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移民在德国的生活满意度到底如何?(组图)

德国联邦人口研究所每年都会开展居民生活满意度调查。而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德国生活的移民群体,居住时间越长,对日常生活的满意度就越高。

两项最新调研都是在为德国民众的生活满意度“把脉”,得出的结论也大同小异:民众对生活的满意度正在回升。“2025幸福地图”显示,经历了多年危机之后,德国的社会氛围已得到明显改善。现在,每两个人当中,就有一人对生活感到“非常满意”。联邦人口研究所发布的“BiB·幸福监测”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后者还特别关注了外来移民的生活满意度。“BiB·幸福监测”项目负责人施皮斯(Katharina Spieß)对德国之声表示:“在生活满意度方面,我们确实实现了某种程度的稳定化,总体已经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水准。如果细分移民群体,来自东欧的移民中‘非常满意’的占比最高。同时,我们也观察到了所谓‘融合悖论’现象,也就是移民子女的满意度低于他们的移民父母。”



2016年,在柏林自由大学听课的难民们。图像来源: Florian Gaertner/photothek/picture alliance


“融合悖论”这一概念是社会学家及移民问题研究者玛法拉尼(Aladin El-Mafaalani)提出的。他认为,随着社会融合的成功,冲突的潜力也在增高:当第二代移民不仅希望参与社会,还希望参与决策时,矛盾就将在所难免。 

调查结果显示,移民中对生活表示“非常满意”的占比最高,而没有移民背景和移民后代的满意度则相对较低。施皮斯表示:移民后代的满意度之所以不高,可能同他们的期望值未能满足有关,此外,社会融合的程度也不符合他们的个人预期和社会预期。”

东欧移民生活满意度最高相比之下,来自东欧的移民融入德国社会似乎最为顺利: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在德国的生活“非常满意”,这可能同文化较为相近有密切关系。

不过,来自亚洲和非洲的移民中,却有三分之一的人感到对在德国的生活不尽满意,这也是各群体中占比最高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可能原因包括:歧视或种族主义经历、文化差异以及移民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BiB·幸福监测”项目负责人施皮斯:学好德语是融入社会的关键。图像来源: Bildkraftwerk 

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之间也有明显差异。在2015年至2016年间进入德国的难民群体中,近三分之一的叙利亚人表示非常满意,而同一时期来自伊拉克和厄立特里亚的难民中,则有三分之一的人对生活感到不满意。这可能同叙利亚难民更容易获得庇护,并享有家庭团聚的权利有关。

学好德语是融入社会与生活幸福的关键2022年,俄罗斯发动侵乌战争之后,大量乌克兰人进入德国。在这一群体中,生活满意度虽然比去年有所提升,但总体满意度仍然很低。不满意者的占比甚至高达50%。

施皮斯表示:“在德国寻求庇护的大批乌克兰人当中,年纪较大的女性对生活的满意度最低,这可能同她们的丈夫仍在乌克兰境内有关,其中一些人甚至正在前线战斗。”

调研报告的另一项结果显示:移民家庭中使用德语越少,他们的满意度就越低。由此可见,掌握德语是融合社会的钥匙。施皮斯表示:“移民在一个国家生活越久,融入职场越好,他们的德语程度也就越高。这是普遍现象,德国当然也是如此。随着居住时间的延长,他们的满意度也会逐渐提高。”

德国人口研究所的调研不仅考察了在德外来移民群体,对于从德国迁往其他国家的人也进行了研究。不出意外,那些移民前往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等国的群体满意度最高。

施皮斯表示:这当然同这些国家宜人的气候有关,也与当地较低的生活成本有关。”施皮斯表示,调研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误区:移民他国的人,并不一定都对德国的生活感到不满意,“这一群体中,对德国生活非常满意的也大有人在。也就是说,移民国外并不一定意味着我对这里的生活不满意,我要离开德国。他们只是更想去国外体验新生活,获得新经验。”
Advertisements