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国最后一位大学校长”刘道玉 去世了(组图)

据武汉大学讣告,前校长刘道玉于2025年11月7日逝世,享年92岁。



将刘道玉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学校长”,并不是什么溢美之词,而是某种意义上的客观陈述:

刘道玉身后,当然还有人担任武大校长,有更多人担任其他大学的校长,其中也不乏值得尊敬者,但无一例外,这些人的第一身份都是为组织管理大学的官员,而不是为师生投身教育的校长。

刘道玉,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校长。

不做官,一定不要做官

在1981年出任武汉大学校长之前,刘道玉曾任职教育部高教一司司长,并参与推动恢复高考和高校领域的拨乱反正。那时的他40出头就已高居司局级干部,仕途前景可谓一片大好。

但是,在完成恢复高考的工作后,刘道玉于1979年以身患疾病为由主动从教育部离职,辞官挂印回到武汉大学从事化学研究工作,行政级别直接归零。

但凡有一丁点心思想要做官的人,不可能干出这种“傻事”。



1983年,已经担任武汉大学校长两年的刘道玉被中央工作组叫去谈话,口头通知拟任命他接任即将退休的黎智担任武汉市市长。只要他点个头,正式任命文件很快就下来。

武汉是中国中部最大的工业化城市,一市之长的权力之大、前途之广,可以说是无可限量。主政一方,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官了。

可刘道玉的第一反应是拒绝,他以“缺乏经济和市政管理经验”为理由婉拒了上级的安排。在推脱不掉后,他居然准备坐火车进京找领导当面辞任。最终,组织接受了刘道玉的意见,由着他继续在武汉大学搞教育。

信息来源:《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刘道玉著

以下是刘道玉接受媒体采访的原话:

“文人不做官,做官的非文人。”我相信这一点,我崇尚自由,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愿任人摆布,想说自己想说的话,不愿鹦鹉学舌。在一些高官看来,他们是主,群众是民,他们可以搞特权、耍威风,但是他们在其上司的面前,又是某种意义上的臣仆,我讨厌这种依附性的主仆关系。古时文人中有一句俗话:“不做官,不受管。”我很欣赏这句话,所以就不愿做官。  

能说出这些话的大学校长,他的自我认同就不可能是一位官员。





做教育,用一生做教育

1981年至1988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刘道玉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成为全国高校改革的最前沿。

刘道玉的一些改革措施即便放到2025年来看,也都惊为天人。

他上任之后第一项改革是在武大取消了当时的政治辅导员职务,改为导师制。

从讲政治到讲学术,这一改革让武大教师队伍迅速形成“学术至上”的风气,凭真本事做老师。

刘道玉推动的第二项改革是学分制,学生可以自主选课,主修辅修相结合,形成自主的知识结构。

“学分制”在当下的我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却是美国方案和苏联方案的争议焦点之一,刘道玉在武大率先推行“学分制”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教风变了,学风变了,刘道玉推动的改革客观上将当时堪称落寞的武汉大学迅速提升至“中国十大名牌大学”的高度,被武大人尊称为“永远的校长”。

更为“奇葩”的是,以上这些改革措施,刘道玉一点都没有向上级提过申请,打过报告。他认为,这是校长的职权范围,不需要向上请示。

刘道玉,是真的拿自己当校长了。



1988年,刘道玉在任期之内突遭免职,上级对他的评价之一是“工作作风存在严重问题”。

是非功过,今日终可评说。

在我看来,刘道玉校长在1988年被免职或许是他这一生最幸运的事情。

很难想象如果他继续担任校长,在其后的历史中将遭遇怎样的挫折与冲击。

大学校长刘道玉,千古!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