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对美国经济施加压力,同时也让华盛顿更难封锁中国的发展。 Eric Lee/The New York Times特朗普总统一直利用关税试图减少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依赖,并防止中国的工厂产能过剩冲击美国经济。但他的努力遇到了阻力:中国政府早已着手降低经济对美国的依赖。过去20年里,中国一直有条不紊地推进经济自立。中国已经能够建立起可以用来对美国经济施压的“卡脖子”环节,同时也让华盛顿更难封锁中国的发展。“自力更生”一直是中国政策制定的基石,不仅在2012年起担任中国最高领导人的习近平领导下如此,在其前任胡锦涛时期也是如此。
他们推动以国内生产取代进口制造品的计划代价高昂,而且往往效率不高,但它使西方在发生争端时可以动用的筹码越来越少。
中国领导人如今越来越公开地强调这种自立方针。在上个月召开的中央委员会年度会议上,这一主题占据了突出位置。中国的最高级别官员在此次会议上制定了下一个五年规划的总体框架。
习近平在讲话中表示:“我们必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今年,中国动用了最强有力的反制手段之一——它几乎完全掌控着全球稀土金属及稀土磁体的供应。
面对中国稀土供应的限制,特朗普上周被迫与中国领导人达成妥协。

特朗普总统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上个月在韩国。 Haiyun Jiang/The New York Times
这项协议使得美国今年对中国征收的新关税水平与对东南亚国家的关税大致相当,并低于对印度、巴西等传统上与美国关系更密切国家的关税。
中国威胁将对稀土出口实施极其严格的管制,也促使特朗普政府暂停执行一项原定于9月实施的政策,该政策原本打算扩大禁止美国企业与之往来的中国“军工关联企业”名单。
通过推行制造业自立的政策,中国在其他领域也占据着优势地位。中国如今是全球主要的抗生素及其他药物原料生产国,同时也是大量电气设备、低端芯片等产品的主要制造者。
这使得美国在需要反制时选择日益受限。当华盛顿试图向北京施压、要求其撤回稀土出口管制时,特朗普政府只能威胁将限制中国仍然需要的、仅存的几类关键美国出口产品,例如飞机零部件。
中国官员现在呼吁进一步增强自立能力。
“完整产业体系有利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习近平的一位高级政策顾问田培炎上周末在一份期刊上发文。他还说,一个覆盖面非常广的产业基础可以形成“经济安全屏障”。
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其众多商品依赖进口。当时中国生产的汽车、电信设备、发电设备和其他制成品质量不如进口产品,导致许多中国企业和消费者更倾向于进口商品。
此后,中国在这些以及其他许多商品的质量和产量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
去年,著名工程师、时任工信部部长金壮龙表示:“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

中国的国有银行向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提供了大量贷款,帮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电池板出口地。 Gilles Sabrié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上个月召开的四中全会要求从明年开始加倍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全会公报要求政府和企业“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
北京将庞大的制造业规模与强大的国家干预相结合。如今,只有少数几个行业仍由美国和欧洲企业主导,例如商用飞机和一些最先进的半导体。
“除了美国公司设计但并非由美国公司制造的尖端半导体之外,习近平主席在逐步将美国进口产品排除出供应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外交关系委员会的中国问题专家布拉德·塞特瑟表示。
尽管十多年来投入了大量公共资金,中国在人工智能和尖端军事技术所需的高端半导体方面仍然落后。但中国企业已经证明,它们擅长采购和走私英伟达的微芯片。
中国用国产产品替代进口产品的政策包括加入WTO后不久推出的“自主创新”运动、2015年启动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以及近两年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战略。
国有银行体系以低利率向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提供大量贷款,使中国成为这些商品的最大出口国。
对于部分产品,中国通过保护性贸易政策实现了自立。自2008年以来,中国对进口汽车和大型汽油发动机SUV征收关税和各种费用,使其标价翻了一番以上。

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目前占中国汽车市场的一半以上。 Qilai She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这不仅抑制了进口,也导致中国消费者从未习惯于动力强劲但体积庞大的车辆。这也是他们迅速转向电动汽车和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的原因之一,如今这两类汽车合计占据了中国市场的一半以上。
自特朗普第一任期初期以来,美国官员往往对中国可能动用其逐步构建的供应链制约手段不以为意。他们认为,这样做会损害中国作为外商投资目的地的信誉,并促使跨国公司将采购转移到其他地方。
这种情况或许会发生。但正如上个月所表明的那样,中国领导人似乎决心追求更大的自主发展。
四中全会闭幕公报指出,“我们必须巩固拓展优势、破除瓶颈制约、补强短板弱项。”
特朗普的对华贸易政策糟透了
托马斯·弗里德曼

