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时,全球掘墓精英将齐聚于此,共同角逐“世界冥匠”这一殊荣。


从殡仪馆OG到业余玩家,来到这儿只有一件事,就是挖出最完美的单程别墅。
他们需要在两小时内,手工挖出长2米、宽80厘米、深1米6的标准坑。
再将这些重达2.5吨的泥土精准回填,堆砌成殡葬行业最高标准的墓。


大赛评委会将会根据速度、美观度和精准度三个方面进行十分制评分。
最后积分论英雄。

“挖坟不仅仅是刨土那么简单。”
说这话的是上上届冠军约瑟夫·瓦特,他表示自己的祖父在二战挖过散兵坑,父亲在集体农庄挖过土豆窖,到了他这代专攻墓穴。
“你得让铁锹像手术刀一样精准。”他指着自己即将完成的墓穴,“无与伦比的垂直度——保证入住时不会产生任何空间压迫感。”

对挖坟不了解的人总会对它带有晦气的偏见,但当一座座精装坟陆续呈现时,再自由的灵魂也会开始认真思考终点。
“谁不想拥有一个无懈可击的坟墓呢。”
“看过掘墓大赛的人,下届都会带着自家祖坟设计图来取经。”


为了拿到这次冠军,来自特罗姆瑟的选手表示自己曾仔细分析过地质与坟墓的共生关系。
他向记者透露:“每立方米的回填土需要压实到85%的密实度。坟墓不只是堆个土包,而是建造一个能承受时间考验的地基。”
“不合格的墓穴会在第一个春天被大地退回。”


大赛现场黄沙弥漫,铁锹每一次起落都扬起阵阵尘烟,来自新西兰的迈克·约翰逊与他的搭档几乎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整个墓穴的建造。
“我挖过飓风后的临时墓穴,那教会我效率与尊严的平衡。”
作为新西兰应急管理局的志愿者,他的动作带着一种经过训练的简洁利落。
“在真正的灾难中,一个标准墓穴是你能给予遇难者最后的、也是唯一的秩序。”


除了挖掘与回填,仪式也是这场比赛不可或缺的一环。
当最后一方土被夯实,选手们会像参加葬礼般拍去裤管尘土,郑重系好领带——仿佛刚完成一场弥撒而非体力劳动。

从事了20年殡葬服务业的匈牙利老工匠汉斯与他的搭档正是这一传统的坚守者。
“我们经营的是关于永恒的事业,邋遢是对这份职业最大的不敬。”
“无论是未竟的爱,还是必然的死亡,所有事情都需要一个体面的埋葬。”
在匈牙利,一名掘墓人的职责远非止于掘土,从为逝者测量和标记墓穴、在葬礼后填平墓穴以及保持墓地清洁整齐,每一步都需极致专注。
然而,九月暖阳下的锦标赛,只是这份职业被理想化的缩影。
更多时候,他们需要直面恶劣的天气。
如霜冻会使土壤变得坚硬,难以挖掘;雨天又会使泥土变得黏稠滑腻,需要反复修整。
虽然挖掘机已经替代了大多数掘墓人的工作,但在一些拥挤的墓地里,这项工作仍然需要手工完成。


比这更沉重的是无形的压力。
当悲痛的家属将信任与期待寄托于你时,确保葬礼每一个环节的完美与庄重,便成了一项沉甸甸的使命。
他们必须成为悲伤浪潮中,那座最沉默的可靠支柱。

对这种专业的最高认可,便是一年一度的国际掘墓锦标赛。
凭借着无可挑剔的业务能力,来自匈牙利的拉斯洛·基斯和罗伯特·纳吉以1小时33分20秒的成绩在今年再度夺魁,被当地媒体称为“掘墓者中的梅西与C罗”。
而来自俄罗斯的参赛代表遗憾垫底,将糟糕的表现归咎于炎热的天气。


面对镜头,拉斯洛将胜利归功于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养成的习惯。
“我的工作很简单。”
“确保一个完美的几何空间,能够容纳所有不完美的人生结局。”

当然,这场比赛也引起了不同的反响,一些当地居民批评比赛令人毛骨悚然,但也有人站在铁丝网外由衷赞叹。
组委会主席佐尔坦则对此解释:“维也纳有音乐会,塞克萨德也可以有掘墓赛。”
“如果能让年轻人认真思考死亡,这或许不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