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城失守 西方援乌退缩?美媒劝乌军战术性撤退(组图)

据凤凰卫视报道,俄乌正在乌克兰的战略要地红军城血战,非常惨烈被称为又一个“绞肉机”之战,为何对这里的争夺异常激烈?俄方称已经拿下红军城,乌方则是坚决否认,真实的战况到底如何?这场惨烈血战,又如何刷新着人们对于当代战争的认知?

Part.1



2025年11月6日,顿巴斯中线的红军城战事变得越发白热化。“俄军是否已完全占领该城”的争议持续发酵。

俄罗斯国防部3日表示,俄军在红军城继续推进军事行动,正在摧毁被围困的乌军部队,且已攻入城内并构筑阵地。



泽连斯基在视频讲话中呼吁西方“加快援助步伐”,称“红军城的坚守关乎乌克兰的主权尊严,我们绝不会轻易放弃每一寸土地”。



军事专家 萨苏:

红军城周边战事白热化,日均交战几十次,俄军以“千刀万剐”之势进攻。乌军已放弃红军城部分一线地区,俄军一直渗透到乌军防线很深的地方,双方无人机部队近距离交战,都没有占到便宜。受访乌军官兵表示正考虑撤离,可见乌方自认红军城局势不稳、相当危险。目前红军城在守城战与巷战间摇摆,乌军已无法完全掌控这座城市。



红军城之所以成为俄乌双方不惜血本争夺的焦点,源于其交通、资源与政治层面的三重核心价值。从交通来看,它位于顿巴斯中心地带,H15公路与M04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北部铁路枢纽每日可处理200节以上货运列车,承担着乌东前线70%的弹药、燃料与食品转运任务,是乌军后勤补给的“生命线”。



从资源层面,红军城是乌克兰重要的煤炭工业中心,周边焦煤矿资源支撑着全国钢铁产业与军事工业的运转,失去这一区域将导致乌军武器装备生产原料短缺,战争潜力大幅削弱。

在政治象征意义上,红军城是乌克兰抵抗意志的标志,其坚守与否直接影响西方对乌援助的力度,对俄军而言,拿下该城不仅能撕开乌军防线缺口,更能瓦解其在顿巴斯的防御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与政治双重意义。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红军城已成为俄乌和谈中外交战、政治战的标志性城市。若俄军拿下红军城,将在外交、舆论、政治层面重创乌克兰和欧洲,动摇其政治信念,使其意识到继续作战若不割地求和将承受更大损失,甚至可能让欧洲丧失对持久战的信心。



俄军为拿下这一战略要地,集中了4个集团军的精锐力量,总兵力达16万人,涵盖装甲集群、机械化步兵、炮兵及特种部队等多兵种。

反观乌军,受限于多线作战的兵力分散,仅能投入4万精锐部队,辅以国土防御旅和国民警察部队,总兵力最多6万人。兵力差距达到近3:1的比例,让乌军从战役初期就陷入被动防御的境地。

更严峻的是,乌军兵力损耗持续加剧,战役期间已有超过1.2万人伤亡,而俄军的兵员补充与装备支援更具持续性,这种兵力层面的长期失衡,成为乌军防御体系最终崩塌的重要伏笔。



军事专家 萨苏:

前一阶段乌军在红军城方向伤亡较大,无人机部队因被迫与俄军近距离纠缠而抱怨连连,不能够集中精力用无人机来进行作战,不得不和俄进行近距离的纠缠。乌军意识到问题后,用直升机将特种部队运入红军城进行反击,现在对俄军渗透有一定成效。但乌军兵力投入不足,长期被动局面非某一部队就能扭转,需乌克兰整体作战组织指挥拿出新的对策。

Part.2

俄军在红军城战役中精准运用“围点打援”经典战术,将攻城与阻援有机结合,极大削弱了乌军的抵抗能力。

其核心策略是“围三阙一”:故意在红军城西南方向留出缺口,引诱乌军援兵进入预设包围圈,同时以优势火力封锁其他突围路线。据俄军战报,仅10月26日一天就有超过200名乌军援兵被歼灭,该缺口被乌军士兵称为“通往地狱的门”。



军事专家 萨苏:

俄军“围三阙一”看似要挤走乌军,实则希望诱使乌军从缺口向红军城大量增兵。该线路暴露在俄军导弹和重炮打击范围内,乌军必然损失惨重。待乌军人员进入红军城后,如果俄军关闭通道,便可能歼灭在包围圈里面的乌军,这是俄军梦寐以求的歼灭乌军重兵集团的机会。

