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8日,美国陆军部长丹尼尔·德里斯科尔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放出一个大招:美国陆军计划在未来两到三年内采购至少100万架无人机,之后每年还可能采购50万到数百万架。这个数字一出,立刻在军事圈引发震动。要知道,就在两年前,五角大楼启动的“复制者”计划,目标也只是在两年内部署数千架无人机。现在突然把目标提升到百万级别,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事得从乌克兰战场说起。俄乌冲突打了快三年,最让美国军方震撼的不是坦克大战,也不是导弹对攻,而是无人机的海量消耗。乌克兰每个月损失的无人机数量高达1万架,这还只是因为电子干扰导致的损失。战场数据显示,无人机造成的伤亡占比达到70%到80%。这种消耗速度彻底颠覆了美军对现代战争的认知——以前觉得无人机是侦察工具,现在发现人家已经成了主战武器,而且是按吨位消耗的那种。

▲美国陆军部长考察各类型无人机
美国军方不是没有反应。2023年8月,五角大楼启动“复制者”计划,雄心勃勃地要在两年内部署数千架低成本无人系统,对标的就是中国在无人机领域的优势。
但到了2024年,这个计划的进展却远不如预期。部分无人机系统存在可靠性不足、造价过高、生产周期过长等问题,操作人员在实战环境中也难以掌握使用方法。说白了,美军想学中国搞“蜂群战术”,结果发现自己既没有那个产能,也没有那个成本控制能力。

▲这也是一种无人机蜂群
现在德里斯科尔提出的百万架目标,本质上是对“复制者”计划的大幅升级。按照他的说法,要在一到两年内确保在冲突时期能迅速启动生产链,实现所需数量的供应。翻译过来就是:美军意识到,未来如果真的和对手打起来,无人机的消耗速度可能比乌克兰战场还要快。问题是,美国的国防工业体系真的能支撑这种需求吗?

▲上个月炸没19人的厂子,就是给美国炮弹提供炸药的
从目前的情况看,答案并不乐观。援助乌克兰的武器量相当于过去20年美国为所有海外客户制造的武器总量,直接把库存掏空了大半。155毫米炮弹的产量花了一年时间才从每月1.4万发提升到8万发,而俄罗斯2024年一年就生产了450万枚。标枪反坦克导弹的年采购量只有1000枚,即使全速生产也需要一年才能达到每年6480枚的最大产能。这种生产效率,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更要命的是,美国国防部自己的分析显示,现在的武器装备因为科技含量提升、供应链层级增多,单位生产时间在逐渐延长。这对高端武器或许还能接受,但对于需要大规模消耗的无人机来说,就成了致命伤。中国的大疆公司在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占有率达到70%,在中国国内更是高达90%。外媒猜测中国无人机的月产量可达50万到70万架,而且这还是保守估计。中国从2016年到2023年交付的民用无人机就超过317万架,民用无人机研制企业超过2300家,量产产品超过1000款。这种产业规模和制造能力,是美国短期内根本无法复制的。

▲要复制这样一个产业链,无比困难
美国现在想要追赶,面临的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整个工业体系的问题。100万架无人机听起来数量惊人,但如果按照乌克兰战场每月1万架的消耗速度计算,这些无人机也只够支撑8年多。而如果真的爆发大国冲突,消耗速度只会更快。更不用说,这100万架要在两到三年内采购完成,平均每天要生产900到1400架,这对美国现有的国防工业体系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无人机产业必须立足民用,否则无法壮大
德里斯科尔提到的“战时生产链”概念,其实暴露了美军的真实担忧。他们已经意识到,和平时期的采购速度根本无法满足战时需求,必须提前建立起能够快速扩产的机制。但美国的军工企业早已习惯了按订单生产,利润率高但产量低。要让这些企业转向大规模量产模式,不仅需要巨额投资扩建产能,还需要改变整个采购和合约体系。
从现在的情况看,美国在这场无人机军备竞赛中已经落后了。不是落后一点,而是在产能、成本、供应链完整度等多个维度上全面落后。100万架无人机的目标能否实现,考验的不仅是美国的国防工业,更是其整个制造业体系。对于一个制造业空心化已久的国家来说,这恐怕才是最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