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组「中国式童年」回忆杀 80后集体破防(组图)

叮,时空隧道已开启!

目标已锁定,欢迎穿越到上世纪90年代。

发放初始装备——

侧开叉棉裤,自带兜风效果,越穿越有型。



开启支线任务——

爷爷的私房钱。

选择1:墙洞。

墙皮剥落的豁口里,摸出一沓纱布包裹着的纸币。



选择2:床底板。

掀开稻草垫,惊现一叠破布缠着的纸币。



掉落奖励——

老冰棍。

一口下去,快乐值瞬间+100。



附赠特殊体验——

夏日午后,蝉鸣、树荫与院子口的徐徐凉风。



系统提示——

是否选择继续游戏?

和@怀旧小苏重返旧时光,拼凑散落的童年碎片。

倒计时 3、2、1……



重返童年时光

小时候,明明什么都没有,快乐却来得轻而易举。

质朴的滋味

童年的棒棒糖,不像现在这样花样百出。

一根细铁丝缠着瓶盖子,撒些白砂糖,搁在蜡烛上。



瓶盖里的糖粒慢慢化开,咕嘟咕嘟冒出金黄色的小泡。



将滚烫的糖浆浇在牙签尖上,焦香四溢。

眨眼间,糖浆迅速凝固,犹如一颗晶莹剔透的琥珀。



一大杯金黄浓稠的麦芽糖。

几个小脑袋挤成一圈,吸溜着口水,等着那一口甜。



签子轻轻一挑,拉出几缕糖丝,在手里来回搅拉。

啜一口,牙齿瞬间被麦芽糖黏住,难舍难分。



小时候,可不知道什么叫可乐、雪碧。

夏日特饮,是自制的“糖精汽水”。



抓起玻璃瓶,灌满刚打上来的井水。

水花四溅,落在身上,带来一阵阵凉意。



揪一把糖精,撒进瓶子里。

接着,捂住瓶口,上下左右一顿猛晃。



待糖精消失,往瓶里吹几口气。

那滋味,仿佛将整个夏日的闷热都吹得干干净净。



自然的野趣

小时候,没什么玩具,就自己找乐子。

还记得怎么做陷阱吗?

挖一个大坑,挑几根树枝,在坑口横七竖八地搭好。



往里泼水,做成泥坑。



将砂纸盖上去,撒上泥土。

乍一看,就跟旁边的地面毫无差别。



插根小草,作为伪装。



接下来,只等着哪个“小倒霉蛋”踩坑了。



还记得怎么玩“散窖”吗?

几个小坑就是战场。

抓一把青枣,挨个撒出去,撒到空位就能抢对面的。



成败关键就在于:运气够不够好,脑子够不够灵。

谁能把对手的青枣抢光,谁就能得意洋洋一整天。



还记得怎么逮鱼吗?

给玻璃罐套个塑料,再用绳子绕几圈,扎紧。



中间抠个洞,往里塞点馒头渣当诱饵。



往河里一扔,就等着小鱼自投罗网。



还记得怎么摔泥巴吗?

挖一团黄泥,兑点水,像揉面似的反复揉搓。



掰下一块,仔细捏成一个薄底泥碗。



对准地面,猛地一摔。

“啪”的一声脆响,泥点四溅,碗底炸开一个大窟窿。

谁摔的窟窿最大,谁就赢了。



玩累了,就瞎捏一通,也能变出些小玩意儿。

歪歪扭扭的,看着倒也有趣。



时代的印记

童年的每一种声音,都是一把记忆的钥匙。

“咚咚、咚咚……”

拨浪鼓一响,孩子们就撒开脚丫子,往巷口冲。



远远就能见着熟悉的身影。

还有那只暗红色的百货箱,漆皮掉得七零八落,可一打开,里面还藏着小小乐园:

五彩斑斓的糖豆、红通通的辣椒糖、还有塑料小兵、铁皮青蛙……



孩子们一下子就围上去,伸长脖子、踮起脚尖,眼睛滴溜溜地来回打转。

有拿零钱买糖果的,也有拿旧物换玩具的。



“哒、哒、哒……”

放映机在夜色里轻轻响起。

白色幕布像一块刚晒干的床单,挂在打谷场中央。

风一吹,轻轻晃。



黑夜里,放映机不停转动,胶卷一帧一帧地往前赶。

一束光穿透黑暗,打在幕布上。



光影交错间,故事悄然上演。

旁边不时传来大人们低声的交谈,夹杂着孩子们嬉笑打闹声。



放映到高潮段落。

就像是按了静音键,喧嚣瞬间没了,只剩幕布里的角色在说话。

所有人的喜怒哀乐,都被角色牵动着。



“唧、唧、唧…”

傍晚的田野,蟋蟀声此起彼伏,偶尔还夹杂着几声狗叫。

爷爷坐在小板凳上,手里的蒲扇一下一下摇着。



孩子们坐在凉席上,啃着刚摘的西瓜,竖着耳朵听爷爷讲故事。

故事声越来越轻,像远处的风,悄悄飘远。

孩子们也一个个歪着脑袋,睡着了。



旧时光里的人情味

以前,大家都穷得叮当响,但人心是暖的。

结婚

过去结婚,没那么多讲究。

鞭炮一响,新娘就被娘家人一左一右搀着出门。

家境一般的,就把平日里拉粮的架子车扎上红布,当成“花轿”。



条件好的,就推出辆二八大杠。

车把上系着大红花,车身擦得锃亮,便是当年最风光的“婚车”了。

后面跟着送嫁的队伍,红木架、搪瓷盆、新被褥……



等到了新家,盖头一掀。

新郎坐在旁边,咧着嘴傻笑,新娘羞得直接扭过头。

场面不大,情意却真。



过大年

除夕一早,整个村子被鞭炮声唤醒。

家家户户门口都贴上了新春联,红红火火,年味一下子浓了起来。



厨房里,妈妈端着蒸屉,一路小跑冲出来。

重重一磕,大肉包翻了个身就落到桌面上,热气直直往上窜。



锅还热着,一大盘饺子就紧跟着下进去。

一个个又大又香。



院子里,爸爸抡着斧头劈柴,孩子们围在旁边,噼里啪啦地放着小鞭炮。



电视里,传来熟悉的话语:“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春节好!”



