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都做不到!攻击-11隐身无人机曝光着舰尾钩(组图)

近日,中国的无人机领域再传重磅消息——有网友拍摄到攻击-11隐身无人机在试飞时放下了内置着舰尾钩的画面。这一细节标志着,中国首款隐身无人攻击机的舰载化进程,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

要知道,尾钩是舰载机的“标志性”装备,意味着这款曾经代号“利剑”的无人机,未来将能登上“福建舰”乃至搭载电磁弹射器的076两栖攻击舰。也就是说,中国海军正在把“无人机航母”的概念,从纸面推演变成现实装备,而这一步,连美国都还没做到。



从照片上看,此次试飞的攻击-11虽然仍保留有空速管,说明仍处于测试阶段,但其结构上已完全具备舰载能力。平滑的机体表面下方,尾部伸出的金属钩清晰可见,这正是用于在航母上进行拦阻降落的关键装置。结合此前卫星图显示的舰载测试平台布置,可以判断,攻击-11舰载型的适配工作已经进入实测阶段。未来,它不仅能在福建舰上进行弹射起飞,也可能成为076电磁弹射两栖攻击舰的主力“无人舰载机”。与土耳其那种为弥补技术短板而临时改装的“红苹果”无人机不同,中国的076与攻击-11从一开始就是“为彼此而生”的系统化设计,其目的就是验证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化海空作战体系”。

攻击-11并非新面孔。它最早在2019年国庆阅兵中首次公开亮相,以独特的无尾飞翼布局惊艳全球。当时外界称其为“中国版X-47B”,但事实证明,美国X-47B早早夭折,而攻击-11却一路走到了量产与实战化。到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攻击-11再次亮相,与2019年的版本相比有三处明显改进:机翼外侧舵缝位置更内移、排气口上方结构独立化、机翼中段出现模块化拼缝。这些细节的变化,意味着该机正朝舰载适配和模块化维护方向演进。对舰载机而言,机翼折叠与快速更换部件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变化正是为了适应未来航母上的空间与维护需求。



从技术角度看,攻击-11是一款将隐身与智能深度融合的重型无人攻击平台。其飞翼布局带来的超低雷达反射截面积(RCS低至0.001平方米),让它在敌方雷达中几乎等同于“消失”。动力部分采用国产无加力涡扇发动机,配合S型进气道与隐身排气系统,大幅降低红外特征。飞控系统支持直接力控制,使其在无尾布局下依然具备极高机动性。机头配置EOTS-86光电瞄准系统,结合分布式孔径雷达,可在电磁静默状态下实现200公里级态势感知。加之AI自主决策与卫星中继通信系统,攻击-11能在高干扰环境下独立规划航线与攻击方案,这种“人工智能作战体”概念已逐步落地。

更重要的是,攻击-11并不是孤立的单机项目,而是解放军“有人-无人协同体系”的关键节点。此前央视公开的CG画面显示,歼-20S可作为指挥平台,实时调度多架攻击-11执行打击、防空压制、电子干扰等任务,实现高风险任务的“无人化前出”。这种组合不仅扩大了五代机的作战纵深,也为中国空军提供了全新的战术思路。可以说,攻击-11是五代机的“刀锋延伸”,更是未来中国智能空战的试金石。



如今,当攻击-11加装尾钩、走向舰载化时,其意义已不仅仅是“能上舰”。这代表着中国正向“无人舰队”时代迈进。福建舰是传统意义上的超级航母,而076则是实验性平台,专为无人机海上作战体系服务。若攻击-11在076上形成规模部署,中国海军将拥有全球首个具备电磁弹射隐身无人机的舰队体系。届时,一个由有人舰载机、无人攻击机、无人侦察机共同构成的“分布式智能打击网络”将成形。它能在远海战场执行长航时巡逻、预警、电子压制乃至对海精确打击任务,使中国航母编队的作战半径与信息掌控能力翻倍提升。

反观美国,他们的X-47B项目早已中止,MQ-25虽然能加油但缺乏隐身性能;法国的“神经元”无人机仍停留在验证阶段,航程、载弹量都不及攻击-11。俄罗斯的“猎人”S-70虽体型庞大,但其雷达隐身与系统集成水平明显落后。如今,攻击-11的舰载化让中国首次在新一代海空作战模式上实现了“领跑”,而不是“追赶”。这正是美欧最为忌惮的地方——因为一旦无人机航母体系成熟,传统航母的战术模式都将被颠覆。



可以预见,当攻击-11正式登上福建舰与076时,中国海军将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航母力量,而是一个具备智能化、隐身化、分布化作战能力的新型作战体系。那时的南海与西太平洋,不再只是比拼吨位和舰载机数量的舞台,而是人工智能、无人化与网络化融合的新战场。攻击-11的尾钩,不仅是舰载机的一小步,更是中国海军无人化战略的一大步。它让世界看到,中国不只是造航母的国家,更是能把航母“玩出新战法”的国家。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