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点出对华作战的致命软肋:不是六代机,而是后勤(图)

近日,美国军事网站《防务快报》以《后勤是美国对华威慑战略的“阿喀琉斯之踵”》为题刊登了一篇文章。指出,在中美任何可能的冲突中,美国最薄弱的环节并不在于六代机和无人机等先进装备,而是后勤。



图:美国军事网站《防务快报》的报道


美媒指出,美军后勤现在有一系列的严峻问题,包括数十年的忽视、成本削减、人员短缺以及维护不力和系统性衰退。其中,最直观的是装备和运力的衰退。比如,二战时美国曾拥有超过6000艘商船为盟军提供补给,然而现在悬挂美国国旗的远洋商船连200艘都不到,全球数万艘大型商船里,美国船厂造的只占0.13%。

与此同时,美军在亚太的军事行动全靠一条漫长的补给线支撑,从本土到西太平洋的船舶、飞机、补给站组成的网络,在“战争最初几小时”极易成为中国的打击目标。



图:美国海运司令部的大型滚装船


为了渲染紧迫感,文章还玩起了“被迫害妄想”,脑补了中国的“不战而胜”战术:无需动用一枪一炮,只要保持高军事戒备状态,就能逼着美国进行代价高昂的反动员。美军后勤本就脆弱,一旦进入持续戒备,弹药、燃料、零件的消耗会呈几何级增长,供应链很可能被拖垮。

文章还特意强调,“威慑中国不仅需加强前线作战部队,还需建设后勤基础设施”。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光靠军舰飞机撑场面没用,后勤跟不上,中国可能躺着就赢了。这种说法看似抬高了中国的威慑力,其实是在故意制造焦虑,为后面的诉求铺路。

既然把问题说得这么严重,文章自然也给出了所谓的“解药”,总结起来就三条。第一条是加强盟友关系,说白了就是想把日韩、菲律宾这些盟友绑得更紧,让他们多出钱出基地,分担后勤压力。第二条是砸钱重塑后勤生态,要求国会批专项预算,更新补给船队、扩建弹药库,还要打通军地物流的堵点。



而第三条最具体,就是振兴国家海事企业,毕竟现在美国造船能力连中国的零头都不到,每年造不了几艘大型商船,想战时动员都没家底。

这三条建议看着确实可行,可每一条都得靠真金白银堆出来,国会能不能同意打款,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事实上,美媒的担忧也并非没有道理。打仗除了拼装备外,还拼后勤,而美军在亚太的后勤节点,全在我军导弹的射程覆盖圈里。第一岛链的横须贺、冲绳这些基地,距离中国本土不足1000公里,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带着乘波体弹头,能以不规则轨迹突防,精准实施打击。

第二岛链的核心关岛,虽然远在3000公里外,但东风-26早就把它纳入射程,打跑道、油库、雷达站百发百中。



说到底,通篇文章下来,美媒的目的只有一个——呼吁国会开绿灯打钱。

公开资料显示,从2025年开始,美军的建设重点主要集中在海陆空的先进武器、核武库、导弹防御、远程打击能力、空间资产以及网络战争等领域,光是海陆空三军的装备采购金额就达到了1220亿美元,这个数额已经超过了2024年大多数国家的军费总和。

相比之下,在后勤这块就没那么受重视了。现在发现问题严重了,就拿中国当借口,说重建后勤虽然花钱,但跟“失败的代价”比起来不值一提。

可这钱真能花到刀刃上吗?不好说。美军后勤的病根是军工复合体垄断和官僚主义,军火商握着零件数据权,五角大楼修个F/A-18的电缆都得等好几年审批,就算国会给了钱,大概率也是肥了军火商的口袋,后勤的真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当年抗美援朝,我们靠“钢铁运输线”扛住了美军的狂轰滥炸,现在轮到美军面临“补给焦虑”。中国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导弹、舰船能批量造,本土周边作战,后勤线短且结实。相比之下,美军却要跨太平洋“远程奔袭”,后勤链条像根细铁丝,稍微用力就可能折断。

当然了,要说中国“无需动用一枪一炮就能取胜”,显然是美媒的夸张说法,本质是为了逼国会掏钱。中国向来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根本不会主动挑事,但美军要是一意孤行,那也别怪咱们在冲突中“一剑封喉”。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