役决定性的力量!
而我国是各种军用、民用无人机研制大国,型号和产能位居世界之冠,在众多无人机中,攻击-11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作战能力,悄然成为改变未来战争规则的新锐装备。
这型飞翼式隐身无人机,不仅是先进技术的体现,更是新军事战略思维的物化,它正以“暗影利刃”的姿态,重新定义着空军与海军的作战边界。

图:空军发布的攻击11俯视图
攻击-11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彻底的隐身设计。飞翼布局与隐身涂料的结合,使其在雷达探测面前几乎完全“隐形”。
这种设计表明我国航空工业已经彻底掌握了飞翼气动布局的全部要点,并且有着对现代战场生存逻辑的深刻理解。在雷达探测距离越来越远的今天,被发现往往意味着被摧毁。
比如说:在美军与也门的胡塞武装冲突当中,MQ9“死神”无人机累计被击落了22架之多!虽然“死神无人机”也被划归到可承受损耗装备,但被“游击队”击落这么多,不但让世界第一军事强国丢脸,也说明了这种低隐身技术的无人机战场生存能力太低。
而攻击-11通过极低的雷达反射截面积,极大地压缩了敌方的预警时间,将传统的“探测→跟踪→打击”链条拦腰斩断。这种隐身能力不是战术层面的小修小补,而是对空战基本规则的颠覆性改写。

图:空军发布的攻击11
在空军作战体系中,攻击-11扮演着“踹门者”与“持续打击者”的双重角色。作为歼20和歼16进攻编队的先锋,它能够悄无声息地穿透敌方防空网络,为后续有人战机开辟安全通道。
这种“隐身先锋”的战术价值不仅体现在物理摧毁上,更体现在对敌方防空体系的心理压制上,稀里糊涂地就被摧毁,看不见的危险才是最致命的!
与此同时,攻击-11的长航时特性使其能够执行传统有人机难以承担的持久监视与打击任务。在广阔的战略方向上,数架攻击-11即可构成不间断的威慑存在,这种隐秘的持续存在,正在重新定义制空权的内涵。

21世纪的战机都是一型多机设计,攻击11也不例外,它的海军舰载版攻击21已经在九三阅兵上对外公开。
我们目前服役的三艘航母,以及安装电磁弹射器的“四川号”大型两栖攻击舰,未来都会配备攻击21,在现代反介入/区域拒止环境下,航母舰载机的作战半径与生存都面临严峻挑战。
攻击21的上舰也将极大扩展航母战斗群的打击范围,使其能够在相对安全的距离外发起精确打击。
更为关键的是,攻击21可能成为改变海战规则的“不对称利器”。其隐身特性与潜在的大型内弹舱相结合,使其具备对海上移动目标,特别是高价值目标如航母、两栖攻击舰的突防能力。这种能力一旦成熟,将重塑西太平洋等关键水域的力量平衡。

攻击-11更深远的战略意义在于其与作战体系的融合。在现代战争“发现即摧毁”的法则下,单一平台的性能优势已不足以决定战局。
攻击11的真正威力,体现在其作为信息化作战网络中的一个智能节点。通过数据链与卫星、预警机、有人战机及其他无人机实时共享信息,它不再是孤立的打击平台,而是庞大作战体系中的“感官”与“拳头”。这种人机协同、体系作战的模式,正是未来战争的发展方向。
值得关注的是,攻击-11所代表的技术路径选择,反映了深刻的战略智慧。在军事科技树的分叉口上,它没有简单追随全球鹰、死神等西方无人机的设计思路,而是选择了隐身与攻击并重的独特路线。
这种选择既基于对自身技术优势的判断,也源于对特定战场环境的深思熟虑。在潜在军事冲突场景中,攻击-11的隐身突防能力恰恰是针对强大区域拒止能力的最优解。

攻击-11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空军和海军正在从“平台中心战”向“网络中心战”转型。它不再仅仅是传统军事力量的补充,而是新型作战能力生成的催化剂。
在未来战场上,我们或将看到以攻击-11为代表的隐身无人机群,以集群智能完成过去需要整个航空联队才能实现的任务。这种变革是21世纪20年代军事思想与作战理念的深刻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