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危机的核心矛盾在于:国会民主党人要求延长即将于年底到期的《平价医疗法案》(即“奥巴马医改”ACA)相关补贴,否则拒绝签署拨款法案;而特朗普与共和党高层则坚决拒绝在政府重新开放前进行任何谈判,特朗普本人更直接斥之为“勒索”。

目前,僵局已导致超过70万联邦雇员被迫无薪工作或休假,食品券等关键民生项目资金告罄,航空交通面临混乱风险。
11月4日,民主党在结束的地方选举中取得大胜,然而在此背景下双方依然均无退让迹象,《今日特读》为您深入解读这场历史性僵局背后的政治算计。
外媒观察:普通民众的焦虑,恐成压垮政治僵局的稻草此次历史性停摆不仅是两党常规的预算争夺战,更是特朗普第二任期内行政权与立法权的一次极端博弈。综合《美联社》、《卫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等多家外媒报道,当前的僵局呈现出以下三大核心交锋点。
核心交锋点一:从“边境墙”到“医保战”,一场高风险的懦夫博弈
多家媒体指出,与2019年因“边境墙”资金引发的停摆不同,此次危机的焦点转移到了更为敏感的民生领域——医疗保障。
《卫报》与《人物》杂志分析,民主党人此次态度异常强硬,其核心诉求是必须保留拜登时代引入的“增强型保费税收抵免”政策。这项临时福利的关键作用在于填平了曾令中产阶级闻之色变的“补贴悬崖”,即收入一旦微超红线,补贴便瞬间清零的断崖式政策漏洞。(相关报道:卫报 | 第36天:特朗普打破自己创下的最长停摆纪录,美国陷入“死局”人物 | 特朗普再破自己的停摆纪录,美国政府史上最长“关门”)
然而这项临时福利即将于2025年底到期,一旦其如期“断供”,数千万在医保交易平台自购保险的美国人将立刻遭遇“保费刺客”:全美平均保费预计将激增26%,而在高度依赖联邦平台的州,这一涨幅更将高达30%。
《美联社》报道称,特朗普对此采取了极不妥协的立场,在“60分钟”采访中明确表示不会被民主党“勒索”,并认定对手最终会屈服。然而,刚在弗吉尼亚州和新泽西州州长选举以及纽约市长选举中大获全胜的民主党人,认为民意站在自己一边,这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的误判风险。(相关报道:美联社 | 停摆创纪录至第36天:一场无人掌舵的“愚蠢”政治空转)
这是一场典型的“懦夫博弈”,双方都在赌对方会因为难以承受公众压力而率先“眨眼”。

核心交锋点二:“危机”作为杠杆,特朗普的“扩权”阳谋
比停摆本身更值得关注的,是特朗普政府利用危机进行的权力边界测试。
《华盛顿邮报》敏锐地捕捉到,特朗普及其白宫预算主管拉塞尔·沃特,正在利用停摆状态,“大幅扩张总统的支出权力”。(相关报道:华盛顿邮报 | 停摆危机加剧:民调显示特朗普正输掉这场“指责游戏”)
报道指出,白宫正在通过非常规手段调配资金,例如挪用五角大楼的研发经费来支付现役军人工资等手段,来确保移民与海关执法局正常运转。
法律专家警告,这种绕过国会“钱袋子”权力的行为极有可能违反宪法。
此外,《美联社》和《卫报》都提到,特朗普再次向参议院共和党人施压,要求废除“阻挠议事”规则,以便共和党能以简单多数强行通过预算案。然而,以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约翰·图恩为首的共和党建制派罕见地公开反抗了总统,他们担心一旦未来失去多数席位,废除该规则将使共和党失去制衡民主党政府的关键武器。
这暴露了特朗普与其党内参议院高层之间日益扩张的裂痕。
核心交锋点三:民意天平倾斜,共和党面临政治反噬
随着停摆时间不断拉长,其政治代价也正在显现。
《华盛顿邮报》与美国广播公司的联合民调显示,公众更倾向于将责任归咎于共和党一方,约45%的受访者认为特朗普和国会共和党人应负主要责任,而怪罪民主党的比例为33%;更关键的是,独立选民以2比1的比例认为共和党应承担更多责任。
比冰冷的数字更具冲击力的,是来自社会一线的真实压力。代表全美最大联邦雇员群体的“美国政府雇员联合会”已打破沉默,公开发表声明要求国会立即通过“干净”的决议案重启政府。
与此同时,焦虑情绪也正在低收入阶层中蔓延,《华盛顿邮报》指出,年收入低于2.5万美元的家庭中,有超过半数对现状感到“非常担忧”;在田纳西州等地的食品银行,一线工作人员已开始应对因联邦雇员断薪和食品券缩水而激增的求助需求。
这些来自普通民众最真实的生存焦虑,正在成为可能压垮政治僵局的最后一根稻草。
《时代周刊》指出,虽然美国经历过多次停摆,但此次对普通民众的直接冲击可能最为严重,由此引发的社会混乱可能会迫使国会在巨大的民意压力下突然妥协。(相关报道:时代周刊 | 华盛顿再次“宕机”,特朗普刷新了自己的停摆纪录)
与此同时,参议院共和党领袖图恩已公开承认“停摆是愚蠢的”,这也显示出共和党内部对持续强硬立场的焦虑感正在上升,阵营分裂正在加速进行。
停摆众生相:被挟持的民生与经济
媒体视角:聚焦民生痛点与政治僵局
各大主流媒体普遍将关注点放在停摆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具体影响上。
《时代周刊》不仅将其定义为“未知的领域”,更通过详尽的历史梳理指出,此次危机已在时长上超越了特朗普所有的前任,正式进入第36天。与克林顿时代21天停摆或奥巴马时代16天停摆,那些最终能通过谈判迅速化解的危机不同,本次停摆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破坏力:
它恰逢感恩节前夕,食品券减发、数百万人的医保补贴濒临过期与潜在的航空交通瘫痪等多重民生打击叠加在一起,其社会危害的深度与广度恐将远超以往任何一次。

