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劳纳)
据外媒11月6日报道,日前菲律宾军方宣布,即将举行一场大规模的年度联合演习,其核心内容是所谓的“反入侵作战”。演习的地点,位于敏感的北吕宋岛及南海中业岛等地区。毫无疑问,这是马尼拉当局对中国释放的又一轮强硬信号。
尤其令人玩味的是,菲律宾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布劳纳的一番表态。他声称,如果战争爆发,菲律宾军队在初期必须做好“独自应对敌人”的准备,并且必须“至少坚持抵抗一个月”,才能等到他们所期待的“盟国”,也就是美国等国的援军赶到。
听布劳纳这意思,菲律宾军队似乎颇有几分悲壮色彩,给人一种孤军奋战的感觉,但这其实还是马尼拉当局的“悲情牌”罢了,事实上,就算南海爆发冲突,也是菲律宾及其背后的美国挑起来的。

(美菲军演)
菲律宾军方一把手放话将“独自抵抗至少一个月”,显然是有些戏精上身了,与其说是一个经过严密兵棋推演的作战预案,不如说是一种刻意营造的政治宣传。
一方面,这番“豪言壮语”既是向菲律宾国内民众展示其“誓死捍卫主权”的决心,更是向大洋彼岸的美国发出的、近乎“绑架”式的信号:我们已经准备好充当马前卒,流血一个月,你们的“援军”可千万要按时到场。然而,马尼拉当局的这套算盘,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算。
最大的变数,恰恰在于菲律宾所倚仗的“盟友”——美国。华盛顿真的会为了菲律宾在南海的野心,而不惜与中国这个同等级别的核大国爆发全面军事冲突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美国所奉行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美国优先”才是其全球战略的唯一准绳。对于华盛顿而言,菲律宾的价值在于其地缘政治上的“棋子”作用,是美国用来遏制中国、搅动南海局势的廉价工具。

(菲军)
美国可以向菲律宾提供武器、提供训练、提供政治声援,甚至默许其不断挑衅,但绝不会轻易地将美军士兵的生命,填进一个为菲律宾火中取栗的无底洞。
所谓的《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在现实的利害冲突面前,究竟是一张“保命符”,还是一张“催命符”,马尼拉当局恐怕需要清醒地掂量一下。
一旦战端开启,美国最大的可能,是像在乌克兰危机中那样,扮演“幕后黑手”和“代理人战争”的操盘者,而不是“F-22踹门、B-2清场”的“救世主”。布劳纳所畅想的“一个月后援军赶到”,注定只是一场镜花水月。

(菲军)
退一万步讲,即便美军铁了心要介入,菲律宾自身又能撑得过“一个月”吗?中菲之间的军事实力差距,早已不是“巨大”二字可以形容,而是存在着无法逾越的代差。无论是海空军的装备质量、作战体系的完善程度,还是导弹技术的精准打击能力,双方都不在同一个量级上。菲律宾军队的作战思想和训练体系,长期以来更偏重于反叛乱和国内治安,其所谓的“反入侵”演习,不过是贻笑大方。
在解放军现代化、体系化的联合作战面前,菲律宾那些有限的海空力量,恐怕连一个星期的有效抵抗都难以组织起来,更遑论“坚持一个月”。菲律宾妄图依靠几场演习和几句空洞的口号,就想在南海问题上“以小博大”,无异于螳臂当车。
马科斯当局已经将国家的命运,完全押注在了美国的“印太战略”之上,心甘情愿地将菲律宾绑上美国遏华战车。这种一味挑起与中国摩擦和冲突的短视行为,非但不能为菲律宾换来其所觊觎的“主权利益”,反而正将其自身推向极其危险的境地。

(歼-35在福建舰起飞)
历史早已证明,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中充当“急先锋”和“代理人”,往往是下场最凄惨的。如果继续执迷不悟,在挑衅中国的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那么等待菲律宾的,绝不会是“盟友”的救援,而只会是注定的惨败,以及将整个国家拖入万劫不复的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