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罗斯仍然希望维持在武器出口领域的地位
俄罗斯武器出口公司成立于2000年,切梅佐夫是创始人之一,并从副总监一路升至首席执行官。以现在的眼光看,俄罗斯武器出口在2000年之前非常混乱。比如说当初中国准备与俄罗斯合作开发苏-30MKK时,曾遭到俄罗斯空军高层的强烈反对,后者认为将自己都未装备的先进武器,出口给不久前还是对手的南方邻居,风险太大。但当时的俄罗斯航空工业,又确实需要外贸订单维持生计,双方将官司打到叶利钦面前,才由后者拍板成交。

▲苏-30MKK项目险些胎死腹中
普京上任后推动俄罗斯武器出口公司成立,为各种武器装备的出口编列规范,一扫之前的混乱局面。中俄军贸能在之后八年发展到顶峰,和俄罗斯内部的调整密不可分。而按照切梅佐夫的说法,在过去25年间,俄罗斯总计和120多个国家,签订了30000多份合同,总价值2300多亿美元。曾经的黄金产品苏-30、S-300和“基洛”虽然尽显颓势,但新一代苏-35、苏-57、S-400和S-500已经崛起,切梅佐夫认为俄罗斯军事出口仍然能顶住西方制裁压力,维持自己的地位。

▲苏-35S近期出口表现不错,但能不能维持下去还不好说
至于中国,切梅佐夫一方面承认中国开始发力,在埃及、印尼和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取代俄制装备;另一方面又特意提到,中国是通过歼-10CE和红旗-9E等低成本武器,争夺市场。说白了,还是那套“低价换市场”的逻辑。且不说能发挥现代超级工业体量,降低生产成本本来就是一种优势,现在歼-10CE约一亿美元的售价,已经略高于苏-35S。考虑到双方的体型差距,俄罗斯战斗机才真的是“低价争市场”。更何况中亚国家集体采购中国武器,大量使用中国防空武器取代传统俄制装备,是双方经济、政治联系愈发紧密的反映,又何止价格便宜那么简单。

▲相比于苏-35,歼-10CE还真的不算便宜
俄罗斯在过去25年里出口2300亿美元武器,看起来是个了不起的数字,实际上平均每年也就不到100亿美元。目前其最大用户印度,对俄制武器性能落伍相当不满,战斗机、军舰采购开始倾向于欧洲甚至是美国。第二大用户中国,则早在数年前就放弃进口,只剩下微不足道的少量维持性订单。就连埃及、阿尔及利亚等重量级用户,也不得不面对现实,转向其他国家,俄罗斯想继续维护军火出口大国的地位,已无可能。

▲苏-57事关俄罗斯航空工业生死
别的不说,被视为新时代“三驾马车”的苏-57、S-500和“锆石”里,苏-57经十几年宣传,也只艰难拿到阿尔及利亚12架订单;S-500耗去25年仍未形成战斗力,拆分为两个系统顶上前线后又被乌克兰摧毁,也怪不得阿尔及利亚失望,选择了中国红旗-9BE;“锆石”和“匕首”的实战表现尚可,但本身价值并不高,也无法像战斗机和防空系统带动其他武器出口。最重要的是,俄罗斯高超声速武器的水平,根本无法和中国相比。切梅佐夫看似将中国武器拔高了一个段位,但仍然不忘赋予低价劣质品的标签,似乎忘记了与苏-57竞争的从来都不是歼-10CE,而是连F-35都畏惧的歼-35E。

▲当歼-35E真正开始出口,苏-57就难了
在欧美主流媒体的封锁下,其内部对中国的建树缺乏了解、充满误解,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而俄罗斯舆论在军事领域的表现,其实也不遑多让。“低价劣质”、“仿制俄罗斯武器”,仍然是俄罗斯主流舆论对中国武器的代表性评价。四年前还在推销苏-35S,去年仍然希望对中国出口“为歼-20准备的航发”,甚至是苏-57的俄罗斯武器出口公司,其实表现也没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