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智库:中国武器发展太快,美国情报系统已跟不上(图)



在福建舰官宣入列后,一贯密切关注中国装备动向的美国知名军事媒体战区网罕见地沉默了,整整19个小时都没有更新网站内容,哪怕考虑到时差也早该爬起来干活了。

而在深夜他们终于更新了看起来早就写好的文章,但是紧随其后又发了另一篇文章《美国情报系统能否跟上中国武器发展的汹涌浪潮?》。这篇文章就有意思多了,直接把中国装备发展推到了新高度:你们搞得这么快,我们都看不过来了!



文章表示,今年9月3日的胜利日阅兵,让华盛顿的情报分析师们集体失眠了。新一代智能坦克、大型智能无人机、新一代洲际导弹……这些新装备的密集亮相,密度之高令人目不暇接。

更要命的是速度——最近一年之内, J-36等多款隐身战机接连曝光,大连造船厂的004型航母分段已经成型,就连卫星都拍到了新疆某试验基地跑道上那架神秘的大型飞翼无人机。

面对这种爆发式的装备涌现,美国兰德公司资深研究员提摩西·希斯说了句大实话:“美国情报系统面临被新武器系统突然出现所震惊的风险。”

这话分量不轻。要知道,自冷战高峰期以来,从未有如此多的军事技术突破同时涌现。而美国情报资源还得分心应对乌克兰战场和全球其他热点。在这种多线作战的状态下,一个尴尬的问题摆上了台面:美国情报机构还能跟得上中国军事技术的更新速度吗?答案似乎不那么乐观。



▲轰-20是什么进度,谁也不知道


兰德公司的希斯给出了相对直白的评估。他说,一旦武器部署了,美国的情报收集能力还算靠谱,能获取大量数据。但真正的挑战在于预判——在武器还在研发阶段时就掌握进展,这“要困难得多”。

希斯特别指出,不同装备的监控难度天差地别。航母这种大家伙很难藏,建造地点就那么几个,卫星盯着就行。但导弹、定向能武器和高技术系统就是另一回事了——体积小、易隐藏,收集情报的难度呈几何级数上升。



国防民主基金会的布拉德·鲍曼说得更直接:北京展示了数量惊人的武器系统,理解这些系统至关重要,但也“需要时间和专业知识”(我觉得他们某些专家根本没有)。

他特别提醒,别以为北京是在用大量装备忽悠人,“更审慎的做法是假设北京真的在按其所说的那样做”——也就是冲刺开发那些能在太平洋击败美军的能力。他还不忘讽刺:中国军事能力的历史性扩张与美国政府停摆形成的对比,“再令人不安不过了”。

其实,美国情报系统的困境不仅是数量问题,更是结构性挑战。希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即便收集到情报,如何应对这些武器才是真正的问题。中国技术水平已经大幅提升,许多装备与美国差距很小(他的意思是我们依然落后美国,只是部分尖端武器落后没那么多)。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先进防空系统、隐身飞机——应对这些都需要巨额资金和新技术。

希斯直言:“目前尚不清楚美国能否有效应对其中一些新系统,这引发了对美军在中国海岸附近作战能力的质疑。”换句话说,不是看不见,而是看见了也不知道怎么办。



这种尴尬在无人系统领域更明显。中国这次展示了从小型到超大型的全系列自主作战无人机,包括能与有人机协同的忠诚僚机,还有尺寸堪比轰炸机的大型隐身无人机。

面对这些新装备,美国国防部前代理部长克里斯托弗·米勒的态度倒是轻松:“这不是危机,只是典型流程。”但他也承认,挑战在于优先级排序——因为有太多项目在抢资源。意思是,你们的新花样太多了,我们这边根本不知道该先把哪个当回事呢?

和上面这些旁观者不同,面对媒体询问,国防情报局拒绝置评,中央情报局干脆没回应。这种沉默本身就很说明问题——要么不愿承认能力不足,要么确实没信心给出明确答复。



▲某些人眼中的中国核潜艇

相比之下,智库专家们确实坦率多了。国防民主基金会的彼得斯从另一个角度泼了盆冷水:别把中国人想成“10英尺高的巨人”。他说,这些展示的系统有多少是真家伙、有多少是模型还不清楚。“美国空军最近表示,中国的‘隐身轰炸机’看起来像B-2,但根本没有隐身特性。”不过他话锋一转,承认中国五代机、军舰、导弹和核弹头的数量“确实构成真正挑战”。

这种矛盾评估恰恰反映了美国情报界的两难:既不能低估对手,也不能被展示吓倒,必须准确判断每个系统的实际能力。但在中国装备研发不断提速、保密程度持续提高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越来越难。

说到底,美国情报系统能否应对中国军事技术的快速变化?答案不是简单的“能”或“不能”。美国仍有全球最强的情报体系,在某些领域保持技术优势。但面对中国军工体系全面开花、多点突破的态势,这个曾经无所不能的情报机器确实有些力不从心了。



总而言之,正如希斯所说,即便情报没问题,如何应对新武器才是更大挑战。就好比你知道各种间谍手段知道邻居家找来了几个壮汉打手,甚至连他们的人数和身高都一清二楚,但是你要跟邻居打架,关键还得是你家也能打,这才是美国目前最大的困境。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