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城沦陷1万乌军被围歼 普京停火提议给中国看?(组图)

俄乌战场的天平似乎终于发生了决定性倾斜!来自俄军总参谋部的汇报显示,红军城方向超过5500名乌军被困,库普扬斯克方向约5000人遭合围,前后共有逾一万人陷入包围圈。

这场自顿涅茨克方向展开的攻势,被认为是自巴赫穆特战役以来,俄军最具战略意义的一次围歼战。而当普京在战场形势最有利的时刻提出“停火5至6小时并邀请记者进入观察”的建议,整个局势更显得意味深长——这既是一场军事行动的胜利展示,也是一场对美欧的心理战。



红军城是顿涅茨克东部的重要城市,也是乌克兰东线防御体系的核心支点。它不仅控制着通往顿巴斯前线的两条铁路和公路干线,更是乌军在顿涅茨克方向的后勤枢纽和煤炭工业重地。自2024年俄军攻占恰索夫亚尔后,红军城就成了乌东战线最后的“心脏”。

如今这颗“心脏”被包围,意味着乌军在顿巴斯的供给线已被彻底掐断。如果俄军完全控制此地,将打开通往克拉马托尔斯克、斯拉维扬斯克的北向通道,为后续攻势扫清障碍。

俄军此次合围速度异常迅猛。中央军区部队从南、北两翼推进,仅以数日就切断乌军在红军城至米尔诺赫拉德方向的补给走廊。俄军控制了红军城六成区域,并占领沃尔昌斯克70%的城区;北部罗金西克镇陷落后,俄军南北对进仅剩不到一公里合拢空间。

乌军唯一一条出城公路已处于俄方火力覆盖下,空中补给更被俄防空系统封锁。格拉西莫夫甚至向普京报告称,“乌军试图突围的渡口已被摧毁”,这意味着被围部队已陷入“死圈”。



红军城被围的根源,实则早已埋下。去年乌军为策应库尔斯克方向的进攻,调走大量主力,使东部防线变得单薄。今年夏季反攻失败后,乌军兵源短缺问题进一步恶化。泽连斯基政府多次动员征兵,却难以补齐前线损失。顿涅茨克方向乌军中外籍雇佣兵占比高达六成,本国士兵疲惫不堪。装备上更是雪上加霜——欧洲军援在2025年下半年下降逾四成,防空导弹和重炮弹药告急,只能依赖无人机和少量美制火箭支援。俄军每日发射上千架无人机、数十枚导弹的火力密度,使乌军几乎无还手之力。

泽连斯基承认红军城局势“非常艰难”,但仍声称“不会放弃任何一寸领土”。然而,来自俄方的视频显示,被围的乌军已有投降迹象,部分士兵供述在弹药耗尽、补给中断后“别无选择”。俄军随后公布了红军城地区被俘乌军的画面,从侧面印证了包围态势的真实存在。俄方同时宣布击毙一支乌克兰情报局特种部队,摧毁其乘坐的“黑鹰”直升机。可以说,乌军在红军城的抵抗已进入崩溃边缘。



就在这种背景下,普京突然提议“临时停火并开放媒体通道”。乍看之下似乎自相矛盾——刚刚形成合围,怎会主动停火?但这恰恰是普京惯用的政治手法:在军事优势确立后,释放“和平信号”,既凸显自信,又让对手难以拒绝。更重要的是,这一动作有双重战略意图:其一,是向美国施压,让特朗普政府在对乌政策上表态;其二,是向中国释放善意,显示俄方有意稳控局势、避免冲突升级。

近期,美方传出可能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巡航导弹的消息。俄外交部随即回应称,美武装乌克兰只会令局势恶化,并暗示若“战斧”出现在乌战场,俄方将采取“对等回应”。普京在这种背景下展示战场胜利,同时“主动提停火”,无疑是在用实力为谈判加码。这是一种典型的“打给美国看”的操作——既不让局势失控,又让华盛顿看到俄方有谈的底气。



而对中国而言,这场战役同样是一种信号。俄方希望证明自己在前线仍具持续推进能力,有能力稳住局势、捍卫核心利益。对外展示出“能打能谈”的形象,既可减轻国际舆论压力,也可维护与中方的战略互信。邀请记者进入观察,更是刻意塑造“透明”、“克制”的形象,以避免再次被西方指控“无差别攻击平民”。这说明普京的操作并非临时起意,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围歼+示弱”的组合拳。

红军城之战,已经成为俄乌冲突第四年的又一转折点。乌军的被围象征着东线防线的全面瓦解,而普京的停火提议,则标志着俄方战略主动权的回归。从巴赫穆特到阿夫迪夫卡,再到红军城,俄军在不断试探、调整、推进,最终形成“稳打慢磨”的作战模式。这种稳扎稳打的节奏,或许意味着俄乌战争正在从“消耗阶段”进入“结果阶段”。普京不急于宣布胜利,因为他更清楚——真正的胜利,不在战场上,而在谈判桌上。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