Haiyun Jiang/The New York Times
作为房地产开发商,特朗普深谙该行业成功的三大关键:地段、地段,还是地段。而事实证明,地缘政治的成功同样有三大关键:杠杆、杠杆、还是杠杆。但这并非特朗普在房地产领域热衷使用的那种“杠杆”(也就是债务),而是地缘政治杠杆——一种能将自身意愿强加于对手的力量。
从这一角度来看,特朗普成功推动加沙停火,是因为他同时获得了对以色列和哈马斯的杠杆,并巧妙加以运用。但他未能促成乌克兰停火,原因在于他拒绝动用手中所有杠杆针对发动战争的俄罗斯总统普京。此外,特朗普试图通过关税杠杆减少中国对美的制造业出口——如今这一举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但收效甚微,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推行关税的方式混乱无序。
当然,特朗普依旧夸夸其谈,将近期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会面吹嘘为自己赢得的大满贯——用他的话说,如果满分是10分,这次会面能打“12分”。但事实上,在此次会晤中,特朗普所做的不过是走出了几个月前他自己给中美关系挖下的坑。正如《华尔街日报》所指出的,市场对此次会谈成果“反应冷淡”,因为它只是“基本上恢复了5月时的状况”。
所以,若按棒球比赛的标准来评,他的成绩是三打数一安打,打击率为0.333。在棒球界,这样的成绩足以入选全明星赛;但在国家间的博弈中,这样的表现只会让你降级到小联盟。
为何只有0.333?我们不妨聚焦中国——这个当前对美国而言最重要的地缘战略与地缘经济议题。
分析中国问题,必须从一个事实入手:过去几年,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造成重创,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蒙受巨额损失并背负债务。不出意外,他们开始缩减开支。据我所知,去年3月我在北京、上海看到的那些半空的餐厅,如今经营状况更糟了。
简而言之,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面临国内消费萎缩,因此中国从海外的进口量也在下降。中国政府本应通过提高社会保障与医疗保障水平(而非最低程度保障)来刺激国内消费,但他们选择的是投入资金建造更多工厂,向世界其他地区出口商品。
正如《纽约时报》负责中国报道的同事储百亮(Chris Buckley)上周所写:“在赴韩国与特朗普总统会面的几天前,中国领导人习近平阐述了中国下一阶段的战略方向。”该计划“清楚地表明,北京意在进一步加强工业和技术实力,即便中国的贸易伙伴正担忧,中国不断扩张的出口正在削弱他们自身的产业竞争力”。
中国的这一做法完全不计后果。另一位《纽约时报》同事柏凯斯(Keith Bradsher)1月从北京发回报道称,中国“目前生产约三分之一的全球制成品”,这一比例“超过美国、日本、德国、韩国以及英国的总和”。
因此,特朗普应对的是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但和往常一样,他在正确的问题上给出了错误的答案。要拥有真正的杠杆,关税必须被纳入一套隐秘的总体战略,而特朗普这种先开枪、再瞄准的策略显然与此背道而驰。
首先,若想推动中国做出改变,不应采用高调、随意的方式——这种方式只会让中国领导人难堪,进而引发抵触。正确的做法是开展长期的秘密谈判。
其次,若要以经济制裁威胁北京,你必须清楚中国有能力用什么手段来反制。我无法证实这一点,但我怀疑,特朗普在宣布对中国加征新关税时从未咨询过任何专家——除了停止购买美国大豆,中国是否还有其他有效的报复手段。
我认为特朗普没有咨询过,因为若他事先知道习近平手中握有比他的关税威力大十倍的经济武器,那么特朗普曾一度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征收高达145%关税的行为堪称愚蠢至极。
高盛集团的数据显示,这种武器便是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中国控制着17种稀土元素69%的开采、92%的精炼份额,以及98%的稀土磁体制造。稀土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技术领域,而稀土磁体更是大多数电动汽车电机、半导体、智能手机、核磁共振成像设备、无人机、雷达、战斗机、导弹及海上风力涡轮机的核心部件。
若中国为回应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真的实施了削减稀土出口,美国乃至全球的制造业都可能大幅放缓,甚至陷入停滞。
当习近平亮出这张底牌后,特朗普的杠杆大幅削弱。他迅速指派财政部长出面劝说中国将稀土出口限制政策推迟一年,作为交换,美国大幅降低关税,并暂缓对中国实施部分高科技产品出口禁令。
这正是迈克·泰森那句名言在地缘经济领域的写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计划,直到被人一拳打在脸上。
最后我要重申,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内对中国输美商品全面加征关税本身是正确的——如今亦然——因为中国在贸易中并未遵守公平规则。中国迫使美国企业与享受大量政府补贴、且在出口制成品领域严重产能过剩的中国工厂竞争。有限时效的关税若运用得当,可为美国制造商争取发展空间,发展本土替代产业。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一套全面的战略——而特朗普恰恰没有。
当前,美国企业正努力与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出口产品竞争,特朗普却让美国公司更难从国外招聘高技能工人。他加征的关税推高了美国制造商所需钢材原材料的成本;他大幅削减政府资助的关键科研项目——而这些项目对美国与中国竞争、甚至保持领先地位至关重要;他还对几乎所有美国的核心盟友加征关税,而我们正需要这些盟友的支持,通过集体行动对华施加压力。这完全是一套前后矛盾的战略。
然而,习近平如今或许握有杠杆,但他同样在进行一场高风险博弈。通过动用贸易中的“核武器”——即威胁削减稀土出口,习近平虽令世界其他国家感到恐慌,却也促使美国及其他主要经济体启动紧急计划,寻找中国这些关键出口产品的替代来源。这一过程虽需时日,但已然启动。
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世界其他国家绝不会任由中国夺走所有制造业岗位——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开始大幅冲击蓝领与白领工作岗位的当下。中国正面临引发全球强烈反制的风险。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美中关系一直是维系全球大国间相对和平与繁荣的关键。基于这一重要性,美中两国政府需要的是长期而平静的对话——而非一场漫长而喧嚣的双输贸易战。
若美中关系真的走向“破裂”,天呐,等到失去时,我们才会念它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