伴着喧闹声,年夜饭正式开始。



等吃完饭,孩子们提着小花灯,一溜烟儿就跑出门。

兜里还揣着拆散的鞭炮。



新衣服叠得整整齐齐,摆在枕头边。

孩子们躺在被窝里,怎么也睡不着,只觉得这个夜晚格外漫长——

天,怎么还不亮呢?



大年初一,天刚亮。

妈妈就冲进房间,把孩子们从被窝里拎出来。

套上毛衣、小棉袄,再扎个喜庆的辫子,打扮得就跟年画娃娃似的。



走亲戚的拜年礼,也早早准备妥当。

篮子里码着自家炸的油条、蒸的包子,最边上是两盒用油纸包好的油果篮子。



里面是五颜六色的糖果,表层还裹着一层糖霜。



篮子牢牢绑在自行车后座,孩子坐前头,妈妈一路蹬着去给亲戚家拜年。



到了亲戚家,孩子们最期盼的,就是收压岁钱。

那一刻的满足与喜悦,是长大后再多奖金都换不来的。



麦忙

布谷鸟一叫,麦子就熟了。

整个村子,不分男女老幼,都忙得热火朝天起来。

镰刀一挥,麦秆一倒,眨眼间,地里就只剩下一排排麦茬。



日头正晒,孩子们提着水壶、挎着竹篮,给干活的大人们送饭。



金黄透亮的变蛋,是干活时最带劲的一口。



孩子们也没闲着,拖着化肥袋子,在割过的田里捡麦穗。



远处传来卖冰棍儿的吆喝声,一毛一根的冰棍能瞬间赶走半天的燥热。



割下的麦子,被一车车运到打谷场。

拖拉机拖着石磙,慢悠悠地转圈,把麦粒从穗子里一圈圈碾出来。



接着是扬场。

木锨一铲,混着麦糠的麦粒被抛上天,划出一道金黄的弧线。



夜晚,收割的粮食来不及全部归仓。

一家人就睡在麦场里,一张大凉席,几床花被子,便沉沉睡去。

心里满是安稳与踏实。



记忆里家的温暖

小时候,日子再苦,只要家人陪着,就是简单的幸福。



开春,冰雪消融。

妈妈一大早就去镇上赶集,回来时,篮子里躺着一大块雪白的肥膘肉。



肥肉切成小条,丢进锅里,小火慢慢熬。

肥肉一点点缩水、出油,从雪白变成金黄,满屋都是肉香。



等油渣浮起、油色清亮,拿漏勺轻轻一捞。

清亮的猪油舀出,晾凉。



而剩下的、焦黄的油渣,妈妈会撒上一点盐,给孩子煮面吃。

那碗飘着油花的面条,是春天里最珍贵的一口。





院子里,阳光暖洋洋的。

孩子光溜溜地坐在澡盆里,妈妈把袖子一挽,拿温水兑点香皂。

三两下就把孩子搓得白白净净。



中午,一家人把饭桌搬到树荫底下。

饭菜旁,井水冰过的西瓜刚切好,冒着丝丝凉气。



夜晚,搬几张竹椅到院子里。

一家人围着电视,在习习晚风中,边乘凉边唠家常。



孩子累了,就往树下的凉席上一躺,睡得四仰八叉。

奶奶坐在旁边,手里的蒲扇一下一下地摇着,扇出的风又轻又柔。



有时候,干脆全家搬上屋顶睡。

凉风徐徐,繁星闪闪。





入秋,夜晚的院子有了凉意。

一家人围坐着,脚边堆着刚收获的玉米。

一边手里忙活着,一边看着电视。

嘴里还笑个不停,比电视还热闹。





清晨,厨房里烟雾缭绕。

灶膛里,火苗正旺,映着妈妈忙碌的身影。

一边往锅里摊着馍馍,一边把红薯挨个码在蒸笼上。



中间摆着一盆水,慢慢热着。

等水一热,就倒进盆里,给孩子洗上一把热乎乎的脸。



午后,屋里静悄悄的。

奶奶轻轻拍着孩子的背,一下又一下,孩子窝在她怀里,慢慢睡着了。



夜晚,屋里灯火跳动着。

炉子上的水壶冒出白汽,妈妈便喊住写作业的孩子。

冰凉的小脚丫被母亲的手轻轻揉搓着,寒气立马从脚底板溜走了。



接着把刚烧开的热水灌进玻璃瓶,塞进被窝。

就像塞进去一个小太阳,冰凉的被窝立刻就暖烘烘起来。



冬天生病了,可不是小事。

孩子窝在炕上,妈妈拿出沉甸甸的大铁勺,往炉子上一架。

敲两个鸡蛋,用筷子飞快地搅动,香气扑鼻。



孩子趴在炕头上,妈妈一筷子一筷子地喂。

一口下去,心口都是暖的。



时光流转,记忆中的画面已然模糊。

但那份来自旧时光的温暖,始终照亮着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泛起温柔的光。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