智库分析:警告经济风险与长期损害
多家智库对停摆可能带来的经济后果发出了警告。
根据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的分析,长期停摆将拖累美国第四季度的GDP增长,预计年化实际GDP可能下降1到2个百分点。虽然部分经济损失在政府重新开放后有望得到弥补,但预计仍将有70亿至140亿美元的永久性损失。
此外,智库还担心这次史上最长停摆会损害美国政府的国际信誉,并对联邦政府的人才招聘和留存造成长期负面影响。

民众声音:焦虑情绪蔓延,政治信任受损
普通民众对停摆的焦虑情绪日益加剧,特别是依赖政府服务的群体,如退伍军人、低收入家庭以及联邦雇员,更是首当其冲。
民调显示,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华盛顿的政治僵局感到失望和愤怒,对政府解决问题的能力失去信心;社交媒体上更是充满了民众对政客“政治作秀”的指责,以及对自身生计的担忧。
这种普遍的不满情绪,极有可能会在未来的选举中转化为对现任共和党政客们的惩罚。

结语展望:未来几天内,停摆僵局或出现重启政府的动向
这场已然刷新历史纪录的政府停摆,远非表面上的两党政策对决那么简单,它更像是特朗普在第二任期进行的一次极端压力测试,旨在从根本上重塑华盛顿的权力结构——
他不仅在与民主党人进行传统政治博弈,更借机探寻行政权力绕过国会“钱袋子”的极限,并意图压垮党内建制派最后坚守的立法防线。

至于僵局何时能破,虽然目前尚无确切时间表,但有媒体从乐观角度预测认为转机或许就在眼前。
《美联社》指出,外界普遍预期11月4日地方选举结果完全出炉的时间节点对此异常重要,这一被视为检验特朗普第二任期民意的风向标可能会促使一方重新评估立场,进而打破僵局。
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也分析认为,随着经济与公众压力的累积,未来几天内停摆僵局或将出现重启政府协议的动向。

然而,若以上这些契机均未能奏效,那么最可能发生的情况就是:随着11月15日现役军人停薪风险逼近,以及感恩节前夕可能爆发的航空瘫痪,更沉重的民生压力或将倒逼国会先达成短期临时拨款法案;不过也存在着另一种情况,即不能排除特朗普强行启用更多紧急行政手段引发宪法诉讼,或是共和党温和派在重压下突然倒戈寻求妥协的可能。
但无论这场危机最终在哪个节点以何种方式落幕,它对美国政府治理信誉造成的重创,恐怕都已难以逆转。
那么您认为特朗普此次利用停摆危机,是会成功扩大总统的财政支配权,还是会因民意反噬而被迫遭受第二任期的重大挫折?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