俄军采用“饱和轰炸+小分队渗透”的战术:先以FAB-500航空炸弹与“冰雹”火箭炮覆盖乌军阵地,摧毁地面防御工事,再以10到15人的战斗小组逐楼清剿,辅以152毫米榴弹炮直瞄射击巩固据点。

乌军将每一栋建筑改造为战斗堡垒,封堵窗户留出射击孔,在工厂车间设置重火力点,街道上布满反坦克地雷与铁丝网,延缓俄军推进速度。

军事专家 萨苏:

俄军在城市巷战中发展出新战术,第一是利用大量无人机侦察乌军动向,第二是发现坚固阵地时,直接用滑翔炸弹摧毁,第三是携带大量地雷,结合地道战、地雷战。这使乌军此前单靠无人机作战的方式显得单调且困难。目前,乌军也在不断调整红军城的作战策略。



面对俄军的包围与火力优势,乌军采取了多维度支援战术应对,试图打破封锁并巩固防御,每个作战营配备至少6架侦察和指挥无人机,24小时不间断搜索俄军动向,依托美国星链卫星系统,大幅提升无人机的通讯能力与打击范围,实现对红军城周边区域的全覆盖监控。迫使俄军只能以分散的突击小分队作战,无法发挥兵力优势。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可以说乌军近90%的火力打击都依赖无人机,目前只能牵制消耗俄军,难以在军事或战术上实现逆转。这也意味着乌军可能再坚持一段时间,没准就真的会放弃红军城阵地了,鉴于继续作战没有什么好处且兵力不足,乌军若持续消耗,精锐部队或将耗尽。

Part.3

红军城的失守意味着乌军在顿巴斯精心构建的防御体系被撕开关键缺口,北线防御面临全面崩溃风险,而库皮扬斯克、红利曼等方向的俄军突破更让乌军陷入多线被动。

作为乌东补给枢纽的红军城丢失后,顿巴斯地区乌军的弹药、燃料与食品供应彻底瘫痪,前线部队陷入弹尽粮绝的困境。



军事专家 萨苏:

乌军在红军城处境不利,现在就看乌军是否能保持冷静的态势,避免强行作战造成更大的损失。就乌东战场而言,最大的问题是要警惕俄军声东击西,如一边攻打红军城,一边突袭库皮扬斯克,这是很危险的。乌军无需在红军城投入大量部队与俄军长期鏖战,而应派游击队入城,以机动对机动的方式,发挥无人机优势,在俄军进行地面活动时实施打击,以延长坚守时间为目标,从而让红军城发挥更大的战略价值。



占领红军城,俄军将打通向乌克兰腹地推进的通道,形成对斯拉维扬斯克、克拉马托尔斯克等顿巴斯重镇的合围态势,为瓦解乌军在顿巴斯的整体防御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利于推动俄军在扎波罗热、赫尔松等方向的进一步行动,也会提振俄军士气与国内支持率。

军事专家 萨苏:

俄军在红军城作战成效显著,但俄军想迅速攻占红军城、迫使乌军崩溃或包围歼灭乌军于城中的目标尚未达成。目前乌军仍控制着至少半数市区,俄军若想全占红军城,恐需耗时良久。若乌军改变战术,那俄军推进速度或将放缓。此外,乌军后勤补给线尚未被俄军彻底切断,没有落入俄军诱敌深入的圈套。

为了扭转红军城的不利战况,乌军从其它地区调集2万援兵,计划通过建立救援通道,但遭到俄军预设的火力攻击,仅10月30日一天就有47辆装甲车被摧毁,援兵推进不足3公里便被迫停滞。



俄方称由乌情报总局协调的2架黑鹰直升机,搭载11名精锐特种兵进入红军城执行救援任务时,刚进入城区空域就被俄军潜伏的无人机锁定,FPV自杀式无人机的轮番攻击,整个小队被全歼。此次救援不仅未能达成目标,反而令被困乌军的士气彻底陷入崩溃边缘。

乌克兰总司令瑟尔斯基确认行动“复杂但有效”。

有媒体称,乌军在红军城构筑的防御体系已确认被俄军全面突破。约5500名守军在经历数月鏖战后,部队建制被打散,人员伤亡惨重,出现大规模撤退与投降现象。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单派几名特种兵参战对战局影响极小,反而会损失高素质军事人员,得不偿失。这反映出现在乌克兰深陷严重危机,病急乱投医,各种方法都想尝试,但这会付出相应代价。

