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里烤鸡翅 就让西方破防了?(组图)



11月初,一段来自中国空间站的视频在海内外网络平台上突然爆火。航天员武飞从包装袋里取出腌制好的鸡翅,塞进墙上的设备,28分钟后取出时已是金黄酥脆、滋滋冒油。

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神舟二十号和二十一号乘组的六名航天员,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太空中进行的真实烹饪。



▲一人一块,等会烤牛排

视频一出,不仅国内网友直呼“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香味”,西方社交媒体上也炸开了锅,很多海外航天专家居然对此感到懊恼破防。很多人不免好奇,中国航天科技进步比比皆是,怎么一个鸡翅也能破防?



▲CNN和美国知名科技媒体都表示这是人类历史第一次太空烤肉

这台让全球网友破防的设备,是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上天的热风烘烤机,算是中国空间站“太空厨房”的最新装备。别看只是个烤箱,能在太空环境下真正烹饪,技术含量可不低。



▲说通俗一点就是空气炸锅

微重力环境下,食用油不会老老实实往下滴,而是到处乱飘,稍有不慎就可能污染精密设备甚至引发火灾。研发团队在烤箱里装了高温催化装置和多层过滤系统,相当于把抽油烟机直接集成在炉子里,油烟净化率能达到95%以上。配合密闭托盘和强制换气系统,确保油脂、碎屑不会飘出来,180 °C的精准温控让鸡翅表面金黄酥脆,内部保持多汁。



相比之下,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们吃的就寒碜多了。几十年来,NASA的太空食谱基本就是预制袋装食品——脱水蔬菜、冻干肉块、真空包装主食,偶尔能吃上点种的生菜就算改善伙食了。2015年,国际空间站航天员第一次吃到在轨种植的生菜时,NASA还特地发声明庆祝。对比中国航天员现在能吃上现烤的鸡翅牛排,这差距确实有点大。

这种差距背后,折射的是两国在空间站建设理念上的不同。国际空间站从1998年开始建设,设计寿命原本到2020年就该退役,现在虽然延寿到2030年,但很多基础设施已经老化严重。



中国空间站则是从零开始设计的新一代平台,建设之初就把航天员的长期驻留体验纳入核心考量。除了烤箱,天宫空间站的太空厨房里还配有食品加热器、饮水机、能存放新鲜苹果的冰箱,190多种菜品轮换供应,从宫保鸡丁到太空粽子应有尽有。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那个让外国网友频频吐槽的“沃尔夫条款”了。2011年,美国国会通过这项条款,明确禁止NASA以任何形式与中国开展双边航天合作,理由是所谓的“国家安全考虑”。这一禁令直接把中国排除在国际空间站项目之外。

当年美方可能觉得这是在技术上卡中国脖子,但十几年过去,中国不仅建成了自己的空间站,还在诸多技术领域实现了反超。如今国际空间站面临退役,NASA局长甚至开始公开表示想租借中国的月壤样品做研究,讽刺意味不言而喻。



▲几年前网友P图,没想到变成现实了

从技术角度看,太空烤鸡翅这件事本身算不上什么突破性成就,但它展现出的是一种系统性的进步。能在微重力环境下安全烹饪新鲜食物,需要解决油烟处理、温度控制、残渣收集、空气净化等一系列工程难题。更重要的是,这种看似生活化的细节改进,对航天员的心理健康和工作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长期在封闭狭小的太空环境中工作,能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烤鸡翅,这种心理慰藉的价值,可能比任何科学数据都来得实在。

还有人会质疑说,把任何载荷打到轨道上去都要耗费极高的成本,送烤箱和鸡翅上去是不是有点浪费钱搞享受了?其实严肃来说,这也是未来探索的一环,未来我们要深入宇宙让普通人也能进入太空甚至移居月球火星,一些生活化的需求是不可避免的。

往后看,随着中国空间站长期运营阶段的深入,类似的“太空生活化”场景只会越来越多。按照规划,未来几年中国还将进行多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在轨驻留时间也会进一步延长。



▲让航天员吃得好非常重要

从这个角度说,太空烤鸡翅只是个开始,它代表的是中国航天从“能上天”到“上得舒服”的转变。而对于那些还在忙着设置技术封锁的西方政客来说,或许该想想:当你忙着设置各种合作禁令时,别人早就自己把路走通了,而且还走出了不一样的风景。沃尔夫条款挡住的是合作的可能,但挡不住中国航天的发展势头。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