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为全球科研强国 对欧洲意味着什么?(图)

中国正在引领国际科学发展。一项新研究显示,中国正在关键科研领域取代美国,并在越来越多的议题上主导全球科研议程。这一变化,对欧洲意味着什么?



“Scientia potestas est——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出自16世纪末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之口,当时英国在科学和政治领域均位世界强国之列。培根希望让人认识到知识的战略价值——这一指导原则至今仍适用。

如今全球科研格局正经历一场历史性转折。《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2023年,中国科学家在将近一半与美国同行合作的科研项目中担任主导角色。 这一数字凸显了中国科研影响力在迅速上升。如今,在国际关键议题上中国已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科研议程。

新标准衡量中国科研领导力

科研实力的衡量标准已不再仅限于传统指标——例如诺贝尔奖(虽有声望,却已陈旧)或发表论文的数量。

对约600万篇科研论文的分析显示:2023年,美国与中国的联合研究中有45% 由中方主导,而2010年这一比例仅为30%。

若这一趋势持续下去,预计到2027至2028年,中国将在人工智能、半导体研究、材料科学等战略领域与美国并驾齐驱,占据领导地位。

在科研论文产出方面中国同样领先。根据最新G20科研与创新报告,中国的科研论文数量接近90万篇,是2015年的三倍。

根据“自然指数”(Nature Index)评估,中国也早已超过美国。在自然指数评估的期刊发表量排名前十的机构中,有七家是中国机构。

尽管美国哈佛大学仍居首位,但第2至第9名全部被中国高校占据,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MIT)位列第10。

这一排名对拥有约2万家科研机构的西方来说,显得颇为尴尬。

中国为何能迅速追赶

中国对科研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并将其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

中国鼓励学生和科学家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工作,为加强国际合作构建网络。尤其是在高科技产业领域,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进行教育输出——中国投入数十亿美元吸引人才来华发展,建立全球联系。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研究,“科学外交” 正成为中国推动科研国际化的战略工具。

中央集权与创造力:中国科研体系的优势与劣势

速度、战略投资与集中化组织能力是中国科研体系的主要优势。中国在工程学、电子学、材料科学、物理学和化学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引用率极高。

但高度集中的体制也有其弊端。在许多研究领域,中国仍缺乏突破性创新和科研所需的独立性。成功可以被计划和控制,但创造力不行。

相比之下,美国去中心化、由企业驱动的创新文化,仍让它在科研原创性上比中国和欧洲拥有显著优势。

此外,国际科研合作的氛围也在恶化。美国和欧洲日益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近期的地缘政治与经济紧张局势使合作更加困难。

西方困境:美国与欧洲为何衰弱

中国的崛起恰逢美国与欧洲的低潮期。美国科研界受到政治动荡、预算削减及人才流失的冲击。

特朗普政府的科研经费紧缩政策以及美中对抗,使双边科研项目明显减少,人才也出现向中国流动的趋势。

欧洲或许能吸引部分在美国受挫的科研人才,但在许多科学领域,欧洲仍需迎头赶上。要实现重大突破往往受制于各成员国的本位主义或体制限制——无论是在欧盟内部还是在更广义的欧洲范围内。

人工智能之战:中美加速竞赛,欧洲明显落后

目前美国仍在人工智能(AI)领域保持领先,但中国在迅速追赶。

中国推出的语言模型DeepSeek展示了中国技术低成本和快速商业化的能力。

如今中国在全球AI专利申请中占据关键地位。美国仍保持一定优势,欧洲科研机构则整体落后明显,最优秀的机构在全球竞争中常难进入前列。

中国已在很大程度上主导全球科研议程,欧洲在未来科技竞争中正逐渐被甩在后面。中国势不可挡的科研崛起,正在重塑全球经济与地缘政治秩序。

对欧洲而言,一个可能的应对途径是加强与中国团队的合作,以保持一定的科研接触与影响力。

但目前仍不确定的是,中国的科研体制将如何应对全球科学界日益分化的局面以及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

