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近日在英国查塔姆研究所的一场对话会上,抛出了对中印发展的最新见解。
这场原本针对英国听众的发言,却因印度媒体的放大和解读,迅速引发国际热议。
表面上,李显龙肯定了印度人口红利和经济增长潜力,甚至“看好”印度有朝一日赶超中国;

但细品背后的逻辑,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对中印两个亚洲大国的对比,更是小国新加坡在中美印大三角关系中寻求平衡和话语权的微妙布局。
李显龙的言下之意:表扬背后的“敲打”
在公开场合,李显龙强调了印度的年轻人口结构,称其有望成为“下一个增长引擎”,并且有潜力在未来某一天经济总量超越中国。
但随后他话锋一转,点出印度缺席《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所造成的“遗憾”,让人一眼看出他话里的玄机。
新加坡向来以“亚洲小国外交艺术”著称,李显龙此次公开发言,既是向西方展示“东南亚的多元声音”;
也是在中美竞争加剧、印度崛起的背景下,为新加坡在区域格局中争取更多回旋空间。

把视线拉回中印两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无疑是当下讨论焦点。
印度目前人口年龄中位数仅28岁,年轻人多,劳动力充沛,消费能力和创新活力被普遍看好。再加上市场大、潜力足,外资、科技巨头都盯上了这块“新蓝海”。
反观中国,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成了不得不面对的新挑战。
中国年龄中位数已接近39岁,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人口总量也在逐步下降。

换句话说,印度正处在人口结构的上升期,而中国则步入老龄化社会,未来如何释放“银发经济”潜力成为新课题。
印度为何拒绝RCEP?
背后是多重考量很多人好奇,既然印度这么有潜力,为何主动选择“缺席”RCEP?其实背后原因并不复杂。
首先,印度担心一旦加入RCEP,中国制造业的强大竞争力会对本就脆弱的本土制造业造成致命冲击。
其次,印度农业和服务业长期奉行保护主义,担忧本国农民和小企业在区域自由贸易中被边缘化。
最后,印度希望通过保持一定“距离感”,在中美之间维持“三不沾”战略,既不完全倒向中国,也不彻底依赖美国。

但结果就是,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少了印度,中国则在区域经济格局中逐渐变为“独大”,这显然不是新加坡等小国所希望看到的局面。
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内需、创新和规则重塑
与印度的“人口红利”相比,中国经济则进入了“新常态”。过去,中国经济依赖出口驱动,如今则更加重视内需拉动和高质量发展。
经济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创新驱动、绿色转型等新赛道正在加速布局。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也在变化:从过去更多是规则“跟随者”,到现在逐步成为规则“重塑者”。
这一转变,让不少像新加坡这样的国家感到不安。

李显龙在发言中就明确表达了希望中国能继续遵守由美西方主导的国际规则,这显然是出于新加坡自身利益考量。
印度能否复制中国奇迹?
机会与障碍并存近些年,全球资本和媒体对“印度奇迹”的讨论越来越多。
的确,印度具备后发国家追赶的基础条件:人口众多、市场广阔、英语普及、数字经济起步早。但想要真正“复制中国奇迹”,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归纳起来,后发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要素有四个:
一是政策高度连贯且执行力强,二是创新创业生态活跃,三是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四是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

现实中,印度目前在这四方面都还存在短板。比如政策经常“朝令夕改”,基础设施薄弱,制造业基础不牢,产业链整合能力有限。
支持印度发展者觉得,凭借民主制度、英语优势及服务业专长,该国或许可跨越“制造业陷阱”,实现跨越式发展,直接迈入数字经济与高端服务领域。
但这些优势能否转化为持续的经济增长,还要看印度能否解决内部治理、政策落地、基础设施等一系列老大难问题。
更值得注意的是,“人口红利”不是自动就能变成经济红利。
光有年轻人,不代表就能创造生产力。教育、就业、医疗等配套必须跟上,才能把人口潜力真正释放出来。

从李显龙的发言可以看出,东南亚小国在中美印“三国演义”中的生存智慧。
表面肯定印度,实则提醒其“不要缺席区域合作”;一方面希望中国持续开放,同时也呼吁中国遵守由西方主导的国际规则。
这种两边下注、左右逢源的策略,正是新加坡等外向型经济体在全球不确定性中稳步前行的“秘诀”。
总结
李显龙借中印话题,实质上传递的是小国在大国夹缝中的平衡诉求。
无论是印度的人口红利,还是中国的创新驱动,谁能抓住时代机遇、突破体制瓶颈,谁才能真正引领亚洲下一个增长周期。

对所有关注亚洲的人来说,中印的每一次政策调整、每一个结构变化,都会成为影响区域乃至全球经济格局的关键变量。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