红军城的战况将影响谈判的“时机窗口”,俄军可能选择在军事优势最大化时主动提出谈判,迫使乌军接受既成事实。此外,谈判的核心议题也可能发生转变,从最初的“领土完整”与“撤军”,逐步转向“停火线划定”、“外部援助限制”等更具现实性的内容。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现在在红军城的战事可被视为俄罗斯打破外交僵局的军事手段与筹码,俄方试图通过重击乌克兰,迫使欧乌重回谈判桌,但效果如何取决于美国的态度,美国能否在俄乌冲突劝和中再次发挥作用,也是俄美外交沟通的重要议题。

Part.4

红军城战役的结果也将引发美西方阵营的分化,各方基于自身利益也会重新评估对乌援助策略。



美国国会内部出现“削减对乌援助预算”的声音,德国也宣布将削减2026年的援乌预算,波兰、波罗的海三国则继续呼吁加大对乌支持,担忧俄军胜利可能引发的地缘安全风险。

北约虽仍承诺向乌克兰提供“必要支持”,但已开始私下评估乌军的抵抗能力,部分成员国担忧“援助无底洞”问题,倾向于推动俄乌进行谈判。

11月2日,特朗普表示,目前“并未认真考虑”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巡航导弹。双方“仍在激烈交战,没有所谓的最后一根稻草”。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当前乌克兰面临的主要压力是俄军在正面战场的持续强攻,美国在军售问题上对乌的保留较大,乌克兰所需装备的数量和先进性都无法满足。即便欧洲出资为乌购买美制装备,美国的交付速度也明显放缓,特朗普明确提到“战斧”导弹仅作为对俄施压的筹码,无意提供给乌。由此可见,打仗若自身实力不足,单纯依赖第三方援助,就可能出现装备或援助不及时、不到位、不足的问题,乌克兰目前正是如此。



红军城争夺战是俄乌冲突的关键战役,乌军虽凭借工事与战术创新实现了以少抗多,但最终因兵力与补给不足而陷入被动,西方援助与技术支持虽能在短期内提升乌军的作战能力,但无法从根本上弥补其与俄军在兵力、装备与资源储备上的差距,这也为冲突的最终走向埋下伏笔。

红军城的硝烟尚未散尽,但它已成为俄乌冲突的“风向标”,其后续影响将持续渗透到战场博弈、谈判进程与地缘政治格局中。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即便拿下红军城,俄罗斯也不会停步,或加速在顿巴斯的攻势,继续向乌腹地(如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推进,以占据更多领土,迫使乌方改变谈判中的强硬立场,这是俄罗斯“以战促和”的基本逻辑。同时让欧洲明白,不停战、不割地求和将面临更大的风险。目前俄欧外交沟通渠道已停摆,俄罗斯外交界想借军事手段让欧洲接受现实。


俄包围红军城令乌克兰陷入两难,美媒劝乌军战术性撤退



俄包围红军城令乌克兰陷入两难,美媒劝乌军战术性撤退

近期,俄乌两军在红军城(乌称波克罗夫斯克)展开激烈争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再度前往前线,稳定军心。

美国《华盛顿邮报》11月6日刊文称,乌克兰必须在保卫波克罗夫斯克的战斗中选择:保住领土还是保住士兵的生命?

文章称,乌克兰军队仍在被围困的东部城市波克罗夫斯克拼死坚守,但关于是否该“战术撤退”的争论越来越激烈。撤退能挽救士兵的生命,但会给俄罗斯送去一记宣传大礼。

文章称,乌克兰已经在波克罗夫斯克与俄军交战了两年时间,而此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不愿认输,尤其在普京正敦促白宫逼迫基辅放弃整个顿涅茨克地区的时候。

乌克兰国家战略研究所研究员米科拉·别列斯科夫称,放弃波克罗夫斯克,哪怕只是让部队撤退到附近更易守的阵地都会提振俄军士气。但死守下去,等到巷战打响,乌军将付出巨大伤亡和装备损失,这对一个兵力本就严重短缺、总数远少于对方的国家来说,这是致命风险。

米科拉·别列斯科夫称,基辅正面临极为艰难的选择,普京会用波克罗夫斯克的失守去“说服”特朗普——“胜利不可避免,继续援乌纯属徒劳”。

米科拉·别列斯科夫认为,随着波克罗夫斯克战局恶化,泽连斯基和政府高层必须优先考虑保存有生力量。

最近刚刚探访波克罗夫斯克附近部队的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迈克尔·科夫曼表示,乌军现在应该撤退,而不是困守正在崩塌的口袋。局势“越来越危险”,“没人说得清到底还剩多少人”。

迈克尔·科夫曼称,“拿下波克罗夫斯克能帮俄军扩大对顿涅茨克剩余大城市的包围圈,但不会导致乌克兰整体防线崩溃,它的意义不应被夸大。最要紧的是保住部队,别在那儿被俄军合围。”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