欧洲的机会:多样性并非劣势

一种真正可行的替代方案,是在超越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坚定地建设一个统一的欧洲科研力量,以应对不断加剧的分裂趋势。

欧洲的多样性—语言、文化与传统—并非弱点。正是这种差异性,可以孕育出单一体制无法产生的创造力。

“知识就是力量。”——现在欧洲要做的,是把自身多样性转化为创新动力。正如《欧洲研究区(ERA)监测报告》所强调的:如果欧洲能够有针对性地加强合作、整合资源,它完全有潜力成为一个与中国和美国平起平坐竞争的科研强国中心。
Advertisements
评论人:push [☆★亵渎★☆]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欧盟现在除了嘴巴,全身都是软的😂😂😂😂

2025年11月02日3:53
评论人:文学少年 [☆★★声望品衔11★★☆]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中国科研发展突飞猛进,欧洲步履蹒跚望尘莫及。请求与中国合作并认真学习才是正确的态度。
2025年11月02日4:18
评论人:知道了 [☆品衔R3☆]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回复9楼:因为精神白人认为诺奖是科技的唯一标准尺寸
2025年11月02日6:59
评论人:visible [★品衔R6★]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回复9楼:诺贝尔奖是点,整个科研能力和环境是面。不是代表与被代表的关系。 中国的诺贝尔奖的数量都进不了世界前20,谁敢说中国的科技水平进不来世界前20?谁敢说澳大利亚,比利时,印度,挪威,匈牙利的科技水平比中国高?但将来随着中国的影响力提高,得奖数量会有大的突破!
2025年11月02日6:26
评论人:jman [☆品衔R3☆]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很快,美国也再叫喊:“科学没有国界”!
2025年11月02日4:35
评论人:zjfeng78 [☆品衔R4☆]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欧洲的机会:多样性并非劣势
问题是欧洲人被白左带歪了,现在全世界只看到欧洲那里是劣币驱逐良币,大量社区被所谓的难民殖民化,治安恶化,经济也没起色,新来的穆斯林只会伸手拿福利还反过来驱逐白人。
2025年11月02日5:51
评论人:我是赖桑 [☆品衔R4☆]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欧洲衰弱很简单,lgbt一周工作10小时,还是在家办公
2025年11月02日7:20
评论人:ny阿伟 [♂☆★★声望品衔12★★☆♂]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欧洲人民等着被中国解放。
2025年11月02日5:43
评论人:KOCP [♂☆刁太大☆♂]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滞货自称为直接世界第二干嘛,干脆世界第一好了,考偷盗他人技术获得的世界第一,不同凡响!
2025年11月02日6:54
评论人:纵横捭阖 [♂★中国实话哥★♂]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不太明白,一个连完整的诺贝尔奖都没有的国家,中国怎么就为全球科研强国的?我就问你是河南人说的,还是北京人说的?
2025年11月02日6:12
评论人:千奇百怪党 [♂☆★声望品衔8★☆♂]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无论左右都在极化,这就是西方社会的末日景观。无论是极左还是极右,都不是好的社会氛围。被中国反超,西方很难再抱有他们的平常心,那种高傲已经显得滑稽可笑。他们是穿的是皇帝的新衣,摆不脱过去的荣光却也无法再现昔日的辉煌。末日余晖,就是最好的写照。
2025年11月02日11:01
评论人:cona [☆品衔R3☆]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回复9楼:宇宙国说什么就是什么吧。 反正每天都在赢。最终露馅反正也是韭菜们承担。
2025年11月02日7:28
评论人:摩褡 [☆品衔R3☆]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目前美国仍在人工智能(AI)领域保持领先,只是不说中文很难融入核心团队。
2025年11月02日18:38
评论人:ytm234 [☆品衔R4☆]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美國的創意止步於PPT. 中國的創意在考慮如何做出來.
2025年11月02日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