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钍熔盐堆
先说中国这边,根据央视新闻的有关报道,近期中国在甘肃启动了一个新的核反应堆项目,它采用了钍基熔盐反应堆技术,项目代号TMSR-LF1。它属于实验型第4代核反应堆之一,标志着中国在先进核能领域已取得了重大的突破。TMSR-LF1是全球第一个装载钍燃料的熔盐反应堆,使用高温度熔盐作为冷却剂和燃料载体。虽为实验性质,但是功率已经达到2MW,成功实现稳定运行。
未来,中国计划建设一个热功率60MW的新堆。一旦取得突破,结合中国钍的丰富储量,钍资源的大规模利用将不是问题,届时发电、核动力武器的制造研发都将取得飞速突破。第4代核反应堆技术是目前国际核能界公认的最先进技术,但具体的实现路径有所不同,主要包括6种:即超高温气冷反应堆、超临界水冷反应堆、气冷快堆、钠冷快堆、铅冷快堆、熔盐反应堆。这些技术类型并非只能选择一个发展,中国目前实行的就是多种路线并行推进,唯一问题是投资巨大。

▲钍
在核能领域,虽然第三代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事故率也已大大降低,但传统上存在的燃料利用率低,废料多的问题仍无法从本质上得到提升。到了第4代,核反应堆在安全性、燃料利用率、可持续性、经济性、效率优化、环境友好等所有层面上都已实现质的飞跃。但第4代技术的研发成本非常高,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和实验性项目才能稳步推进。中国是全球核能大国,但是铀资源有限,本土储量仅有几万吨,经常需要从俄罗斯进口。
然而第四代技术中的熔盐反应堆可以使用钍基,钍中国丰富,约占全球储量30%,超过了100万吨,这对于我们摆脱外部依赖至关重要。其实中国早从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确定了钍基的第4代研发方向,更是为此投入了数不清的努力,如今TMSR-LF1的运行算是我们取得的一个小小成就,也为中国日后研发核动力航空母舰提供了关键性的技术可能。

▲贡德雷明根核电站爆破
然而与中国数千公里之隔的德国,却在几乎同一时间对国内最大的一座核电站,贡德雷明根核电站的两座冷却塔实施了自爆。这座核电站曾是德国历史上最大的核电站,总装机容量2800兆瓦,供应过全国5%的电力。然而在德国“能源转型”政策的推动下,核电行业如今已经被彻底毁灭。
德国从2000年开始启动核退役计划,原定于2022年关闭所有的核电站。2010年政策略有反弹,但是2011年日本发生了福岛核电站事故,引起了德国社会的高度恐慌。虽然福岛的事故本身并不严重,是多重人祸因素叠加的结果,但是这并不影响德国所谓环保人士的政治正确。随后社会运动党和绿党不断运作,德国退核的进度开始不断加快。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德国陷入能源短缺,政府曾一度试图延长最后3座核电站的运行时间,但最终还是抵不过社会的舆论和民粹主义的冲击。贡德雷明根核电站也因此于2022年1月正式关闭,如今完成了爆破。

▲福岛核事故人为问题也不小
德国民众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曾出现过核恐慌情绪,但那时核电站技术本来就不算发达,切尔诺贝利事故,更是让德国民众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产生了极度恐慌情绪。但没想到的是,明明已经进入到了21世纪,在核能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在人类完全有能力利用核能为生产和发展造福的情况下,德国人明明手里捏着不错的技术,却被民粹主义完全绑架了。
在德国绿党看来,国家发展才需要有核电站,核电站的存在有存在安全隐患。那么最好的解决办法,并不是什么改进核电站技术,而是直接不要建核电站,不要发展。其实不止德国,众多的欧洲国家都已陷入到了这种逻辑的怪圈。从今天的角度看,德国近30年几乎都没有太大的发展,虽然总体GDP还有优势,但普通民众的生活与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也越来越区别不大。这不仅是中国正在高速追赶,更是德国自己在原地踏步。两种因素的叠加,让中国的进步显得更加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